13.“宁夏王”
9月下旬,新旅到达银川。
马鸿逵是西北军阀。他先是依附冯玉祥,后来投靠蒋介石。1933年,马鸿逵就任宁夏省政府主席,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被人称为“宁夏王”。
为了表示对新旅的欢迎,马鸿逵特派教育厅长出面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师范学校食宿。马鸿逵让教育厅长传话,除银川几所学校外,不希望新旅针对市民和其他单位搞活动。
一天下午,马鸿逵派人请新旅去他的公馆放电影。
早就对“宁夏王”心怀不满的团员们,一肚子不高兴,议论纷纷:
“不让我们给老百姓放电影,却要我们去家里侍奉他。”
“我们是宣传抗日的,不是给谁家做堂会的!”
“就说电影机坏了,一时半会儿修不好呢!”
汪达之认为还是去为好,因为在宁夏活动还要争取省方,创造便利条件。这样一说,大家才极不情愿地去了马公馆。
晚上在大厅放电影时,马鸿逵端坐于正中交椅上。此前,马鸿逵也不知电影为何物。当看到银幕上人物活灵活现,战场上烟雾弥漫,时不时还有飞机、大炮的身影,他哈哈大笑。看完电影,马鸿逵说:“这玩意儿真好看呢,那就给各界都放放吧,让他们也开开眼。”
有了“宁夏王”这句话,新旅在银川的活动就比较顺利了。他们到军队、学校、乡村去放电影、教唱歌、教识字,在此期间也更真实地了解到马鸿逵的所作所为。
当初,马鸿逵担任省主席后,即摆出一副励精图治的姿态,提出了“实行三民主义”和“消灭烟毒土匪”两大施政目标。而他真正的信条,则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有兵就有权,有权就有钱。”所以,他的一切“图治”,都是围着“抓兵”“抓权”“刮钱”去转。
在马鸿逵的统治下,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宁夏百姓深受其害,以至于民间流传着“万物皆上税,只剩屁无捐”的怨言,更有在驴耳朵、鸡爪子上贴印花票的笑话。
在银川,新旅生活和工作了近九个月,广泛接触了政府官僚、王公贵族、洋人教士和广大苦难民众,上了一堂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教育课。
上海《新儿童报》主编李白英在给小团员张敬茂的信中,盛赞新旅这种社会生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每次接到你的通讯,使我很感动。这感动,是由于你的文章里给我的。在你的字里行间,你也在喜悦着,鼓舞着,当群众在唱民族解放和救亡的歌声,以及人民群集时的高兴。
由此可知,真实生活中的文字,才是真正的文字。你如这样长期和群众接触,生活在一块,打成一片,不被学校及知识所隔,你奔走于华东、塞北,你的生活将更丰富,而所写作的更加有力了。何况你的行为和笔端,常是把握着当前中国人民最要紧的课题——抗敌求生——无怪乎不论看见你们的,听见你们的,都要感动得眼泪盈盈了。
……
我是希望你更扩大你的生活的实践力量,而且继续不息,你将来必有更大的成就(在群众中的成就),得到更大的安慰与喜悦。
走进广阔的世界,接受社会生活教育,极有利于团员们的成长。
把社会当作学校来服务大众,尽管新旅力量微弱,但是他们奋力做着所能做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