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报出版了!”

26.“我们的小报出版了!”

反“扫荡”取得胜利后,阜宁县小陈集周围方圆几十里,成了苏北根据地中心区。

新旅和盐阜区党委、行署驻在一起,一面开展组织儿童团工作,一面组织大家进行政治和文化学习。

“我们办一份报纸吧,根据地的儿童是多么需要一张自己的报纸呀!”范政提出了这个建议。

“是啊,有一张报纸,我们的儿童工作就可以扩大到全区了!”大家都表示赞成。

范政说:“我们的报纸就叫《儿童生活》吧,八开四版,一周出一期,行吗?”

大家议论了一会儿,很快就确定了下来。

1941年12月,苏北第一张儿童报纸——《儿童生活》诞生。

《儿童生活》的组稿、写稿、编辑、画图、设计制版、出版发行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团员们自己动手干。他们在儿童团骨干积极分子中发展出四百多名小通讯员、小作家、小记者,又聘请了一些教师、名人为报纸写稿。

这张报纸页面虽小,但内容极其丰富多彩:设有“天下大事”“孩子的话”“科学世界”“小小问答栏”“小信箱”等栏目,不仅刊载革命历史故事、英雄人物传记,还刊登各地少年儿童活动通讯、模范儿童团和儿童团员介绍。它既是儿童们的阅读文本,又是农村扫盲夜校的极好教材,更是苏北抗日宣传活动的重要阵地。

《儿童生活》形式鲜活,面貌新颖,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一经出版,立刻受到广大小读者的欢迎。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出版《儿童生活》,从物资到人才等方面都有很多困难,况且新旅此前从未自己编辑出版过报刊。

《儿童生活》得以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出版,是新旅团员集体智慧的结晶,范政的努力和才华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范政在十二岁时,就是《北平新报》儿童副刊的编辑和记者。1939年,他参加中国救亡剧团,到中国香港、越南西贡、新加坡等地宣传演出,回来后在桂林写了近五万字的小说《海外一课》。他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在新旅是出类拔萃的,并且对报刊的业务很熟悉,又有很强的事业心和活动能力,所以大家一致推举范政担任《儿童生活》编委会主任。

最初,苏北的印刷条件十分困难,区党委只有一个小铅印机,仅印一张《盐阜报》已很紧张,一时无力再印《儿童生活》。

“我们油印吧!许多部队的小报不都是油印的吗?”黄叔宽提出了这个建议,并主动承担了小报的刻印工作。在冬季,他的手冻得僵硬,双脚只能靠不断跺地取暖。但他每周都按时刻好蜡纸,保证报纸能及时印出来。

当第一张《儿童生活》油印出来时,团员们簇拥在一起,兴高采烈地呼喊:“我们的小报出版了!我们的小报出版了!”

随着读者越来越多,仅靠刻蜡板油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大家决定将《儿童生活》改为铅印,并且还要套印上鲜艳的红色。

但当时正是苏北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时候,由于日本鬼子的占领封锁,什么物资都运不进来。纸张、印刷机、铅字、油墨,样样紧缺。

稿子编辑完了,插图的木版也刻好了。经过一番奔走,上级也同意给提供一些纸张。

可是,到哪里去印刷呢?上级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范政琢磨了半天,决定去找新四军军部印刷厂。

军部印刷厂在七十多里之外。他摸黑起床,背个背包,带上原稿和三块木版就出发了。一直走了一天,傍晚才到。

“我们做不了主,需要钱部长批准。”印刷厂的同志说。

“钱部长在哪里?我这就去找他。”

“还有二十多里路呢,天已经黑了,你先住下,明天再去吧。”

“不行,我这就去。”

印刷厂的同志见他很坚决,就借了一匹马给他骑。

这是一匹烈马,范政有些驾驭不住。但他急着赶路,于是握紧缰绳,揪住马鬃,一下子就骑到了马背上。

一蹦三蹿地来到一座破桥上,听到“哗哗”的水声,烈马突然后退一步,蹄子踏了个空,扑通一声,连人带马摔到了河里。

河水很深,但未结冰,范政会游泳,奋力游上了岸,但那烈马却陷在河里动弹不得。

范政赶紧跑到附近村子,找了几个老乡,折腾半天总算把马拉了上来。

时值寒冬,范政浑身湿透,北风一吹,冻得他头昏腿颤。他赶忙找了些柴草,燃火烤了烤,就继续赶路。马是不敢骑了,他只好牵着走。直到半夜,才找到钱部长。

“小同志,你来得真不凑巧。军部印刷厂正忙着印文件呢,这半个月一点空也没有。”钱部长这样一说,范政身子顿时凉了半截,头更昏,病倒了。

第二天,钱部长到住处看望范政,见他病恹恹的,还带着焦急,就说:“我介绍你到三师印刷厂去吧。”

三师印刷厂在和尚庄,还有二十几里远。范政虽然浑身无力,两腿发软,可是一听到有地方印刷,心里高兴极了,拿起背包就走。

他担心三师印刷厂再有变故,就先找了师政治部吴主任,请他写了封介绍信。

不料,三师印刷厂正在为《先锋杂志》排版,也很忙。范政急得要命,在排字房里转来转去,但没有办法。他想:唉!我要是个排字工人就好了!

他只好心急火燎地等,等得嘴角起了泡,终于轮到给《儿童生活》排版了。

范政盯在排字房,一再请工人同志们帮他排得好一些。他还满屋子翻找花边、花线铅模,亲眼看着工人拼上版去。所有版面排好后,他一连校对了四遍,生怕出错!

晚上,铅版装上了印刷机。马上就要开始印时,范政忽然发现两个错字。工人同志说:“不是紧要字,就这样吧!”

范政说:“不行!说什么也得改过来!”

“你这小家伙,还挺认真呢!”

结果,花了半个钟头才改正过来。

机器轰轰隆隆地旋转起来,终于开印了!

当范政亲手接过印出来的第一张大纸时,他双手颤抖,两颊开花!

他怕工人同志们笑话他孩子气,拿着那张纸,偷偷跑到院子里,大笑起来!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一个错别字也没有!

范政数了二百张报纸装在背包里,余下的等到有便车再捎回去。

他也顾不得那匹烈马尥蹶子了,马不停蹄地跑回团里。

“我们的铅印小报出来了!”范政挥舞着一张报纸高喊着。

“哇!还是彩色的,比油印的漂亮多了!”大家欢呼着,拥抱着他,像是迎接凯旋的英雄……

在看了《儿童生活》之后,陈毅夸赞道:“你们新旅的小鬼真行,办得比大人都强。”他亲自为《儿童生活》题词:“抗日事业应该让儿童参加,新四军愿意做儿童们的良友。”

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也给《儿童生活》题词:“动员全区儿童进学校,读书提高文化,增加知识,好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人。”

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张爱萍,边行军作战,边为《儿童生活》撰写长篇连载故事,介绍苏区红色儿童团的战斗生活。

为让小读者更易携带和阅读,从第22期起,《儿童生活》改为32开本半月刊。在内容上又增加了反映儿童生产、生活、学习、战斗的小小说、诗歌、儿歌、童谣、小演唱等儿童文学艺术作品,极大地推动了儿童文艺创作,在教育和鼓舞孩子们投身抗战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新安旅行团团员王德威创作的木刻连环画《日本强盗侵略中国图》

《儿童生活》一直办到了抗战胜利,是苏北根据地办的时间最长、期数最多的报刊之一,是苏北报刊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1946年,新旅又筹备出版《少年画报》和《少年丛书》。由于缺少经费,他们给在上海主持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宋庆龄写信,希望“在印刷机和经济方面设法给我们想想办法”。宋庆龄热情回应,立刻安排赠送新旅一架油印机,并附信说:“如有需要请告知,当尽可能代为设法。”

收到油印机后,团长左义华给宋庆龄写了热情洋溢的信,表示非常感激,还寄上了《儿童生活》,让宋庆龄对新安旅行团有了更多了解,并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9年6月6日,是新安小学五十周年校庆。

宋庆龄特别为新安旅行团历史陈列馆题词:“新安旅行团曾经旅行全国,宣传民众,组织儿童,为抗日战争和争取民主中国的胜利作出一定的贡献。它的革命精神以历史展览形式展出,愿青少年学习这种精神,使它世代相传。”

新安旅行团团员绘制的宣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