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桂林风云

第六章 桂林风云

生活教育,不以形式的学校为学校,而以社会 为学校。社会即学校,解放了狭隘的学校、教师和 学生。

——《新安旅行团宣言》

桂林地处华南腹地,是湘桂走廊的咽喉,更是联系华南各省与海外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武汉沦陷后,当时的广西省会桂林,成为中国大陆仅剩的几座未被日军占领的后方城市之一。作为抗战大后方,随着人口剧增,桂林一时成为华南地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大批文化界人士和书报刊出版单位会聚桂林,使这里也成了一座“文化城”。

1938年11月下旬,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组织领导下,由李克农担任处长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成立。

从11月28日到次年1月初,先后离开武汉的两批新旅团员相继抵达桂林。他们最初住在七星后岩附近的庆林观,后移居到漓江东岸的东江小学。此前,新旅在武汉和长沙吸收了郭华、徐莎、张拓、黄叔宽、方南君等十余名新团员。新旅会合于桂林时,团员已发展到近四十人。

在桂林,新旅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侵华战争之初,日军原本打算速战速决。可一年多过去了,日军却深陷泥淖之中。于是,日军开始用在中国占领地区的资源来补充战争之需,实行“以战养战”。

从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余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新四军先遣支队已向苏南敌后挺进。

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中全会,提出要“限制异党活动”。4月,又秘密颁布《防制异党活动办法》,严重破坏了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因此,新旅在桂林的修学旅行和抗日救亡工作,也就变得异常艰难。

但是,经过大西北的风沙打磨,经过大武汉的烽火淬炼,经过社会大学校的严苛教育,这群小好汉已从稚嫩走向成熟,成了风灌战袍的勇毅少年。

他们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生活教育的初心依然矢志不渝,抗日救国的激情燃烧得更加炽热——在桂林风云变幻的岁月,这群勇毅少年书写了瑰丽而豪迈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