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泪水·火种

14.泪水·火种

1937年10月,新旅离开银川向南行进。

时值初冬,北风凛冽,吹得人们浑身打战,团员靖秉铎和张俊卿发起烧来。

走到黄河灵武渡时,河边没有船,团员们费尽周折才找到一只羊皮筏子。他们来回划了三趟,才把电影放映机、行李和团员都渡到黄河东岸。

此时,阴云密布,大雪纷飞,荒野苍茫,不见人烟,队伍一时动弹不得。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交通工具。商议之后,汪达之和徐志贯赶到前面寻找牛车去了。团员们把机器和行李堆成半圆形的墙,又解开一个被包,把靖秉铎和张俊卿两个病号围挡起来,让他们稍可避风。

北风越刮越紧,大家只能蹲在地上,紧紧抱住头上的草帽,借以抵御一分寒冷。两个病号难受得低声呻吟,可是连一杯热水也没有,只能煎熬等待。一直等了三个多小时,汪达之和徐志贯终于雇来两辆牛车。

步履沉重地走到天黑,众人总算赶到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但这里缺医少药,经过一天冻饿,靖秉铎和张俊卿的病情愈加严重。

第二天赶到吴忠堡,终于找到医生,为两个病号看了病、买了药。

休整几天后,大队人马按原定计划向金积县前进。汪达之和张俊鑫留下来,照顾靖秉铎和张俊卿,继续为他俩治病。

当时,他们住在一位阿訇的院子里,熬草药、煮稀饭都还算方便。经过几天精心治疗和调养,张俊卿的病情有所好转,但靖秉铎却更加严重。他高烧不退,神志不清,陷入昏迷。汪达之急忙请来医生,诊断后说是伤寒加重,恐难治愈。

到了晚上,寒风怒号,大雪骤降,屋寒被薄,真是叫天不应,叫地无声。他们只有在心里一遍遍为靖秉铎祈祷,盼着他转危为安。

黎明时分,天静地寂,汪达之再一次去摸靖秉铎的额头时,原本滚烫的皮肤却散出一股凉气。汪达之心中大惊,赶快抱起靖秉铎,轻轻呼喊:“秉铎……醒醒……”

然而,靖秉铎再也没能醒来,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十八岁的青春年华……

天明之后,汪达之找到一位村民,托他买来一口棺木,并在山坡上选了一处墓地。他们挥动铁镐,含泪挖起墓穴来。

寒风裹着雪花,把整个大地都冻成了冰块。一镐下去,地面只留下一个白点,接连十几镐才能凿出一个小洞。他们一边流泪一边挖,一直挖了三个多小时,才挖出一个墓穴。这时,他们双手满是血泡,泪水在脸颊上结成冰碴,汪达之更是心头滴血!

他们在墓前竖起一块木牌,写上“淮安靖秉铎之墓”,又给了那位村民一些钱,请他每年清明都来给坟冢添土保护。

一位亲密战友,一个淮安少年,就这样长眠在了大西北的荒原上……

含泪踏雪,一步三回头,直到平凉他们才追上了队伍。

平凉城位于甘肃东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这里地处陕甘宁三省交会处,离陕北红军根据地很近。

这时,张杰、张敬茂和徐志贯向往起延安来。

一天,他们三人在一家名叫“抗战书报社”的书店,打听到几十里外的庆阳就有边区人民政府。

回到住处,张杰说:“我们一年前在上海时就想入党,但未能成。现在边区就在身边,这个机会咱得抓住。”徐志贯和张敬茂也同意这个想法。

但是,他们不能以整个团队的名义去找党组织,也担心汪达之不同意。

三人商量确定,由徐志贯以总干事的身份向汪达之建议,希望派他去庆阳,向八路军学习抗日宣传工作经验,同时收集一些宣传材料,以便今后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

汪达之同意了这个建议,但他并不知道建议背后还有找党建党的用意。

随即,徐志贯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穿老羊皮大袄,一身当地农民打扮,秘密去了庆阳。在那里,他见到了中共陇东特委秘书长黄欧东。

1937年12月末,陇东特委派共产党员牟永春和少共团员苏纯俊,随徐志贯到了平凉。他俩虽然都穿着便服,天天教团员们跳《海军舞》《儿童舞》《乌克兰舞》以及用陕北秧歌编排的《打倒日本升平舞》,但团员们心里都明白他们是八路军,只是不知道他们的政治身份。

经过考察,牟永春秘密发展徐志贯、张杰、张敬茂三人入了党,并建立了中共新旅党支部,徐志贯任支部书记,张杰任组织委员,张敬茂任宣传委员。

张杰提出,汪达之顾问的政治情况很好,为便于工作,是不是趁牟永春在新旅的时候,争取近期内发展他入党。

牟永春表示,汪达之顾问虽然政治条件是好的,但他本人没有这方面的表示,暂时不入党对新旅的工作更为有利。

最后,牟永春郑重宣布:“新旅党支部成立了,每个同志都必须绝对遵守党的秘密工作原则。同时,要注意团结好汪达之先生和其他几名团务干事。”

一颗火种在新旅悄悄点燃,未来它将燃成熊熊烈焰……

1938年1月29日,甘肃《民国日报》刊登了记者采访新旅的报道,可一窥新旅在平凉之工作要点:

一、联合歌咏团。该团与平凉驻军四十三师政训处,在平联合组设歌咏团。于每星期一、三、五日三日往各公共场所、民众集合地点,表演各项爱国歌曲,以启发民众之爱国情绪。

二、“活报”。该团基于社会……多为文盲,对于倭寇之蛮横侵略,及我民族之解放抗战,用文字宣传毫无印象,特组织“活报”。由团员将每日前方及国际间并国内各重要消息,以简单明了之词意,浅近普通之常识,在各剧团为民众报告。此种宣传,确能深入民间,引起人民抗敌之热忱。

三、四十三师在平设有民众学校一处,本团团员每日在该校对学生演唱各项歌曲,并予学生切实指导。该校学生对本团之歌曲学习颇多。

在平凉的工作结束后,牟永春在团务会上提出建议,全国抗战已经半年多了,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旅应该尽快去兰州找八路军办事处,商定今后去向。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同意。汪达之先赴兰州进行联系。

在兰州,汪达之先后拜访了甘肃《民国日报》和甘肃省民众教育馆(简称“民教馆”)。民教馆的负责人听了新旅在西北地区的工作情况后,表示十分敬佩和同情,说他们刚刚组成了一个“民众歌咏团”,不但非常欢迎新旅来和他们一同开展兰州市的抗日宣传工作,而且欢迎新旅到他们那里借住。他还积极协助汪达之见到了省政府的丁秘书长。

丁秘书长是一位对抗日比较坚决的知识分子,很乐意帮助新旅。通过他,汪达之见到了国民党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朱绍良表示,现在全国抗战已经开始,非常欢迎新旅到甘肃来,他的第八战区包括陕、甘、宁、青、新五个省,通通欢迎新旅去工作,并且当即决定派一辆军用卡车到平凉去接新旅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