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儿童十万兵

27.十万儿童十万兵

1942年春天,新旅随同新四军军部转移到了阜宁县单家港。

在那里,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和政委刘少奇交给新旅一个任务:三年内组织盐阜区十万儿童参加抗战。

在盐阜行署文教处领导下,新旅团员们兴致勃勃前往陈集、羊寨、古河、板湖、东沟等区,开展儿童团组织工作。他们举办儿童团干部训练班和小学教师讲习会,宣讲组织儿童团的意义、章程和办法,并首先在一两所中心小学试办儿童团,积累经验,进而逐步推广。

1942年4月4日,《江淮日报》发表了委托张拓撰写的社论《发扬儿童大无畏精神》,号召苏北儿童组织起来参加抗战。4月6日,汪达之发表《我们怎样教育子孙》一文,指出儿童是“国家的小主人,民族的幼芽,民族的新生命”,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号召大家“要和敌伪争儿童,也要和顽固派争儿童”,使儿童成为“创造新的世界的力量”。

5月,新旅全团分别组成阜宁、阜东、射阳、建湖、淮安、盐城、涟东等七个工作队,以各地乡村小学为中心,全面开花组织儿童团。

在新旅团员指导下,儿童们入团后,要学唱救亡歌曲,学习抗日革命的道理,还没上学的儿童就先由“小先生”教识字。儿童团员们走路时,也要学新四军部队的样子,排起队来,挺胸迈步,非常神气,这让没有加入的儿童很是羡慕。在家里,儿童团员还要帮助劳动,所以家长们都喜欢让孩子加入儿童团。

10月,在新旅建团七周年纪念大会上,陈毅又提出:“新四军以消灭敌伪、恢复失地为条件,和新旅小朋友组织十万儿童团员进行比赛。”

小团员们热烈响应:“比赛就比赛!完成任务坐飞机,完不成就坐乌龟!”

陈毅大笑道:“要得!要得!”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新旅举办了许多儿童干部训练班,通过这些小干部再去组织儿童团。在不长的时间里,儿童团组织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布了整个苏北平原。

儿童团的工作十分活跃,他们通过荡湖船、打莲湘、挑花担、合唱、道情、打鼓说书这些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载歌载舞宣传抗战;通过写墙头诗、贴标语、出墙报,动员群众参加抗战。同时,他们还慰问抗属、站岗放哨,有的儿童团还在路口放上识字牌,当“小先生”,教过路的人学识字。

一切为了抗战!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苏北根据地的儿童团,在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成为全国抗战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在反“扫荡”斗争中,儿童团员们配合新四军和民兵站岗放哨,盘查行人,维护地方治安,送信带路,保卫夏收秋收,出现了许多机智、勇敢、坚强、不怕牺牲的小英雄。

阜宁县单家港儿童团团长单有才,帮助新四军前往日伪据点侦察敌情,路上遇到敌人,被敌人带回据点审问。

尽管敌人花言巧语加威逼利诱,但他没有吐露半点实情。敌人仍不甘心,就罚他做苦工。单有才趁机把据点的工事、兵力、碉堡、通道等情况记在心里。

一天,他寻机逃了出来,把据点情况画成详图,交给新四军指挥机关。新四军根据他提供的情报,很快就拔掉了这个据点,当初那个抓他的伪军也成了俘虏。当他见到单有才时,一脸狼狈又满腹狐疑:“你也是新四军?”

其实,单有才只是一个刚有枪杆高的儿童团员。

1943年5月的一天,淮安东南乡泾口镇儿童团团员王元甲,趁夜深人静,带着几十张抗日标语在镇上张贴,贴了满大街,就连日伪大队部的门口都贴上了。

第二天早晨,群众看到后偷偷乐,敌人看到了气得哇哇叫。突然出现的新四军标语,让泾口圩子里的日伪如临大敌。他们把住圩子口,开始挨家挨户搜捕。折腾了整整一天,也毫无所获。

后来,一个伪保丁告了密,敌人抓住了王元甲。他们把王元甲绑在梁柱上,用刺刀在他的脸上划出一道道血口,想从他嘴里套出新四军的情况。任凭敌人严刑拷打,王元甲都是回答“不知道”。最后,气急败坏的敌人残忍地杀害了王元甲。

怀着对苏北抗日小英雄的无限崇敬,新旅团员范政写了一首歌:

青石板,板石青,

青石板上钉银钉。

银钉亮,银钉明,

长空万里满布星。

星儿多,多得数不清,

多不过英勇的小英雄……

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后,盐阜区的儿童团向日伪军发起了政治攻势。他们用放风筝、漂浮瓶等办法,把自己写的抗日传单投送到敌伪据点。这些宣传单形式多样,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威力很大。

比如一些“三句半”标语,就写得生动顺口:

日本鬼子侵中华,

惹恼百姓千万家。

打得小日本喊什么?

叫妈!

伪军狗奴才,

跟着鬼子来。

抓住怎么办?

活埋!

这些传单被伪军拾到后,看在眼里,惊在心上,对伪军起到了一定的瓦解作用。

在反“扫荡”最艰苦的岁月里,儿童团在坚壁清野,组织群众安全转移,打击汉奸特务破坏活动,维持地方治安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在敌伪据点附近的交通要道、村庄路口,手持大刀、木棍、红缨枪,站岗放哨,盘查行人,有路条的放行,发现可疑分子和汉奸特务则立即押送乡村政府。

儿童团还在屋顶上、大树上设立侦察哨,规定了各种联络信号。只要日伪军一出动,儿童团立即发信号,乡村干部和群众很快就安全转移。

1944年春节前,为迎接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争取最后胜利,新旅发起了儿童团拥军优抗“六个一”活动——写一万封慰问信,写一万条拥军抗日标语,在各驻军乡村开一次军民联欢会,每个儿童团员募集一斤废铁、一斤山芋、一棵白菜。

这项活动,得到了全区儿童团的热烈响应。

就拿写标语这事来说吧。经过儿童干训班的培养和学校老师的辅导,大多数儿童团团员都学会了在墙上刷写抗日标语。他们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到底,保卫家乡”等标语,写在各村庄的入口处、大道上、桥面上,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把标语写到敌伪据点附近的墙上。

建阳县五区的儿童团团员们特别顽强、勇敢,他们知道日军最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条标语,于是写得特别多。

白天,日伪军把标语铲掉,晚上儿童们就再一次写上。这样反反复复,写了一遍又一遍。

后来,儿童团团员们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在日伪军常走的路面上,按照标语的内容,把每一个字的笔画都挖成凹沟,在沟里埋下麦籽。这样一来,路上先是显出了新土组成的标语,下雨后长出的麦苗又成了无法铲除的永久性标语,能在地上生长大半年。即使割去了麦子,麦根仍是一条醒目的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慰问新四军部队的活动,儿童们也搞得有声有色。

每当逢年过节或是部队打了胜仗,儿童团都要募集鸡蛋、瓜果、蔬菜等食品和毛巾、鞋垫等生活用品,到部队驻地去慰问,进行文艺演出,同部队官兵联欢。

一天,新旅团员韩枫和郭华带领盐阜区少年儿童慰问团,携带各县儿童捐献的子弹壳、废钢铁、鸡蛋等礼物,到新四军军部慰问。

有趣的是,儿童们在每个鸡蛋上都写上了“打油诗”呢。

送给陈毅代军长的鸡蛋上,写着“吃了这个鸡蛋,打死敌人千百万”;送给赖传珠参谋长的鸡蛋上,写着“鸡蛋二寸长,吃了计谋高万丈”;送给战士们的鸡蛋上,有的写着“鸡蛋尖又圆,战斗冲在前”,有的写着“吃了鸡蛋力量大,打得鬼子回老家”,全都是鼓舞士气的话。两位首长看了之后非常高兴,和小团员们一一握手,连连感谢。

陈毅说:“你们这些小朋友,给我们送的哪里是鸡蛋哪,分明是打鬼子的手榴弹嘛!”说罢,他和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到1944年末,盐阜全区儿童共写标语十万多条,募集废旧钢铁七万六千斤,弹壳一万六千个,蔬菜、肉、蛋和粮食近七十五万斤,其中儿童团自己生产的蔬菜和饲养的鸡鸭捐出近万斤,超额完成了“六个一”任务。

1945年5月17日,由新旅发起召开了盐阜地区第一次少年儿童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九县代表有四百多人,编为四个大队:列宁大队、斯大林大队、毛泽东大队和朱德大队。

这次大会宣布:苏北有组织的儿童已达十八万人,超额完成了陈毅和刘少奇交给新旅的发展十万儿童参加抗战的光荣任务。

大会交流了少年儿童工作经验,成立了盐阜区儿童团总部,选举左义华为儿童团总团长。

大会还通过了新旅起草确定的《少年先锋队队章》,明确了加入少年先锋队的目的,规定了队员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队风,制定了队纪、队规及服务公约,设计了县、区、乡、村四级儿童团组织架构。这份队章,最早规范了少年儿童活动的组织和章程,其发表时间比后来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建队日整整早了四年多,在中国近代少儿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盐阜区委领导刘彬、曹荻秋,都热情赞扬了新旅和全区儿童对抗战的贡献。

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员们,为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一页光荣的历史,也是一座高耸的丰碑!

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