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声震黄浦江
1948年6月末,华野取得开封战役的全面胜利。
8月,新旅到达华东军区总部所在地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全团进行整训,准备参加济南战役宣传慰问活动。
9月24日,华野山东兵团在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的指挥下,经过激烈攻坚作战,胜利解放了济南。
当天,新旅全团随军进入济南城,进行了盛大的慰问宣传活动。此后,全体团员深入工厂、学校、农村进行宣传。此间,他们排练了《黄河大合唱》和秧歌剧《买卖公平》《王贵和李香香》等歌舞节目,并进行公演。
1949年春天,华野大军开始向南挺进,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新安旅行团作为华野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军南下……
向南挺进途中,一天走七八十里路是很累的。为了避开敌机轰炸扫射,新旅往往是半夜出发,等到太阳升起来时,他们已走二三十里路了。
王树元是在济南解放之后参加新旅的。经常和他走在一起的李仲林,扛着一支步枪,背着大背包,个子比他矮,却经常安慰他:“累不累?想家吗?解放全中国,是我们伟大的奋斗目标。到了共产主义就好了,厕所都是用黄金盖的。你别笑,这是列宁说的!”
走在王树元身边的,还有位个头更矮一些的陈捷大姐。一条宽皮带勒住腰,又肥又大的黄军装上衣拖到膝盖,背上的大背包后面还绑着一把用炮弹壳做的二胡——她可是乐队的主力。陈捷大姐一边走,一边小声问王树元:“脚上打泡没有?有水泡也不用怕,晚上用热水烫烫脚,拿针在油灯上烧烧,把泡挑破就好了!解放军战士的铁脚板就是这样炼出来的,咱们要向战士们学习。”
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了南京之后,马不停蹄奔袭上海。
当时,新旅全团已渡过长江,在丹阳为进入上海做准备。
丹阳是三野总部驻地,陈老总就在丹阳城内,指挥部署解放上海的战役。新旅也抓紧战斗间隙排练节目,腰鼓声、铜钹声、歌唱声,响彻丹阳县城。陈老总也不时来到广场,看团员们排练,和他们亲切交谈。
为了把腰鼓打得更好,大家日夜练习,练得腰酸臂疼,一直练到一百多人的动作整齐划一,一百多人的鼓点就像一个人在敲,每个人击鼓的动作都刚劲有力、虎虎生威。
5月下旬,新旅离开丹阳,乘车直达上海西北近郊重镇——南翔。
1949 年 4 月中旬,团员们冒着敌机的轰炸随大军在镇江六圩渡江,连夜南下丹阳
新安旅行团团员南下途中坚持练歌
解放上海的炮声打响了!新旅团员们聚集在南翔月台上,随时准备开进上海。他们遥望着上海半空升起的浓烟和闪耀的炮火,从粮袋里抓一把炒米,喝一口凉水,但人人脸上泛着胜利的笑容……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
新旅全团乘坐卡车向着上海前进。虽然车轮在飞驰,但团员们还是嫌卡车走得太慢,他们的心早已飞进了上海。
又见黄浦江,又见外滩,又见一幢幢高楼大厦……
十六年前,“七个小光棍”来过上海。那时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是殖民者的“租界”,对于他们这些穷孩子来说,上海陌生而又疏离。今天,上海解放了,成了人民的城市。上海的钟楼,上海的房子,上海的马路,都变得那么亲切!
十三年前,十四个小好汉来过上海。那时的上海,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共赴国难的呼声日益高涨,小好汉们勇敢地投入到抗战救国的时代洪流中。后来,他们又从上海出发,奔赴大西北,踏上了漫漫征程。今天,小好汉们又回来了!原来的十四人已经变成了几百人。他们的抗日救亡目的实现了,试图扼杀他们的反动政府被推翻了!再一次走到黄浦江边,他们禁不住大声欢呼:“上海,我们回来了!”
来到驻地,放下背包,他们就背起腰鼓,奔向了大街小巷,奔向了黄浦江边,奔向了学校工厂——他们要去击鼓,他们要去舞蹈,他们要去歌唱……
7月6日上午,新旅参加了庆祝上海解放大会,聆听了他们的老朋友——上海市军管会主任兼市长陈毅的讲话。
下午,气势雄壮的入城仪式开始了!上海人民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拥上街头,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
陈毅、粟裕等检阅华东野战军部队:将士们的方阵威武雄壮地走过来了!坦克、大炮、装甲车轰轰隆隆地开过来了!
新安旅行团参加庆祝上海解放大会
“解放军来了!”“解放军来了!”人们的欢呼声、雄壮的歌声和战车的轰鸣,汇成了一曲震人心弦的胜利交响乐!人人兴高采烈,个个热泪盈眶,真是龙腾虎跃,天慨地慷!
新旅的腰鼓队“咚咚锵锵”地舞过来了!这是规模最大的腰鼓队,前后长达半里路。腰鼓队的后面是彩车,彩车上装着巨大的红五星,红五星中挂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人人起劲地挥槌击鼓,鼓声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喜悦,充满了希望。
他们从逸园游乐场打到霞飞路,从霞飞路打到外白渡桥,又从外白渡桥打到南京路。街道两旁,欢庆的群众像潮水般地拥向腰鼓队。当腰鼓队前进时,群众就主动闪开道,人的海浪在街道两旁滚动,场面波澜壮阔、撼人心魄。
新安旅行团打着腰鼓参加上海解放大游行
鼓声咚咚,心潮澎湃,紧握鼓槌的双手磨出了血泡,队员们还是起劲地打,不停地打。这胜利的腰鼓,打出了声威,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心中的豪迈,更打出了人民的欢乐。
傍晚,下起了蒙蒙细雨,队员们的衣服湿透了,腰鼓淋湿了,鼓槌上的红布流出了滴滴红水,脸上的汗水和着雨水往下淌。眼睛被雨水糊住了,抬手擦一下又挥起了鼓槌。咚咚,咚咚咚,豪情万丈的腰鼓声久久回荡在黄浦江上空……
陈毅市长在南京路国际饭店看到了新旅虎虎生威的腰鼓队,立刻派人请他们到国际饭店去,他要接见新旅全体团员。
登上电梯,来到十四层楼。上海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黄源站在大厅门口迎接大家。黄源带着一口江浙口音说:“陈老总见你们淋着雨打腰鼓,衣服都湿透了,可精神都那么好,很心疼你们,请你们来休息休息,吃些点心。”
雨水还顺着身体往下滴,队员们怕弄湿地板,犹豫着不想走进去。这时,一声浓重的四川话响了起来:“同志们辛苦了!”大家急忙转身看去,啊!陈老总!只见他穿一身便装,向大家亲切地招手说:“来来来,同志们都进来,都进来。”他边说边和队员们一一握手。“你们辛苦了,身上都淋湿啰!冷不冷啊?我看见了,大家在南京路上龙腾虎跃,精神很好!来,吃点蛋糕喝点咖啡,开开洋荤吧!”
陈老总还是那么豪爽,还是那么亲切。他说:“今天晚上我要宴请上海各界代表及民主人士,你们擦擦汗水、雨水,吃点东西以后,来宴会表演些节目,给宴会助助兴!新旅的小朋友是我的老朋友嘛,你们的节目最有气势,大家都是非常喜欢的!”
陈毅让队员们坐下来,请他们吃晚饭。他走到这个队员面前问两声,又走到那个同志面前说两句。当走到陈伟面前时,陈毅摸着她的头说:“小伟啊,你这小丫头又长高了,今天可累坏了吧?什么时候再唱支歌听听?你是有名的女高音嘛!”
陈伟赶紧站起来说:“不累,不累,谢谢陈老总关心。”
这时,陈毅转身对全体队员说:“新安旅行团的腰鼓,打出了我们解放军的军威!我要代表上海人民谢谢你们啊!你们的腰鼓今天打到了上海,今后要打到全国去!”
大家齐刷刷站起来,欢笑着使劲鼓掌!
入城仪式后,新旅团员们又到大学、中学、工厂去教人们打腰鼓,一个人要教一百多人。一百多个队员分头教,很快就教会了一万个人打腰鼓。不久,打腰鼓在上海风行起来。
到了庆祝新中国成立那天,黄浦江畔出现了几万人的腰鼓队。
鼓声震天动地,鼓舞着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的万丈豪情……
1950年1月,新旅划归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进行业务整训,开办新团员训练班,扩充新团员四十人。2月,参加上海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0年10月10日,新旅隆重举行团体成立十五周年纪念会。会上宣布:“新安旅行团”更名为“华东新旅歌舞剧团”,由此完成了从抗战时期的教育宣传团体向和平时期的艺术团体的转型。
抗美援朝开始后,华东新旅歌舞剧团积极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并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义演。
1951年,华东新旅歌舞剧团开展了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的活动。
1952年5月,华东新旅歌舞剧团同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文工团、上海青年文工团、南京文工团合并组成“华东人民艺术剧院”。
至此,新安旅行团结束了历时十七年的光辉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