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献金台前

17.献金台前

7月2日,汉口普海春茶楼,新旅在这里举行新闻界招待会。

“普海春”是武汉的著名饭店,常有社会名流出入,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可以获得更多关注。

会场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照片,范政十分自豪地向记者们介绍:“这是我们渡黄河的情形,这是我们教士兵唱歌,这是蒙古游击队,蒙古同胞待我们真好啊……”

面对这群敢于离开故乡和亲人、远赴西北边塞宣传抗日救亡的孩子,记者们不禁连连点头称奇,赞扬他们人小志大,为全国儿童树立了榜样。

张敬茂、曹维东、张平分别介绍了新旅内部的组织情况,分享了在大西北的经历,以及前来武汉的目的。

接着,小团员们表演了快板、民歌、舞蹈等丰富新颖的文艺节目,顿时让记者们耳目一新,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新华日报》发表记者特写《新安旅行团招待会上》,极力赞扬新旅团员们:“可是别看他们年纪小,他们的生活经验比大部分的大人还丰富,他们做了比大人更伟大的工作。”“他们已从‘生活即教育’进展到‘生活即战斗’,积极地参加着民族解放的斗争!他们用歌咏唤醒了万千的乡村民众,提高了士兵的杀敌勇气。”

《大公报》把他们的旅行誉为“二万七千里长征”,称赞他们“鼓舞了民众的抗战热情”。

《少年先锋》则将新旅誉为全国儿童的典范。

7月3日,在国民党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领导下,“武汉各界抗战周年筹备会”决定,在抗战周年来临之际,开展一场为期三天的民众献金活动,以“唤起每一个老百姓的抗战意识”,达到“要壮大人民民众抗日救亡,推动全民抗战”的目的。此后,《新华日报》等众多报纸都号召武汉民众“到献金台去”。

1938 年 7 月上旬,全体团员在武汉合影

这次献金活动,在汉口、汉阳和武昌设立了五处大型献金会场,还在三辆卡车上设置了流动献金台。新旅向每一个会场都派出了宣传员,并设立了自己的献金主场。

7月7日,骄阳似火。在武昌阅马场孙中山铜像下,新旅的献金会场彩旗招展,标语醒目。木板搭起的彩台上,一个献金箱放在正中,两根竹竿支起的大红条幅上写着“爱国献金,无上光荣”。

左义华首先登台演讲:“同胞们!我们是新安旅行团,刚从大西北来到武汉。一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去年12月13日,日寇攻占南京后,对我们的同胞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害。”

这时,人群突然安静下来。左义华继续讲道:“在日寇的刀枪下,南京街头血流成河、尸体纵横。日寇把居民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当作拼刺刀的对象,有的被烧死,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挖去心肝,有的孕妇遭蹂躏后又被剖腹挑出胎儿……”说到这里,左义华的声音哽咽了。

会场鸦雀无声,愤怒和痛苦之情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同胞们,日寇杀害了我们三十多万同胞啊,南京成了人间地狱。”左义华伸手擦去脸颊上的泪水,然后紧握拳头,怒吼道,“同胞们!面对国仇家恨,难道我们能容忍吗?!”

人们心底的怒火顷刻喷发出来,会场上顿时卷起滔天声浪:“为惨死的同胞复仇!”“血债要用血来还!”“中国民众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这时,程昌林上前喊道:“同胞们!现在日寇又向武汉发起进攻。为了保卫大武汉,前线将士正在浴血奋战,抗击日寇。我们广大民众也要紧急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希望同胞们踊跃献金,支援前方将士,保卫武汉,抗战救国!”

“坚决支援前线将士!”“誓死保卫大武汉!”随着阵阵呼喊,人们拥到献金箱前,纷纷拿出银圆、铜板、纸币,慨然投进箱中……

这时,新旅团员们又轮番登台,向蜂拥而来献金的人们献歌献舞。蒙古长调、陕北信天游、宁夏的山歌、甘肃的“花儿”,还有《海军舞》《儿童舞》《乌克兰舞》以及陕北秧歌《打倒日本升平舞》,这些从大西北带来的新鲜、新奇、新颖的民歌、舞蹈,武汉民众都是头一次听到见到,很快就吸引了更多民众拥到献金台前。

前来献金的人们,每一天都把献金会场围得水泄不通,武汉变成了一座爱国激情澎湃的城市,也变成了一座抗日怒火燃烧的城市。

在献金台前,官吏没有了虚伪,贵妇没有了孤傲,商贩没有了奸诈,每一根血管里都奔涌着中华儿女的热血,每一只手里都握着带有体温的银圆、铜板,每一双眼眸里都闪耀着良知未泯的泪光……

在献金台前,一个个平素默默无闻的中国人,把自己平凡的身影写进了历史的记忆:

这是一位中年商人。他挤过人群,来到献金箱前,拿出一个红布包,一层层解开,把一摞钱放在了献金箱上,望着众人说道:“我的工厂倒闭了,就变卖了这五百块钱,原本想换个地方重新干起。可是,不把日寇打出中国,哪里能有安稳之地呢?如果这点儿钱,能买几条枪,能让前线的将士多杀几个日本鬼子,我就心满意足了。”说着,他把那摞钱“哗哗啦啦”全都推进箱里,含泪而去。

这是两个破衣烂衫的乞丐。他们从腰里摸出几枚铜板,颤抖着放进了献金箱,面带愧色说道:“听说献金这事儿后,俺弟兄俩三天也就讨了这点儿钱,哪怕只够买一颗射向日寇的子弹,俺也就心安了。要是当了亡国奴,怕是讨饭也没地方去了。”

这是一位拄着双拐的伤兵。他披着一件旧军服,蜷曲着一条腿,艰难地移到献金箱前,从口袋里摸索着掏出了十元钱。团员张杰见状,连忙上前劝道:“大哥,你为抗日已经献出了一条腿……”不等张杰说完,伤兵慨然道:“小弟弟,为抗战我丢了这条腿,再也不能上战场了。我身上只有这十块钱,就当是给我自己报仇吧!”说完,放钱入箱,艰难转身,在人们致敬的目光中,笃笃地拄拐离开。

这是一位身着旗袍的漂亮少妇。她从手包里掏出厚厚一叠钱,又摘下戒指和项链,轻轻投进了献金箱,没说一句话。这时,人群里猛然响起热烈的掌声。少妇热泪盈眶,鞠躬致谢,缓缓而去。

这是一个小伙子。他把一摞钱放进献金箱,然后一脸愧疚地说:“父老乡亲,我是来尽孝的。”这句话顿时把人们说糊涂了。小伙子解释道:“我靠摆地摊儿养活年迈多病的老爹,省吃俭用为老爹买下了一副寿棺。前两天,老爹要我把寿棺卖了来献金。我说,等你百年之后怎么办?老爹说,日本人打过来,我死无葬身之地,要棺材有啥子用?等到我死后,用破芦席一卷就行了。儿子啊,你听我的话,卖掉棺材就是孝,不卖就是不孝。”小伙子这番话说完,人群里泣声一片。

这是一位中年大汉。他举着一把寒光四射的大刀快步走来,“同胞们,这把大刀是先父当年参加义和团打洋鬼子时用过的。如今我老婆有病,几个孩子幼小,不然我早就拿刀杀上战场了。”说罢,他把大刀放在献金箱上,攥拳走开。

这是一位卖唱的盲人。他献出了身上仅有的五元钱。

这是一位摆地摊卖药的老人。他一天里就前来献金三次。

这是一群学生,这是一群孩子,这是一群人力车夫,他们排着队前来献金。

来到献金台前的,还有澡堂搓背工、酒店跑堂倌,甚至饿着肚子的难民……

原本定的是三天献金时间,但在最后一天夜幕降临时,前来献金的人们仍是络绎不绝。为此,筹备会特别把献金时间延长了两天。

天天坚守在献金台前的新旅团员们,当然更想亲身感受一下献金的心情——把带着自己体温的银圆、铜板哗啦啦地放进献金箱里,那该多自豪啊!可是,他们空瘪的口袋里没有一分钱,而团体的资金也是极其困难。最后,他们饿着肚子,从菜金里挤出十元钱,一声不响放进了献金箱……

经统计,五天之内,武汉三镇献金者超过一百万人(次),献金总额超过一百万元,这相当于武汉市民每人都捐献了一次。而献金的种类更是异常繁多,有法币,有外币,有银圆,有铜板,还有各种各样的物品:金手表、金手镯、白金戒指、黄金戒指、银盾、银杯、银盘、银首饰,甚至还有草鞋、布鞋、西装、中装、药品、食品……

亲自发动和领导了这次献金活动的郭沫若先生,在十年之后撰写《抗日战争回忆录》时,仍难掩激动之情:“(献金活动)收到了破天荒的最大的成功。这真是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五座固定的献金台,三座流动的献金台,掀翻了整个的武汉三镇。献金的人群,每天从早到晚川流不息地朝台上拥。人与人之间在作比赛,台与台之间在作比赛,简单的一句话,简直是狂了。”

武汉各界为抗战献金

武汉儿童为抗战献金

五天献金活动结束后,新旅团员在例行夕会总结时,个个激动不已,人人感慨万分:

“献金多少已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它在唤醒中华民族,激起东方睡狮!”

“这是爱国进行曲,抗战交响诗!”

“它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不会灭亡,最后胜利必定属于中国人民!”

“保卫大武汉,我辈当努力!”

7月15日,武汉《少年先锋》第10期刊登了记者白辛的《新安旅行团访问记》,在文章的最后对新旅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在归途上,我为祖国的前途感到光明。你看,她的孩子们,不是都在为保卫她而以血和肉与强暴的敌人战斗吗?尤其是我们亲爱的少年们,在这次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更显出他们伟大无比的力量:冒着万险献旗给八百壮士的女童军,经历火线而来武汉的孩子剧团,以及经过二万多里长途旅行,遍历沙漠原野的西北各地的新安旅行团,都是我们亲爱的少年们,为着争取祖国生存,民族解放,英勇精神的显示,我相信新的中国将由他们的努力而更快地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