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
汪达之,1903年出生在安徽省黟县碧山村一个穷苦家庭。父亲是一位乡村私塾先生兼中医郎中,母亲是一位很有见识且十分贤惠能干的家庭妇女,时常做些毛笔售卖以补贴贫困的生活。
汪达之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出生前父亲已在贫病中去世。
后来,大哥接下了父亲的私塾馆,母亲带着二哥和姐姐一起劳动,苦苦支撑这个家。童年时,汪达之跟着哥哥在私塾馆读书。辛亥革命后,他考入怀宁县高级小学。当时,五四运动风起云涌,汪达之开始关心国事,向往民主革命。
在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汪达之到繁昌县一所乡村小学任教。因向学生宣传“耕者有其田”等进步主张,为把持学校的豪绅所不容,只得出走到望江县吉水镇小学任教。
1928年秋天,汪达之看到了南京晓庄学校的招生简章,顿时感到这个学校与众不同:校长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并且“在劳力上劳心”。汪达之眼前豁然一亮,心头射进一道明丽的光芒,于是决定前去晓庄学校读书。
经过一番努力,汪达之进入了晓庄学校,从此成了一名为实践“生活教育”理论、为改造落后的中国教育而勇往直前、努力奋斗的战士。
陶先生对汪达之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非常器重,经常向他讲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并和他探讨中国的教育问题,这让汪达之受益颇深。
1930年春,汪达之担任新安小学校长后,立刻对恶意告状的商人进行诉讼,最终打赢了这场官司,维护了新安小学的生存基础。
站在静静的校园里,想着陶先生的重托,汪达之开始思考和筹划新安小学未来的发展。
授课之暇,他和教师深入交谈,和学生们沟通交流,还到附近村民家里走访。经过一番调研,结合陶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他制订了着眼于学校未来发展的“三年计划”,主要内容有:扩充学生,调查社会状况;开辟与扩充儿童图书馆、游戏场、博物馆、民众夜校、妇女工读班;编辑乡村儿童丛书、民众丛书、儿童日报;创办工场、农场、乡村医院等。
正当他们雄心勃勃要大干一番时,风云突变,恶浪奔涌。
1930年4月,因晓庄学校学生参加抗议南京四三惨案示威游行,学校被国民党政府武装军警强行解散,陶行知遭到通缉,不得不出走上海避难。
新安小学经费多半靠晓庄学校支持,晓庄学校被封停办,新安小学的经济顿陷困境,以至于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有时师生们一天只能喝一顿玉米面粥。
一次,眼看着孩子们要吃不上饭了,蓝九盛、台和中两位老师拿着两件价值不菲的新大衣,跑到三十多里外的淮阴当铺去典当。结果,当铺老板仅作价两块钱,气得他们饿着肚子含泪而归。
陶行知知道后,立即给他们写信:
接到你们四月二十四日所写的信,知道你们用两件大衣跑了三十里路,当不得两元钱,又饿着肚子跑回学校。这件事是你们在长江北岸为乡村教育史写成悲壮的一页,亦即光荣的一页。我们是何等的安慰而又是何等的敬佩你们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陶行知手迹
陶行知还特意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书写成条幅,送给“新安小学同志”。从此,这句话就成了汪达之的座右铭。
1930年秋,陶行知在上海不能立足,不得不流亡日本。新安小学的经济来源完全断绝了。然而,汪达之和他的同志们没有屈服,“穷也干,更穷更干”!
经济困境之上,政治黑云也压顶而来。晓庄学校被查封后,国民党政府淮安县党部、县政府和教育局立刻变脸,扬言要到新安小学进行搜查,使得一些学生家长不敢再让孩子去上学了。
置身险恶环境,汪达之的心情非常沉重,为恩师陶先生的安危担忧,更为新安小学的生存揪心。暮色四围时,他常常迈着沉重的脚步在庭院里徘徊。
一天夜里,他取出那本《语丝》周刊。这是过去在乡村小学任教时订阅的,上面刊登着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些振聋发聩的话,再一次把他的胸膛擂得咚咚作响!
此时的汪达之,面对猝不及防的打击,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转身后退。心中坚定的信念,在危难关头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他这个身体羸弱的书生成为意志如钢的勇士。他暗下决心,纵然有千难万险,他也要向着充满希望的方向继续前行!
为了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汪达之请平时关心学校且有声望的开明士绅在县里疏通,又在民众中为学校辟谣,总算稳定住了局面。
汪达之始终牢记学校创办的初衷,竭力践行“生活教育”思想。
他在学校实行半日制,半天学习,半天在家劳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水平,分为大、中、小三种班次。
农闲时节,汪达之和学生们带上陶先生编写的《平民千字课》《老少通千字课》,走出校门,走进农家,教村民学文化。在低矮的瓦屋里,在昏黄的灯光下,抑扬顿挫的读书声阵阵响起:“起得早,睡得早,省油省灯草。”“多谢你家茶,多谢你家烟,多谢你家板凳坐半天。”
村民们高兴地说:“达之先生带领的小先生,教我们认字,教我们写字。我们先前都不晓得字,这时都晓得一点了。我们挑米粉到城里去,也认得招牌了。小先生教我们蛮好蛮好啊!”
在劳动课程里,规定学生要掌握种菜、缝衣、制肥皂、制玩具、养鸽、养鸡、养羊等生产技能。刚开始,生产工具、材料、技术等都不足,汪达之就四处筹募,积极为学生创造生产实践的机会。
汪达之请来菜农教种菜,请来木工教修桌椅,还让学生拿着自己生产的粉笔去销售,体验工商经营活动。他每天都挽起裤脚,扛上锄头,带领师生们在校园四周种植蔬菜瓜果,补充伙食。
运河岸边,萧湖之滨,蒲草茂密,但农民未能充分加工利用,生活过得很苦。汪达之就给报社写信,请教编织蒲草器具的方法。他自己先学会之后,再手把手教给乡亲们。待他们编好各种蒲草器具,汪达之又四处奔走,帮他们联系销路。此外,他还把各家的地契收去,带着乡亲们一起去县府有关部门抵押换钱。
汪达之还带着师生们,为村民修桥、铺路,排忧解难。
当地百姓和教育界,都盛赞新安小学的老师和学生是“古庙活菩萨”。
而学校的孩子们呢,都亲切地称呼汪达之为“汪爸爸”,称呼陶行知先生为“陶太师”。
1930年秋,由于政治形势极其严峻,李友梅被迫离开了新安小学。
汪达之和其他几位老师仍在咬牙坚持,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依然灼灼闪耀。尽管经济状况愈加困难,但学校始终在顽强运转。
1931年春,陶行知从日本秘密返回上海。
7月,汪达之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拟订了新安小学十年发展计划,并寄给陶先生审定。他们在信里写道:“自开办以至于现在,同志之前后来此者,亦莫不以试验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相呼号。……我们的血未曾冷,我们的心未曾枯,我们要在这里继续不断地努力下去,所以最近有十年计划的产生。”
三天后,陶先生就给他们写了回信:“接读七月十六日来信与新安小学十年计划,精神为之一振。诸弟持此精神向前去做,必有成功之一日。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之理论,现仍继续探讨,苟有所得,必愿随时奉告。……我已下定决心,愿为新安小学托钵化缘。……我必尽我的力量,与诸弟实现一个光荣的新安学校。”
此前,新安小学的学生都是走读生,他们在家里吃住,学习用品自备,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学生还可以一边在家干农活,一边到校读书。
走读生虽然不用交学费,但一些特困农民家里连学习用品也买不起,吃饭也是有上顿没下顿,孩子连走读都坚持不下去,无奈只好辍学。
“让所有的乡村儿童都能读上书,是陶先生的夙愿,我正是为此而来的。我不能让这些苦孩子因贫失学,必须为他们尽心尽力。”家访回来的路上,汪达之心情沉重,想了很多很多……
经过一番思考,汪达之决定:在走读生之外,再招收一些特困家庭的孩子作为基本生。
招收基本生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信托本校办法者的子弟,二是颠连无告需人帮助之孤儿。”基本生免费吃住在学校,学习用品也全由学校供应。
这种新型的学生制度,是汪达之对“生活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弘扬,在淮安乃至全中国的乡村,也算创新之举。
招收基本生之后,新安小学的经济状况更加困难,几位教师相继被迫离开学校,只剩下汪达之和孙铭勋两个人。
1931 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并进一步扩大侵略范围,企图以武力独占中国。
此后,日本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富庶区域,于1932年1月28日向上海发起进攻,上海数十万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御侮。
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责任感,澎湃在汪达之的心里。他知道,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国儿童,都有责任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他及时把这些消息传达给学生们,“抗日救亡”“共赴国难”成了学校生活与教学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新安小学从成立之初,就有“红色基因”:
陶行知出身于贫民家庭,非常理解和同情普通人民,因而在思想上更加接近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追求。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他们顽强地坚持战斗。陶行知在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到中国共产党人,并与他们建立密切联系。而他派往淮安创办新安小学的李友梅,就是中共地下党员。
新安小学成立三个月后,湖南浏阳革命烈士遗孤左义华就被秘密送到了这里。后来,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女儿项苏云也被秘密转送到新安小学。
左义华是个聪慧的孩子,他的日记写得非常质朴但精彩。
1932年,陶行知的学生和助手方与严来到新安小学,偶然读到了左义华的日记,觉得他“很能抓住一天生活的要点,忠实地写出来”,当即对教师孙铭勋说:“这日记可以出版。”
孙先生告诉他:“义华近来的生活太为难了,北地苦寒,隆冬即到,冬衣尚在不可知之中。”
方先生说:“有这样的日记,不但义华不愁冬衣没有着落,其他孩子也不用愁。”
《义华日记》出版后,左义华把获得的稿费全部交出,帮助学校渡过难关。
后来,新安小学的教师只剩下汪达之一个人。他在给孙铭勋的信里写道:
从你走后,直到现在,痛苦与希望,是像笋子脱壳一般地,脱去又有。但使我体验得更深而相信得益的,是我们的理论与实际已经渐致的实现。在痛苦和少有希望时期中,只有忍受着埋头去干。
两周来,除规定不移的时间工作外,全用手种菜。八个学生是更加努力。现已种菜五块,尚拟种两块。菠菜已种一块,明日又要种黄芽菜两块,西边新填的地,已经理得很好了。现定在本月前,要把所有的菜地整理好,再做别事。
我们又正在受饥神的光顾。一周以来,都在吃棒头、玉蜀黍、面糊,如再三天没有款来,连棒面糊也吃不着了。
今后我们新安的态度,仍是坚持。……恋爱的压力,金钱与地位的诱惑,是受过相当的磨炼,自信颇有把握。
不久,噩耗传来,汪达之的大哥因病去世。此前,汪达之的姐姐和二哥因贫病交加,先后去世了。如今老母亲生活无依、孤苦伶仃,汪达之深感内疚和痛苦。
得知此情后,陶行知写信给汪达之,要他从新安小学的经费中,每月拿出十元寄给母亲。这样,才让年迈的汪母不至于挨饿。
孤苦年迈的汪母,虽然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但依然支持汪达之在新小工作下去。
汪达之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您的伟大的牺牲精神,给我永不磨灭的印象。我虽是在牺牲,其实是在创造。我若一走,学校就要倒塌了!我发誓,要将这些可怜无靠的孩子们扶植起来,让他们得到自己的幸福。还要他们认清是谁给了他们穷苦和罪恶。”“我终要看得见这自己力播的种子开的鲜艳的花。”
陶行知对深明大义的汪母十分崇敬,他主编的《古庙活菩萨》一书出版时,特别在扉页上题写了“献给牺牲主义躬行实践之汪母”。
1933年3月,新安小学的经费来源彻底断绝,汪达之被迫变卖衣物救急。此时,原本热恋的女友认为苦苦守着新小没有前途,也和他分手了。年已三十的汪达之立下誓言:“生活教育的事业不成功,不谈恋爱,不结婚。”
到了秋天,阴雨连绵,四处泥泞。处在经济困境中的新安小学,像是被铁蹄踩住了一般。汪达之不得不为孩子们寻找新的生路。
经过苦苦思考,汪达之得出一个结论:“应该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进行‘生活教育’,这样或许能给新安小学寻得一个生机。”
于是,一条新路,从莲花街铺展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