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洞里的学校

20.岩洞里的学校

1907年的《海牙公约》规定:战争时期,对没有驻军的不设防城市不能进行轰击。

然而,1938年11月30日,就在新旅到达桂林的第二天,这个“不设防的城市”就遭到了日军飞机惨无人道的大轰炸。

抗日救亡形势严峻,人心极需安定,民众需要被唤醒,团结起来共赴国难。为此,广西省政府找到新安旅行团,邀请他们联合在桂林的其他儿童团体,向广大民众进行宣传动员。

当时,其他参与“保卫大武汉”的儿童团体,大多也转移来了桂林。于是,新旅就用上了在武汉时的工作经验,组织起了“桂林儿童团体星期座谈会”,走上街头宣传民众,凝聚人心。

此后,每逢星期天他们就召开会议,互通情况,协商下一周活动。以新旅为核心的各儿童团体,团结协作,活动出色,让社会各界刮目相看。

然而,日军的大轰炸日烈一日,躲避轰炸成了民众的日常。幸好,四周皆山的桂林有二十多个天然大岩洞,洞里就成了躲避轰炸的好地方。

民众们每次躲进岩洞,通常要在里面待四五个钟头,没什么事干。有的在骂日本鬼子,有的坐着发呆,有的在聊天或者在吵闹,人们都在熬时间。

望着洞里密密麻麻的群众,新旅团员们想:这里不正是实践“生活教育”的好地方吗?

于是,他们就在岩洞里建起了学校:既进行抗日宣传,又教授文化知识,还开展娱乐活动。

这个消息一传出,社会各界极为称赞。随即,新旅就联合其他儿童团体,组成了“岩洞教育服务团”,把所有躲避轰炸的岩洞都变成了学校。

新旅驻地附近的七星后岩是最大的岩洞,能容纳一千多人。张平把“岩洞教育服务团”的牌子挂在了洞口。王德威用牛皮胶水拌和红土,在洞壁写上了标语,“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岩洞就是学校”“警报就是我们的上课钟”。他们还画了一幅巨大的抗战形势图,旁边挂起几十幅放大的照片和漫画,展现了日军烧杀、奸淫、掠夺和中国人民奋起抵抗的场景。

根据陶太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生活教育”理念,岩洞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教识字、教唱歌、说快板、演短剧、讲抗战故事、分析抗战时局、讲解防空袭常识,这些教育内容都是当下民众最需要了解和学习的。

团员们还在岩洞里放置了报刊架,设立了图书角,俨然一个小型图书馆——岩洞外炸弹轰鸣,岩洞里歌声、读书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洞内洞外仿佛两个世界。

在传统观念里,知识是商品,拿钱才可得。但在岩洞学校里,知识变成了空气,人人得以呼吸,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融在了一起。

新安旅行团在岩洞壁上刷写的“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标语

“日本鬼子天天来轰炸,害得我们吃饭、睡觉都不得安生。他们不叫咱活,咱们硬是要活得呱呱叫!”刚刚加入新旅的小团员聂志孔,用一口河南话对席地而坐的民众说,“国难同当,抗日救亡我们都有份儿。岩洞里人多拥挤,请叔叔、伯伯、哥哥、姐姐们,搞好岩洞卫生,谢谢!”说着,他向众人行了一个军礼!

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着,左义华开始教识字。他在一块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了“打倒日本鬼子,团结救中国”一行大字。他读一句,大家跟着读一句。不一会儿,所有的人都认识了这一行字。

童常精心创作了一首《岩洞教育歌》:

老百姓天天忙匆匆,

没有钱也没有空。

平时想把书来读,

又见铁鸟上天空。

敌人送来好机会,

岩洞成了好课堂。

洞外敌机在轰炸,

洞里歌声比它响!

认几个字儿听个讲,

国家大事来商量。

知识好比大炸弹,

帮助我们打东洋!

黄中一为歌词谱上了曲子,于是一首浓郁民歌风味的歌曲诞生了。

后来,即使在没有空袭轰炸的日子里,民众们也都跑到岩洞来,围着团员学唱歌、学识字、看演出。

七星后岩前是片空地,一棵蓊蓊郁郁的大榕树垂着缕缕“胡须”,注视着地上的孩子们。原来,团员屠明组织了附近六十多个小朋友,正在这里教他们唱歌:“救、救、救中国,一齐向前走!努力呀,努力呀,救国要奋斗!……”很多围观的成年人,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

只要空袭警报一响,他们就“呼啦啦”跑到洞里,坐在地上跟着团员念起了识字课本:“要抗战大家一条心,要胜利大家一起干。不分工农商学兵,四万万同胞齐参战。鬼子炮火怎样凶,也能把它打滚蛋!”

……

在新旅岩洞学校的带领下,桂林的看牛岩、教化岩、对化崖、还珠洞、龙隐洞、象鼻山、福水岩、白龙洞等二十多个岩洞,全都办成了战时民众学校。有声有色的岩洞学校,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称赞,在桂林一时传为佳话。

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代表徐特立途经桂林时,汪达之特地前去拜访他。徐特立听说新旅创办的“岩洞学校”后,甚感兴趣,立刻前往七星后岩参观。他动情地说:“这是一所群众的抗战大学!祝小同志们把抗战宣传和民众教育的工作做得更好!”

周恩来在桂林时,也亲自到新旅驻地看望孩子们,还特意带来一些书籍,鼓励他们继续办好岩洞学校,并将岩洞教育广泛推广开来。

1939年2月6日,苏联《消息报》特派记者卡尔曼来到七星后岩,架起摄影机,完整录下了岩洞学校的教学情景。他对新旅团员们说:“我不但要拍你们的岩洞学校,我还要拍下你们的一天生活。你们是中国少年儿童中的小英雄!我要用这架摄影机,把你们介绍给苏联的少年儿童,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就叫《小英雄》,好不好?”

在洞前空地上,经常演出的《打倒日本升平舞》,是用东北大秧歌表现工农兵学商联合起来打倒日寇汉奸的节目。这个秧歌舞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诙谐搞笑而又豪迈奔放,深深吸引了卡尔曼。他把整个演出从头到尾拍摄下来,连同岩洞里的教学情景,编成了新闻专辑,加在苏联儿童故事片《小英雄》的前面,向世界各国放映。

到1939年底,新旅的岩洞学校办得更加热烈,成为桂林避难生活中最为出色的地方。国际新闻社记者谷斯范慕名参观后,发表了《岩洞里的教育》一文,记录了他所看到的景象:

七星后岩是桂林的第二十四避难所,洞口已变成市场,洞内挂了五六盏汽油灯,进去必须由向导燃着火把,沿着石灰划的白线走,越出白线,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深渊中去。大约行一里,才可“重见天日”到达七星前岩。

新安旅行团那群平均年龄不过十二三岁的团员们,穿着棉军服,在向妇女、孩子和老人,像中世纪时代的笃信的清教徒似的,传布着抗日的福音。他们有高度的政治体认,正在教一群妇女和孩子们唱爱国歌曲。另外的小先生在教民众识字,把用铅粉写在石壁上的标语做课本。一个年约六十多岁的老头儿,舌音不清地读着一条标语:“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团员立即报以热烈的鼓励掌声。

桂林给予他们山水之庇护,岩洞提供了天然的教育场地,年幼的孩子继承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继承着“太老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以童真站在成年人之中,肩负起和平时代千百倍的理想重担。

他们是学生,在社会这所学校中摸爬滚打,学习着关于“生”的一切知识。他们又是小先生,把自己所学又传授给需要帮助,需要教育的广大的民众。“抗战在孕育着新的一代!抗战在孕育着新的文化!”

当天担任七星后岩教师的是生活教育社的人员和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陪同我进去的生活教育社王省三说:“这就是整个抗战过程的象征。通过一里长的窒息而黑暗的山洞,是抗战的第二阶段,中国旧社会的封建残渣,和抗战信心不坚定的份子,他们都会跌入‘奇海那’去,但我们只要能克服一切困难,正如必然的会走到七星岩一样,最后胜利一定会到来。”

岩洞学校,把民众的劫难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时机。文化就这样在“小先生”的每一次讲演中、每一次歌唱中和民众们的每一次诵读中,传递出希望与信念的巨大能量,真实地改变了岩洞的天然属性,使之成为传播文明火种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