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草原的记忆
乌拉特草原,东临包头,西连阿拉善,北接蒙古高原,南濒黄河,多是荒漠半荒漠草场。这里曾孕育了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留下了悠久灿烂的游牧文化。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时的乌拉特经济、文化、教育都很落后。加之苛捐杂税繁多,王公贵族压榨,这里更是民生凋敝,满目疮痍。而在国难当头之时,这里的民众对此却知之甚少,抗日救国意识亟待唤醒。
新旅的到来,犹如一场春雨,润醒了沉睡的草原,使其在枯黄中苏醒,泛出一抹新绿;新旅的到来,又像一把火炬,照亮了民众黯淡的眼眸,在民众中唤起救国伟力!
1937年4月末,新旅来到了扒子补隆(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新安镇)垦区。
扒子补隆,蒙古语,意为“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
在这里,绥远省为充实边疆、化兵为农、安置流亡难民,专门设置了一个和硕公中垦区。垦民多是从东北、山东、河北和京津等地来的义勇军战士、进步青年、民先队员以及贫苦农民。他们在共同生产、消费的原则下从事开垦,并参与游击战术、机械管理、识字与艺术等训练。
放下行李,顾不得休息,小团员们就走进了垦民们居住的棚区。
恳谈会上,说起背井离乡的苦难,垦民们极其沉痛,他们清晰地记得那种在痛苦中奋斗的经历。尤其是从东北流亡而来的垦民,从他们的一双双眼眸里能看得出来,他们抗日救亡的决心是非常巨大的。
一位倚墙而坐的东北大叔,缓缓抬起头,用低沉而沙哑的声音唱了起来:“我们今天流汗,明天流血,结成铁的队伍,坚决打回老家去!”他最后那一嗓子,犹如东北虎的怒吼,震得屋顶落土、窗纸共鸣。
受到大叔歌声的感染,小团员们齐刷刷站起来,激情昂扬地唱起了《打回老家去》:
打回老家去!
打走日本帝国主义!
东北地方是我们的!
他杀死我们同胞,
他强占我们土地,
东北同胞快起来!
我们不做亡国奴隶。
打回老家去!
这时,垦民们也一起唱起来:
打回老家去!
打走日本帝国主义!
华北地方是我们的!
他杀死我们同胞,
他强占我们土地。
华北同胞快起来!
我们不做亡国奴隶。
打回老家去!
打回老家去!
歌罢,那位大叔讲起了东北义勇军的抗敌故事,其中有些是他的亲身经历。大叔讲得声情并茂,人们听得鼻酸眼热……
继续西行,就是五原县了。
这里北倚阴山,南邻黄河。相传大禹治水时,水势减退后,在地面高处最先露出五片较大的山原,人们就在山原之上耕作生息,“五原”之名由此而来。
1926年9月17日,为了支持国民革命军北伐,冯玉祥将军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师”。
刚到五原,团员们就从报纸上看到了四川遭遇特大旱灾的消息。由于长期的军阀割据和苛捐杂税,昔日的“天府之国”如今饿殍遍野,人们只能剥树皮、刨草根甚至挖白泥来吃。新旅决定:马上为四川灾区募捐。
五原有个规模较大的实行小学,新旅团员立刻赶去,帮助小学组建起歌咏团,带着他们到街头演出,为灾区募捐。
到了晚上,团员们又安排了放电影,向每位观众收一角钱入场费。一位身穿粗布衣的老人,拿出两元法币,慷慨地说:“全都捐了吧!”这让团员们深受感动。
一连六天的街头演出和放电影,新旅共募得捐款八十九元八角,全部通过天津《大公报》,转给了四川灾区同胞。
夕会上,大家感慨地说:“我们中国受灾同胞不过十分之一,以十分之九救十分之一,倘若大家肯想一点办法,那真是一举手的事。”
听说新旅在县城放电影,周边几个乡的乡长纷纷找来,请他们去村里放电影。对于乡民来说,电影是非常新奇的东西,绝大多数人从来没看过电影,甚至都没听说过。
5月16日一早,新旅离开五原县城,走向了偏僻的乡村和牧区。
从淮安出来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团员们一次次看到电影对民众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对于不识字的百姓,活灵活现的电影最能让他们获得知识、明白道理。
此后,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新旅在负暄、浪贮、川堡、宪知、通三、清远等乡镇,接连放映了十几场电影。
其间,为了筹集旅资,他们放电影时会收取少许入场费。
口袋里有几文钱的人,都会主动买票。但是也有身无分文的老人和孩子,他们的眼神里透露出极大的渴望。
这时,机灵而善良的团员们想出了一个办法:“老大爷,小朋友,你们没钱买票,那就喊一句抗日口号吧!”
“啥?喊声口号就可以看电影了?”
“对!”
“那俺喊啥?”
“来,跟着我喊吧!”
于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等口号,一次次被人们高喊出来。
“新旅真是一群好人啊!”这种做法受到老百姓的一致称赞,并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抗日激情。
乌拉特草原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绝大多数民众不识字。新旅初到时,有些人说他们是南京政府派来的,甚至有人说他们是“宣统皇帝”派来的。对于“日本侵略中国”这事,他们竟然一无所知。这里孩子们的命运也很悲惨,饥饿、疾病、失学等等,吞噬了他们本应快乐的童年。
张杰在给武汉《少年先锋》的文章中写道:
我们看到蒙古儿童的生活也是很痛苦的。他们和妇女差不多,每天整个的在田野草地上牧牛羊,他们不能有机会来享受教育,他们不知道国家事情,没有事情来,可给他们思想。他们的父母只教育他们怎样的牧牛羊,怎样的服侍王爷。简单说起来,就是教育他们怎样做奴才,做黑骨头罢了。这是他们几百年来一贯的家庭教育的宗旨。然而蒙古的儿童正和我们一样的有聪明、有天才,一样的能够做很多的救国工作。也许他们有些地方比我们还强呢!可惜没有人来给他们教育,来启发他们的天资。亲爱的朋友们啊,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也是我们的伙伴,也是抗战力量的一部分,我们要如何的请政府来为他们打算打算啊!
新旅的团员们发现,在这样的地方修学旅行、宣传抗日、传播新文化,非常困难。但是,放映电影,对民众有极大的吸引力,对宣传抗战能起到极好的效果。
乌拉特草原地广人稀,两家牧民的蒙古包甚至能相距近百里,但牧民用骑马接力这种古老的方式,构建起一套独特而快速的信息传递途径。只要放电影的消息一传出,远远近近的牧民会骑上骏马、赶着勒勒车,甚至带上炒米、肉干、奶茶桶,举家前来看电影。
草地上挂起银幕,发电机“突突突”响起,电灯照亮绿草地,留声机的歌声播放出去,隔着一两里路都能望见、听见——所有这些,在草原上都是新鲜事儿。
“在一块白布上就能看见人在走路、吃饭,还有好人打坏人,这可太神奇了!”牧民总是这样惊奇地议论着。
放映之前,团员们把小朋友们集中到银幕前坐好,就开始教唱抗日歌曲《救中国》:
救、救、救中国,
一齐向前走!
努力呀,努力呀,
救国要奋斗!
歌词只有短短四句,小朋友们很快就学会了,场地上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接着,团员们用扩音机向大家讲解抗战形势,号召蒙古族与汉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救国。
放电影时,团员们还会分布到场地各处,向观众们讲解银幕上的内容。
“赛音!赛音!”牧民们连连称好。
当时,一些蒙古族王公和喇嘛也想看电影,却又不愿意屈尊,像普通牧民一样跑过来,于是就派人邀请新旅去参观他们的王府、喇嘛庙,而这些地方以前是从不向汉民开放的。
为了宣传抗日,促进民族团结,新旅就带上《小五义》《十九路军血战抗日》等影片,把电影机架进了王府和庙宇。
每次放完电影,王公、喇嘛们总是把一包包高级奶食品塞到小团员的口袋里,如果不收下,他们就会很不高兴。
过去,这些王公、喇嘛们对照相这事儿非常抗拒,说是照相机会勾走灵魂。眼下看过了电影,当他们得知新旅还有照相机时,竟然主动和团员们合影留念。
分别时,他们连连感谢道:“你们是蒙古人的好朋友!”
5月底,新旅向着更西面的杭锦后旗(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进发。
行至途中,乌加河拦住了去路。当时,雨季已到,河水暴涨,桥梁淹没在水面之下,无法过河。旷野茫茫,没有人家,新旅决定在草地过夜。
很快,临时搭起的土灶升起了炊烟,橘黄的夕阳挂在远山之上,滚滚激流浩荡远去。面对此情此景,团员程昌林挥手朗诵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团员们应和着,打闹着,说笑着,把长途跋涉的艰辛全都忘记了……
虽值夏天,但塞外的夜间还有些冷。黎明时分,雾气甚浓,裸露在外的衣服和被褥都被露水浸湿了。
红日升起,青草挂满晶莹露珠。微风吹来,草随风摇,放眼望去,草原辽阔无边,景色悦目赏心。
“乌拉特草原如此美丽,却面临着被日寇铁蹄践踏蹂躏的危险。我们怎能不勇赴国难、挺身报国呢?”张平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
6月1日,新旅来到杭锦后旗陕坝镇。
一天上午,小团员们分头前往红柳地、西河湾、小召等牧场,到蒙古包里走访牧民,宣传抗战。
当范政、曹维东和曾兆寿三人在草地上为孩子们表演舞蹈时,三个蒙古大汉策马而至,下马后笑着向他们打招呼。还没等他们回应,三个大汉突然分别把他们扛在肩上,跃马即跑,惊得三人一阵高喊。
当汪达之听到喊声从蒙古包里出来时,三匹马已经跑出几十丈远。
“站住——”汪达之高喊着追了上去。
追了大约两里路,到了一座小山包前,这里错落分布着五六个蒙古包,成群的牛羊正在安静地吃草。
汪达之走近寻望时,从最大的蒙古包里走出一位长者。他拊掌而笑,鞠躬施礼,并示意汪达之进蒙古包。
见此情形,汪达之也鞠躬回礼,走了进去。
长者在一个小银碗里斟满奶茶,双手端起相敬:“欢迎尊贵的客人!”
“谢谢!”汪达之双手接过,然后问道,“是您的人把三个孩子扛过来的吧?”
长者笑道:“我们是请小客人来教唱歌的,你放心吧。”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歌声。汪达之赶过去,只见曹维东他们和一群蒙古族小朋友正唱得兴致勃勃呢!
那三个壮汉站在旁边,见汪达之走过来,不禁一阵大笑!
原来,前两天新旅在陕坝街头教孩子们唱歌时,被三位壮汉看见,非常羡慕。于是,今天就迫不及待地把曹维东他们“抢”了过来。
“赛拜诺(蒙古语“你好”)!”他们笑着向汪达之问好,并伸出了热情的大手。然后,又唱着悠长深情的长调,把他再次迎进了蒙古包……
范政在日记里写道:“真是想不到,今天我们和蒙古族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做了朋友。”
在草原上,蒙古族同胞经常唱民歌小调给团员们听。歌声悠长,亲切感人,于是团员们着意采集蒙古族民歌。
那天,团员黄中一记下了一首蒙古族民谣的谱子,由童常配上了歌词。
一首《蒙汉团结歌》诞生了:
赛拜诺,赛拜诺,
你们的牲口都很好吗?
日本鬼子已经打到伊盟,
你可知道吗?
日本鬼子是个大强盗啊!
抢我们牛马,杀我们同胞,
奸淫掳掠杀人放火,
烧我们蒙古包!
南方同胞已经起来抗战,
国共合作去打东洋,
蒙汉同胞都是一家人呀,
团结齐抗战!
跳上你那雄壮的骏马,
端起你那心爱的马枪,
保卫祖国,保卫家乡,
把强盗们都杀光!
此后,在放映电影前,团员都要教当地群众合唱这首《蒙汉团结歌》。
熟悉的曲调,新鲜的歌词,牧民们唱得非常投入。
在草原上,团员们一次次走向牧场,走进蒙古包,在放电影、教唱抗战歌曲的同时,也和蒙古族牧民交朋友,促膝谈心。牧民们都竖起大拇指,夸他们是一群“好汉”(好的汉族人)。他们还从蒙古族同胞那里学到了很多民族气息浓郁的舞蹈、长歌、童谣……他们的才艺“百宝箱”里,又增添了特殊的珍宝。
在乌拉特草原,蒙古族风土人情让团员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也加深了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
在乌拉特草原,新旅点燃了抗日救国的火焰,也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