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艺为武器

25.以文艺为武器

宣传发动群众共赴国难,是新旅的初心和使命。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是小好汉们最得心应手的武器,是威力最大的武器,也最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最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在苏北大地上,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上,在动员人民群众奋起反“扫荡”的日子里,在鼓舞激励新四军将士奋勇杀敌的慰问演出中,在“生活教育”的大舞台上,新旅的团员们更是“以文艺为武器”,上演了激情澎湃的活剧,书写了荡气回肠的篇章!

1941年五六月间,新旅苏北分团成立后,由于华中鲁艺少年队的加入,团队的文艺力量显著增强。

陈毅说:“苏北分团建立后,先练练兵。今年‘七一’党的生日,我要看你们的戏。”

为了准备这次演出,他们进行了明确分工:岳荣烈、陈明负责舞蹈,张天虹、韩枫负责歌咏,张拓、范政负责排戏,张杰、郭华负责政治学习。

“我们拿什么节目作为给新四军首长的见面礼呢?”商量的结果是:选择新旅在桂林时期最受欢迎的两个保留节目——童话歌舞剧《春的消息》和儿童话剧《为了大家》。这两个节目的主要演员基本上都来到了苏北,再加上张天虹指挥的歌咏,他们认为肯定可以一炮打响。

庆祝“七一”晚会上,新旅在军部大礼堂举行了来到苏北后的第一场演出。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和其他党政军首长都来了,还有军部直属队的干部和战士。

新旅的演出非常认真,非常卖力,台下的掌声很响亮,但观众的情绪并不热烈。

演出结束后,首长们到后台来向大家问好,却没有对剧目发表什么看法。

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钱俊瑞临走时,转达了陈毅的一个意见:希望他们去上冈镇演出一次,那里正在举行农民代表大会,可以听听农民的反映。

在上冈演出时,在那两个剧目之外,他们又增加了“机械舞”和“秧歌舞”。演出后征求意见时,农民代表普遍反映,最爱看的还是“机械舞”和“秧歌舞”,对于童话歌舞剧和儿童话剧都说“看不懂”“不喜欢”。

这引起了新旅团员们的深思:“为什么我们认为艺术性最高、在城市中演出最受欢迎的节目,到苏北农村就不吃香了呢?是观众水平太低吗?”

接着,他们回到盐城又给抗大的学员们演出了一场,反响仍不热烈。

“这是怎么回事?”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钱俊瑞部长通知张杰和张拓,说陈毅代军长找他们去一趟。

一见面,陈毅就问:“你们演了几场戏?听到了什么反映?”

张杰和张拓如实汇报了他们的不解。

陈毅同志和蔼地说:“是呀!你们演的戏,我很喜欢,可是老百姓不大爱看,为什么呢?我建议你们下乡去参加劳动,同群众打成一片,慢慢你们就会懂了,这是你们到根据地的第一课!”

钱部长说:“我们已经安排好了,让新旅到盐城五区去参加夏收,那个区的群众发动得最好!”

“好,就这么办吧!希望新旅小同志好好向群众学习!”陈毅握着他们的手说。

夏收季节,麦浪滚滚,田野一片金黄。新旅团员们分成小组,住在老百姓家里,白天和群众一起抢割早麦,晚上就向老乡学唱民歌小调。大家很快学会了当地方言,语言一通,感情更容易交融。

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团员们切身感受到了新四军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一天傍晚,团员们在打麦场上纳凉。彭彬写了一首歌,女团员陈明读后很快就谱了曲。此后这首歌在苏北根据地广为传唱:

河里的鱼儿要用水养,

老百姓的军队要老百姓来帮,

新四军打仗在前线,

老百姓帮忙在后方,

军民团结一条心哟!

捍卫国土保家乡。

在农村劳动了半个多月,团员们切身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知道了今后文艺工作努力的方向。

年末,新旅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整训。1942年1月26日,苏北《盐阜报》报道了这次整训情况:

整训的内容分政治、自然、艺术三种。政治课第一组讲的是社会进化过程,二、三组则是以中国革命问题为主要教材。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抗建纲领、“三三制”,统一战线的问题,都包括在这里面。

第一组的自然课程,是从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火、水、冰、雪谈到冬天动植物栖息枯萎的原因,以及冬季的卫生。二、三两组则讲生理卫生与普通卫生常识,如怎样保持身体健康,如何防止和医治冻疮等。地理课则解掉了过去那种呆记出产人口的传统公式,而换以适应目前需要知道的盐阜地形,欧陆、北非、太平洋战争的形势。

艺术分文艺创作、戏剧、歌咏、舞蹈、杂技等五种。这虽然是普通的课目,但亦随他们的兴趣而另分小组进行研究的学习。

除了这些规定的课程以外,还有专题报告和讨论。像集体主义,太平洋战争对中国抗战的影响等问题,都讨论过。

我们看:在法西斯奴役下的千百万儿童,受着怎样的摧残和蹂躏?在黑暗笼罩的地区里,儿童的世界也没有丝毫的乐趣!

在这里,有新旅来领导儿童工作;儿童能有说话、读书和工作的自由,盐阜区的儿童是怎样的幸运呵!小朋友!你们应该如何地朝着这一前途努力!

1942年初,华中局扩大会议在单家港新四军军部驻地召开。新旅要为参加会议的各师、各根据地领导干部进行演出。

这次演出在新旅文艺活动史上,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前,新旅演出的剧目,都不是本团的创作。通过来到苏北十个月的宣传活动,他们已经清楚,不能再靠从桂林带来的老剧目了,必须自己动手创作。

于是,张拓、岳荣烈、陈明三人合作,编导了新旅的第一个原创舞剧——《反法西斯进行曲》。这部舞剧借鉴了“活报剧”的结构,在表现上采用了舞蹈家吴晓邦先生在桂林传授的方法,用三人舞来表现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企图奴役全世界的疯狂丑态,最终展现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和斗争。

在这次晚会上,他们还演出了由范政编剧、张早导演的儿童话剧《中国小孩真可怕》。这部剧反映的是敌后儿童同日本鬼子斗争的故事。“中国小孩真可怕!”——这是剧中日本军官临死前的一句台词。

新旅还专门为这次晚会创作了一台皮影戏——《奔波四万五千里》。范政创作剧本,张拓和王德威合作编导制作,用皮影戏的形式向大会代表们介绍了新旅七年来的漫漫征程。

此外,《满天星》《打稖头》《河里的鱼儿要用水养》《张家姑娘是朵大红花》——这次晚会上演唱的歌曲,也都是新旅团员自己作词作曲的。

这场全部由新旅原创节目组成的晚会,得到了刘少奇、陈毅、曾山、粟裕、黄克诚、张爱萍等新四军领导的高度肯定,更受到了军队、地方和社会各界代表们的热烈欢迎,会场里一次次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这次演出,极大地增加了新旅从事艺术创作的信心,明确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引领他们日后在苏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文艺活动,在新旅发展史上谱写了崭新篇章!

1942年初,陈明创作了《一条心》《儿童团武器歌》《参军谣》《打稖头》等儿童抗日歌曲;章枚精通作曲,他先后谱写了《打胜仗》《换工号子》《四把铁锹》《换工小组歌》等歌曲。这些优秀歌曲,被苏北根据地军民广为传唱。

1943年3月,黄克诚、张爱萍指挥新四军第三师,在阜宁八滩镇展开对日作战。战斗打响后,新旅立刻奔赴战场,用文艺武器动员群众、鼓舞士气。八滩战役取得了对日作战的重大胜利,新旅立刻创作了话剧《八滩之战》。

这年夏天,新旅举办“儿童戏剧训练班”,培训各乡儿童团文艺骨干。他们讲授文艺知识,教授表演、化妆、布景、舞蹈、识简谱等,排演《反“扫荡”》《长大打日本》《敌后的孩子》等儿童剧和《反“扫荡”舞》《儿童舞》《海军舞》等舞蹈,把抗日文艺的种子撒遍了苏北大地。

在反“扫荡”的日子里,新旅曾集中十天专事创作,共创作独幕剧十部、杂耍节目四个、新诗十余首,发布了秧歌舞剧、话剧、歌曲等十五种文艺作品。

1943年秋天,新旅在苏北发起了大秧歌运动。他们的文艺宣传小分队,几乎跑遍了苏北农村,同广大军民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

在新旅的协助下,阜宁县政府举行了有三百多名选手参加的秧歌舞比赛,其中甚至还有长了大胡子的老参议员组成的“胡子秧歌队”、五十岁以上妇女组成的“小脚奶奶秧歌队”。秧歌舞源于生活,动作简单,节奏感强,不受场地的限制,不需要复杂道具,群众很容易学会,很容易普及。

据盐阜区文教处统计,到1945年,全区秧歌队多达八百二十八个,男队员近万人,女队员近两千人,参加扭秧歌的队员约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七十。这就是说,除了老幼之外,几乎全部群众都投入了大秧歌运动。

1944年5月,新四军第三师在响水县陈家港取得了对日伪作战大捷。张拓编剧导演、章枚编曲的大型秧歌剧《雨过天晴》,鲜活地反映了这次战役中广大军民的斗争生活。此剧在“庆祝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上演出后,又在部队和农村巡回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志。

新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作演出的皮影戏《送公粮》《大萝卜》,被部队和群众称为“土电影”。每一次演出,都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

在苏北,新旅自身也培养出许多出色的文艺人才,逐渐成长为“以文艺为武器”的抗日宣传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