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伤兵之友
1939年2月,周恩来从重庆去皖南新四军军部视察工作路过桂林。他看到桂林文化城在西南抗战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希望新旅到军民中去,到抗日前线去,宣传发动群众,激励抗战士气。
此后,新旅组织了一支支精悍有力的工作队(组),穿行在桂林大地上:
乡村工作队,奔赴桂林远郊万正乡组织抗日儿童团并开展农民工作;
西郊工作组,前往桂林国民党的修炮厂开展工人工作;
伤兵之友队,在战地医院进行慰问工作;
良丰工作组,到广西大学和难民垦殖场开展宣传发动工作;
安福工作组,开展难童保育院工作;
西南工作队,奔走在湘桂铁路抗战前线慰问浴血奋战的将士;
……
在桂林,新旅的队伍很快增加到了近百人,还分别建立了“儿童部”“少女部”“少年部”“青年部”。这个时期,是新旅轰轰烈烈大发展的时期,更是“生活教育”之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季节。
随着抗战的持续,伤兵越来越多,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救治,还常常被人看不起,这导致他们情绪低落,陷入绝望。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国民党政府才拨出一点经费作慰劳之用。广西省政府指定民政厅在桂林成立相关组织,开展伤兵救助工作。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希望新旅利用这个机会,积极慰问伤兵,激发抗战士气。于是,新旅成立了伤兵之友队,在队长嵇钰、副队长左义华带领下,奔赴战时医院,走进了伤兵中间……
1939年春节后,伤兵之友队要去桂林郊外卫家渡的伤兵医院进行慰问,他们邀请《救亡日报》记者随队采访。
女记者高静来到新旅驻地时,八个队员已整装待发了。
“这是什么?”高静指着地上的几个大包。
队长嵇钰说:“这包是《士兵周刊》和画册,这包是《抗战丛书》,这个包里装的是榨菜,一共七百小袋。那里有六百多伤兵,让他们每人都能分上一小袋。”
“哦,你们想得真周到。”高静点头笑道。
虽值初春,天气还很冷,空中不时飘下蒙蒙细雨。沿着泥泞的山坡小路,他们走了二十多里,到达卫家渡村时,已是浑身冒汗。
伤兵医院设在村边坡地上,八间大病房全是竹篱墙、茅草顶。另外两个小房间,住着官员、医生和护士。
院长外出了,江副官和唐医官简单介绍了医院概况后,就领着队员们走进病房慰问。
病床都是通铺,在地上竖起木桩,架上木板,垫一层厚厚的稻草,再铺一张草席就成了。每个病房都很拥挤,住有六七十人。
进入第一间病房时,伤兵们正在吃午饭,糙米加青菜。江副官说,每天伙食费不到三角,现在粮菜很贵,每星期仅能吃一次肉。
嵇钰赶忙拿出榨菜,分给每个伤兵。接了榨菜,伤兵们没有吃,却都放下饭碗,瞪起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等着发放其他慰问品。
队员们立刻打开其余的纸包,将《士兵周刊》、画册、《抗战丛书》和慰问信,逐一送到伤兵手里。伤兵们最喜欢画册,因为里面带着故事,认识字的翻开画册念,不识字的就围着边看边听。
“呀!这是我家乡的来信!”那边一个伤兵举起一封慰问信惊喜地高喊。
慰问信是贵州一个小女孩写的,伤兵拆开信就高声念了起来:
亲爱的哥哥叔叔们,我家住在贵阳,日寇的飞机经常来轰炸,家里的房子被炸塌了,爸爸被炸断了一条腿。家里只好搭起草棚,我和妈妈、姐姐正在努力生产,支援前线。希望前方的哥哥叔叔们英勇杀敌,早日把日本鬼子打回老家去!
伤兵念信时,病房里鸦雀无声。信念完后,大家立刻议论起来,有的痛骂日本鬼子,有的抱怨不能马上重返前线,有的埋头哭了起来……
“各位大哥,这里还有全国各地孩子们写来的信,他们都希望早日打败日本鬼子。你们现在要安心养伤,争取早一天重返前线。”队员聂志孔高声喊着。
这时,小队员黄明走上前说:“亲爱的哥哥、叔叔们,你们为了抗击日本强盗的侵略,英勇杀敌挂了花。全国人民感谢你们,全国小朋友也感谢你们!现在我给你们唱一支歌吧。”说着她就动情地唱了起来:
你离开了亲人,
他离开了家庭。
你不怕吃苦,
他不怕牺牲,
都来参加抗日战争。
你像亲友,
他像弟兄,
快快养好伤痛,
再到前方立新功,
你们光荣,
我们感动!
保田庄,靠伤兵!
保庐墓,靠伤兵!
保父母,靠伤兵!
保妻子,靠伤兵!
保国家,靠伤兵!
保民族,靠伤兵!
你们无上光荣,
我们深深感动!
听着听着,伤兵们都流下了泪水……
歌声一停,病房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有的伤兵手绑绷带,不能鼓掌,就跺脚示意;有的拄着双拐,咚咚敲地;一位躺在铺上无法坐起的伤兵,流着泪说:“头一回听到这样好听的歌,真暖到俺心里了。重返战场,死而无怨!”
队长嵇钰留下一个队员与伤兵们继续交谈,就带着其他队员到另外的病房继续慰问。
……
走到最后一个病房时,就剩下队长嵇钰和徐莎了。
江副官走进来说:“在那边的庙里,还住着五个伤愈准备归队的士兵,他们也想见见你们。”
“徐莎,你去吧,我留在这儿。”嵇钰说。
徐莎拿了几份慰问品,跟着江副官走出病房。
走了约一里路,到了一座小庙,这里只有一间房子,是给伤愈将要归队的士兵准备的临时住处。五个士兵都很年轻,江副官一一作了介绍。
“董方,云南曲靖人,新编第十九师五十五团二等兵,他只有十三岁。”介绍最后一位士兵时,江副官特别说明道。
徐莎听到董方只有十三岁,非常惊奇,拉住董方的手说:“好弟弟,你这么小就扛枪打仗了,家里还有什么人?”
董方说:“有爸爸妈妈,姐姐已经出嫁了。”
“你这么小,怎么就当兵了?”
江副官说:“当时他是虚报了年龄,正赶上前线亟须补充兵员,就给他混过去了。”
“我哥哥在前线打日本鬼子牺牲了,我要为他报仇!”董方有些激动。
“过两年长大了,你不是还可以再去报仇吗?”徐莎说。
“过两年?到时日本鬼子被打败了,我找谁报仇去啊?”董方睁大了眼睛。
“你爸妈舍得你出来吗?”
“我要替哥哥报仇,爸妈也挡不住。”
“你在哪里负了伤?”
“在阵地上,敌机来了,一颗炸弹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爆炸,我就昏了过去。”
这时,江副官把董方的头转过来给徐莎看,只见他的后脑勺有一大块粉红的伤疤:“万幸只是削去了一大块头皮,要是再深一丁点儿,他的小命就没了。”
“你害怕吗?”徐莎问他。
“我不怕,只有恨。”董方摇摇头,接着问,“姐姐,你叫啥?”
“我叫徐莎。”
“徐莎姐姐,这些画册和榨菜留给其他伤兵吧,我们明天就要归队了。”这时,董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好想你给我们表演一个节目。”
其他四个士兵都鼓起掌来。
徐莎想了想,说:“我给大家念一首诗吧,题目是《我要归队》。”
她清了清嗓子,掏出笔记本动情地朗诵起来:
我要归队!
虽然我已受了很重的伤,
虽然我身上的血已差不多流尽。
我为什么不归队呢?
难道我就再没有资格当兵!
我的头上曾受了日本鬼子的一刀,
我就突然昏了过去,
待我醒转来时,
我发现我的伙伴都已死在我的身边。
……
我要归队!
归队去替那已死的伙伴复仇!
我要归队!
归队去报复我头上这一刀的仇恨!
徐莎朗诵完毕,屋里一片寂静,五个士兵的眼里都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沉默了好久,董方说:“徐莎姐姐,你的诗写得太好了,写出了我们心里的话,你把它抄给我吧!”
“好弟弟,这诗不是我写的,是黄药眠先生写的,他是一位著名诗人。”
“徐莎姐姐,你抄给我吧,我要回部队朗诵给大哥哥们听。”
这时嵇钰走了进来,说:“徐莎,走吧,我们要在庙外的空地上表演节目。”
徐莎微笑着对董方说:“先去看演出吧,等一会儿我一定把诗抄给你。”她转身对其他人说:“大家都去看节目吧。”
五个士兵非常开心,跟着徐莎向庙外走去……
大墟镇,在桂林城区东南三十多里处。那里有第六、第七两个陆军医院,共有一千多个床位,收治伤兵和普通病号。
1939年5月,新旅伤兵之友队二十来人进驻两家医院,开展慰问工作。
两家医院联合召开欢迎会,伤兵代表对新旅工作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但第六医院陈院长在讲话时,却有些“阴阳怪气”。她没有表扬伤员们英勇战斗不怕流血牺牲,反而大诉没人关心医院工作之苦,这让队员们心里不太愉快,伤兵们也是撇嘴摇头。
队员金玉坤登台发言:“亲爱的伤兵哥哥们叔叔们,你们为了保卫我们中华民族,抵抗日寇侵略,浴血奋战,受尽千辛万苦,光荣地负了伤。你们是真正的英雄,全国父老兄弟姐妹都感谢你们!我们新安旅行团伤兵之友队,代表全国小朋友来看望你们,向你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队员们合唱起《爱护伤兵歌》:
好姐妹!好兄弟!
我们要爱护伤兵!
他离开了家乡,他辞别了家庭。
他忍受着饥寒,他染患着疾病。
他不怕吃苦,他不怕牺牲,
来参加保卫和平的战争。
好姐妹!好兄弟!
我们要爱护伤兵!
我们前方去,救护众伤兵。
组织担架队,包伤不留停,
抬回了伤兵到后营。
换药洗伤,添茶送羹,
细心调养,注意卫生。
像亲友,如兄弟。
快快服侍伤兵好,再到前方立大功!
伤兵有光荣,我们也光荣!
这次大会协商确定,新旅队员每周一、三、五在第六医院,每周二、四、六去第七医院,星期天作为机动时间。
散会后,嵇钰召集队员开会,讨论如何开展工作。根据大家的意见,决定首先分头在两个医院做调查,摸清伤兵救治情况。
第七医院的特点是普通病号多,但当时的医院都愿意接收前线下来的伤员。因为伤员治疗得快,伤好了重返前线,残废了送回老家,牺牲了就地埋葬。而住进来的普通病号呢,不是重病就是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最多的是肠胃病、肺结核,医院对他们很不上心。
病员抱怨说:“我们来到这里,遭受白眼,被看不起。他们的医疗条件差,伙食更差,饿得我们个个面黄肌瘦。尤其对肺结核病员,医生护士怕传染,能推的就推走,推不掉的极少过问。肺结核病房不时有死尸抬出来,弄到野坟岗悄悄埋掉。院方给上边写个‘死亡报告’就完了。”
队员们把这些情况向嵇钰作了汇报,他立刻给上级写了报告,希望能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第六医院住的多是伤兵,医疗条件也好一些,伤兵们怨气不大。这和那位陈院长有关,她在“中统”有后台,所以建成了“模范医院”。
但调查发现,这个医院的伤兵中也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有的伤员因家中生活困难,借了一些钱。出院返前线时,没钱还债,情绪低落。队员们向院方反映此事,但医院明确表示不管,还警告说:“这些伤兵出院时,总想敲一点竹杠,你们别上他们的当!”
“明明是个实际问题,怎么能对伤兵们这么不相信呢?”队员们再一次找那些有威望的伤兵核实,他们说:“伤兵都是老实人,不会说假话的。”
还不了债,伤兵就返不了前线。怎么办?
队员们开会讨论,想出了一个办法:成立“伤兵互助会”,并推选会长和副会长。
要出院的几个人,把欠债的数目报出来;手头比较宽裕的人,也报出能帮助的钱数。然后,由互助会登记双方的姓名和通信地址,分配互助对象,约定还款时间。这件事仅用一天,就全部办好了。
几位伤兵走出医院大门时,一再鞠躬感谢。伤兵老刘说:“亏得新旅的小同志,帮我们想出这个好办法!你们若不来,院方永远不会帮我们办这些事。”
第二个问题,伤兵们都有烟瘾,最厉害的一天能吸四五包,月中就把薪饷花得精光,还要向别人借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养伤生活。
队员们意见一致:必须开展戒烟活动。
他们先是详详细细算了账,然后开大会讲:班长一个月饷银十二元,上等兵一个月才八元五角,下等兵每月仅六元薪饷。按平均一天吸两盒烟,每盒两角,一个月就要十二元。一年呢?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你们的爹娘在家辛苦一年,也挣不出你的烟钱。如果戒了烟,省下的钱给爹娘寄去,既尽了孝心,又健康了身体!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
情理交融一番话,说得伤兵直点头:“这烟是得戒!吸完这半包就戒!”
虽然说得很坚决,但转脸就不算数了。悄悄买一包,偷偷继续吸。
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队员们找到一位吸烟很厉害且在伤兵中很有威望的老班长,轮番上阵做工作,他终于答应带头戒烟。
第二天专门召开戒烟大会,队员们首先说快板,唱歌曲,甚至把相声、魔术也搬了出来。在大家情绪最高的时候,那位老班长上台了:“各位兄弟,工作队的小朋友真心为咱好,咱们说了戒烟不算数,哪里还像个爷们儿?”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两盒烟,拆开,搓碎,用脚一踩,大声喊道:“从现在起,我带头戒烟!谁若抓住我再吸一支,认罚二十元!”台下掌声雷动,叫好一片!
有几个伤兵提出,一辈子不吸烟,难以做到啊!
老班长沉思一下,说:“这样吧,那就等到抗战胜利了,想吸再吸,好不好!”
“好!”掌声伴着笑声冲上了天!
于是大家订了戒烟公约:一、抗战不胜利,坚决不吸烟!二、违者吸一支,认罚五元钱。随即,戒烟公约上摁满了红手印。
在第六医院伤兵中开展的互助和戒烟这两项活动,也推广到了第七医院。
在大墟的医院里,队员们每天都到病房去,和伤病员拉家常,教他们识字、唱歌,给他们读报纸、讲故事,还代他们写家信。有时护士们忙不过来,小队员就帮着换药、喂药、洗伤口。很快,队员和伤兵就成了亲密的朋友。伤兵们都把队员当作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常把家信和照片给他们看。
十二岁的屠明,天性活泼,脸侧有一块红胎记,伤兵们亲切地叫他“小红”!
那天,有个伤兵要给他一包糖块儿。屠明解释说:“队里有规定,不准吃也不准要别人的东西。”
伤兵非要塞进他的口袋,屠明连连推开。伤兵发起脾气来:“不吃就是看不起我,今后你就别来了!”
屠明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伤兵剥开一块糖,硬是塞到他嘴里。屠明流着泪说:“你叫我犯了纪律,下次我想来也不能来了!”
那个伤兵一把抱住他,顿时流下泪来:“孩子,我是心疼你啊!你们这么小,生活这么苦,整天为我们跑东跑西,从没见谁吃过俺的一颗瓜子一块糖!这次让你犯纪律,都怪我,我这就找你们队长去说!”屋里的伤兵都感动得抹眼泪。
屠明说:“大哥哥,不必了。只要今后你们不再逼我吃东西,我还是照常来。”
可是,屠明再也没能回来。由于天热奔波劳累,他去游泳避暑,结果被河水冲走了……
工作队待伤兵如亲人,使他们受伤的身体减少了痛苦,黯淡的心灵照进了阳光。伤兵受到尊重,感受到了温情,身心愉悦,伤病也就好得更快了。
在大墟的街道上,每当两家医院的伤兵们见了面,第一句话就是说:“新旅的这些小朋友,真把咱们当成家人了。”
“是啊是啊,今后重返前线,咱得多杀鬼子,多打胜仗,不然可真对不住他们呀!”
当得知工作队将要离开大墟时,伤兵们个个像丢了魂一样,端起饭碗,两手颤抖,吃上一口,咽不下去,泪水“吧嗒吧嗒”滴下来。
队员们也舍不得他们啊!但怕牵手告别太伤心,于是想凌晨四点起来悄悄地走。
启明星还在闪烁,东方刚刚露出一抹鱼肚白,田野里虫声唧唧,队员们把房间、院子和那个经常活动演出的戏台全都打扫干净。对这个生活了四个多月的地方,大家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但还是排着队,轻轻打开了大门。
啊!门外竟是一片黑压压的人群。
原来,伤兵们早就一声不响地等着相送了,也不知等了有多久。一见队员出来,伤兵们立刻拥上去,拥抱握手,含泪哽咽:
“你们一定要再回来看看啊!”
“好啊好啊。我们住在东江小学,你们进城时就来吧!”
“今后想念时,大家就互相通信吧。”
“记住了,记住了!等到抗战胜利时,我们一定再见面!”
队员们向前走,伤兵们紧跟随,依依难舍,温情浓浓,热泪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