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萧湖之畔

1.萧湖之畔

1929年春,河下古镇走来三位身着长袍大褂的男青年。他们交谈着,向萧湖方向走去。

萧湖在河下古镇东南方向,与勺湖、月湖相连,并称“淮安三湖”。湖中菰蒲摇曳,莲花映日,舟楫往来,鸥鹭翩跹,风景如画。

三人顾不得欣赏萧湖美景,匆匆走上横贯萧湖的莲花街。在大街西端,他们转身走进新安会馆。

明末清初,前来淮安经商的徽州人日益增多。他们成立了同乡会,把周宣灵王庙购为公产,并在庙里设立了会馆,推选专人管理会馆事务。由于徽州别名新安,所以称为“新安会馆”。同时,他们还筹资增购田产,用田租收入作为会馆的活动经费。

这三位青年来自南京晓庄学校,都是陶行知的学生。他们此行是受老师委派,前来创办新安小学。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安徽歙县人,1891年10月出生在黄潭源村一个贫寒之家。

十四岁时,陶文濬进入歙县基督教会创办的崇一学堂。彼时,他曾在宿舍墙壁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激励自己发奋学习。

十七岁时,陶文濬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希望通过医学谋生,并实现医学报国的理想。但是,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学生,他不想让自己的思想受外国人摆布,入学仅三天即愤而退学。

1910年,陶文濬在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就读期间,非常敬慕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于是改名为陶知行。

大学毕业后,陶知行1915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被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者之一。杜威的教育理念,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提出了“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此前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杜威就创立了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

杜威的思想对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胡适、冯友兰、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一批国学大师和学者,都曾师从杜威。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陶知行对杜威的这些教育理念非常信服。1917年,陶知行带着杜威的教育思想归国实践,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任教,并继续研究教育问题。1917年底,他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始终围绕着“科举指挥棒”,学子们大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学而优则仕”成为学习的唯一目的。陶知行深知这些腐朽落后的教育模式对中国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危害,他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倡导“读活书、活读书”。

1922年,陶知行发表文章,把杜威的主张翻了个筋斗,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形式的扬弃,即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社会即学校”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三者相关联,构成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使“读书的教育”变成“行动的教育”。社会本身就是学校,整个社会便是一个大学校,“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教学做合一”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把学生从脱离实际死读书中解放出来。“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以此培养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此后,他围绕着“生活教育”思想著书立说,构建起一套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理论完善、操作可行的学说体系,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肯定。

东南联合大学校长美国人布莱恩·库朋评价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

二十世纪初,中国教育非常落后,尤其是乡村教育亟须发展。

陶知行认为在三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于是开始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

1923年,陶知行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陶知行立下宏愿:“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次年,陶知行毅然辞去了东南大学教授职务,在南京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南京晓庄学校),打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试验田。

学校以“教学做合一”为校训,把“与人民亲近”“与万物亲近”“在劳力上劳心”的理念贯穿全部教学活动中,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的头脑,健壮的双手,农夫的身体,艺术的情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对社会有用的学生。

在晓庄学校期间,陶知行的思想在实践中发生了巨变,对知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把以前信仰的“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观点倒转过来,变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此,他把原来的名字“陶知行”改为“陶行知”。

此后,陶行知不断派学生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创办实践“生活教育”的学校。

1929年春,淮安县新安会馆主持人吴俊卿屡次邀请陶行知到淮安创办学校。

这个“邀请”与陶行知正在推进的乡村教育行动甚是合拍,于是他决定在淮安创建新安小学。

经过一番筹划,各方达成决议:新安小学由南京徽州同乡会与淮安徽州同乡会合办,将新安会馆资产悉数充作办学基金;两处同乡联席会议产生校董会,再由校董会聘请校长。首任校长由陶行知亲自担任。

陶先生把这件事在晓庄学校演讲会上一宣布,学生李友梅首先站起来,要求去开拓这片新教育的荒地。接着,蓝九盛和吴辅仁同学也踊跃报名。

深思熟虑之后,陶行知委派他们前去筹建新安小学,并担任老师。

临行之前,陶行知语重心长地对三位弟子提出三点希望:第一,你们是到那里去创造,不是到那里去享受,你们是去为农人和儿童谋幸福。第二,要在教育上革命,进而办一种革命的教育,做一种新教育的试验。第三,这个学校办起来,马上就是那里的全体农人和儿童的共有物,不要把他们看成是你们三人或者此外的任何一个人的私有品。

三人带着陶先生的重托和希望,登上了前去淮安的小火轮。

他们来到新安会馆后才发现,吴俊卿本想独占新安会馆的这份财产,但被会馆的其他几个董事告发了。吴俊卿以徽州同乡的身份到南京找到了陶行知先生,邀他派人到淮安来办学,试图以办学名义战胜对手,达到控制会馆财产的目的。陶行知并不知道吴俊卿的真实意图,待李友梅他们到达淮安后才真相大白。而会馆的田租收入只有三百元,难以维持办学支出。

面对这种局面,蓝九盛和吴辅仁主张撤退,但李友梅主张前进。经过再三商议,陶行知决定执行既定方针,全力创办新安小学。凭借陶行知的威望,在徽州旅宁和旅淮同乡会的支持下,李友梅他们和吴俊卿进行了反复较量,最终挫败了吴的骗局。对于经费短缺,则由晓庄学校每月补助五十元经费。

1929年6月6日,新安小学正式开学。

伴着蛙鸣,映着碧波,闻着稻香,萧湖之畔响起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和开心的欢笑声。

一束崭新的教育理想之光,映照在这片沉闷的土地上……

遵照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新安小学的课程分三个方面:学习、生活和生产劳动。

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音乐、美术、体育等,此外还有新安小学的特色课程:“科学把戏”课,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国难教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除学习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外,学生每天都要坚持写生活日记。每周集体出版一期《莲花周报》,用来刊登学生的学习成果。学校里推行“小先生制”,同学之间互教互学。这些“小先生”还走出校园,定期给周边乡民送学上门,既教识字又讲国难形势,同时也向村民学习,实践“社会即学校”的思想。

日常生活全由学生自己管理。每天轮流准备三餐饮食,包括厨房值日、副食采购和餐食制作。学生们的生活内容也很丰富,规定有每天的常规项目,如锻炼运动一次,整洁一次,喝开水五大碗和豆浆一大碗,甚至还规定每天定时大便一次。

除了个人生活,还有集体生活:每天早上有早会,早会上对当天的作息进行民主讨论,然后由学生轮流担任总值日,负责主持一天的作息。晚上有夕会,对当天的学习、劳动和生活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批评。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爱集体、讲民主的观念。

生产劳动主要是种植蔬菜。学校备有一套生产工具,学生和教师一起下田劳动。学校还办有一个小型粉笔制造厂,除本校使用外,还对外销售一部分以补充学校经费。

学校的老师没有薪水,每人每月只有几块钱零用,有时连寄信的钱都要靠家庭和朋友接济。后来,吴辅仁不得不离去了。陶行知又把晓庄学生台和中派到新安小学任教。

不久,新安小学遭遇改组事件。几个想抢夺新安会馆资产的商人,一纸诉状把新安小学告上了淮安法庭,要求取消新安小学。

新安小学面临严峻挑战。

李友梅等几位老师四处奔走,但还是难以摆脱困境。

危难之际,应李友梅的请求,陶行知特派他的得意弟子汪达之,前去淮安接替他担任新安小学校长。

手绘新安小学建筑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