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了错,让孩子学会主动承认并道歉
教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做家长的重要任务。一个孩子将来要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贡献力量,前提是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李晓飞是三年级(1)班的学生,他很爱搞恶作剧。
新学期班上转来一位新同学,名叫娜娜。李晓飞就想着要整蛊一下娜娜。
这天,李晓飞在娜娜上厕所的时候,趁大家都没注意,在娜娜的凳子上洒了一点儿水。娜娜回到座位时也没注意,一屁股坐在了凳子上。娜娜感觉到衣服湿漉漉的,才发现凳子上有水,起身往教室外跑。这时,李晓飞看自己的“阴谋”得逞了,便哈哈大笑地说:“你们快看,娜娜尿裤子了!”接着,几个同学也跟着大笑起来。
娜娜被同学们这么一笑,感觉很羞耻,不敢走进教室。老师带着娜娜走进教室,娜娜几乎快要哭了。老师问大家:“娜娜凳子上的水是谁洒的?”
教室里没有人应声。李晓飞看到快哭的娜娜,心里觉得有点儿愧疚,支支吾吾地说:“是我。”老师问:“那你该怎么做?”李晓飞低着头,走到娜娜面前,诚恳地说:“娜娜,对不起。我的恶作剧让你很难堪,我以后不会这样了,请你原谅我。”
娜娜看到诚恳道歉的李晓飞,心里的委屈也消散了,她接受了李晓飞的道歉。
李晓飞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娜娜造成了困扰,能勇敢地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诚恳地向娜娜道歉,是值得被原谅的。希望李晓飞以后能吸取教训,做事之前考虑一下他人的感受,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家长在教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要清楚地告诉孩子如果自己的行为欠妥,会给他人造成困扰。所以在做事之前,一定要思考一下,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具体怎么做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引导孩子:
1.告诉孩子做事情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比如孩子爱玩爱闹,嗓门儿还大,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说话声音太大,就会吵到别人,使别人心情不好。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下,如果自己想要安安静静地做事,别人却跑过来打闹,自己肯定也会不舒服。
2.教孩子行动前要考虑后果。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就忽略他们行为带来的后果,家长要尽早地让孩子建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比如孩子喜欢吃糖,可是吃太多糖会长蛀牙,家长就可以让孩子观看牙疼的动画或图片,这样孩子偷吃糖前就会想到蛀牙,就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了。
3.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要主动承认。没有人不会犯错误,但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承认并诚恳地道歉就是负责任的表现。
4.教孩子想办法弥补并改正。如果孩子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尽量想办法弥补,还要引导孩子反省并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