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冲突要冷静,不让孩子意气用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渐渐有了自己的好友圈,友情的意识也越来越浓。孩子交到好朋友,共同发展友谊关系,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随之而来也会产生一些小问题,尤其是男孩子,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录录有个好朋友叫小朋,这天小朋在教室看书,有几个同学爱搞恶作剧,就把小朋惹哭了。大家一看小朋哭得很伤心,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开始你传我我传你地说“小朋被人家欺负了”。录录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十分生气,他的好朋友被同学欺负了,这还了得,于是气呼呼地去找欺负人的那些同学算账。
“你们谁欺负小朋了?”录录大声吼道。
那些搞恶作剧的同学觉得理亏,都不敢站出来承认。
录录更加生气了,随手拿起身边的东西就摔,把同学们吓得惊慌失措。后来班主任老师来了才把事情处理好。面对录录的表现,班主任老师只好请录录的家长来学校。
录录的爸爸妈妈赶到学校,老师把事情的始末告诉了他们。爸爸对录录说:“孩子,关心好朋友不是坏事,但是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录录低着头说:“我知道了,当时也没想那么多。”爸爸又说:“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第一时间要让自己冷静,冷静不是什么事情也不做,而是要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结果,不能一上来就冲动,冲动的结果往往只有一个,就是伤己害人!”录录惭愧地说:“我知道错了。”
录录听到朋友被欺负了,就冲动行事,这就是意气用事的表现。家长平时要注意孩子的这些行为,若发现孩子有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告诉孩子这些行为是不可取的,要告诉孩子:意气用事往往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做事要理智,要在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后,再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如果是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一定要找老师、家长帮忙,更不可以拉帮结派地自行处理。家长还要给孩子列举一些事例,给孩子敲个警钟,将孩子意气用事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
为了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呢?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让孩子正确看待哥们儿义气。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交朋友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关爱,共同建立友谊关系,不是帮朋友出头、打架,“两肋插刀,义不容辞”,更不是鲁莽、蛮干地逞英雄。告诉孩子,真正的友情是要讲原则的,如果不辨是非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这并不是真正的友情,而是无知和盲从。
2.让孩子远离暴力影视作品。有的电视、电影、动漫、游戏中有暴力情节,这些暴力情节会让孩子们误以为暴力是勇敢者的行为。孩子们心智尚不成熟,没有足够的能力判断是非对错,常常把影视剧、游戏中塑造的角色当作英雄来崇拜,并幻想和模仿成为所谓的“英雄”,不想最后得到的却是恶果。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影视作品、游戏中的角色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要盲目崇拜,更不要刻意模仿,做任何事情都要客观理智,坚决不能使用暴力解决问题。
3.给孩子适当的法制教育。让孩子懂得一些法律常识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打架斗殴会被学校记过处理,情节严重会被送公安局,造成一定损失或对他人造成伤害就触犯到了法律法规,会被依法追究民事和刑事责任。总之,要让孩子坚决杜绝这种危害自身和他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