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挑衅,告诉孩子不是只有拳头会说话

遭遇挑衅,告诉孩子不是只有拳头会说话




昭昭是个脾气急躁的孩子,平时又爱面子,所以经不住任何的挑衅,稍微觉得有点儿被挑衅了就非要找回面子。

一天,昭昭和同组的小飞一起值日,他们在搬桌椅的时候发生了矛盾。因为昭昭身材微胖,平时坐在座位上就显得很拥挤,感觉很不舒服,所以在摆座椅时故意把自己所在座位的一排空间拉得很大,而小飞所在的第一排的空间就被缩小了很多。小飞自然不同意昭昭的做法,于是对昭昭说:“你那里那么宽,我这里太窄了,你把桌子往后拉一拉!”昭昭冷冷地说:“不拉。我这里也很窄!”小飞听到昭昭的话,就挑衅地说:“忘了你长得那么胖,又胖又笨拙!哈哈哈……”昭昭一听小飞说话的口气中带着嘲讽,心里马上就来了气,他拉住小飞的衣领就狠狠地揍了下去。

结果,昭昭和小飞都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尤其是昭昭还动手打了人,老师把昭昭的家长请到学校来协商处理这件事情,并让昭昭向小飞道歉

道歉之后,妈妈看着昭昭,既心疼又责备,责备昭昭不应该动手打人:“你这孩子,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不能好好说话,非要打人?”昭昭还有点儿不服气地说:“谁让他不怀好意地嘲讽我!”爸爸说:“那也要好好讲道理才对,无论如何先动手打人是不对的。”昭昭还是有点儿生气,爸爸心平气和地说:“下次要理智一点儿,遇到这样的事情不要冲动行事,所有的事情不是用拳头就能解决的,可以找老师帮忙协调,冲动行事容易酿成恶果。”昭昭明白了爸爸的用意,点头答应了。


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情,家长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的过错,要告诉孩子怎样做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是合理的,可以选择比拳头更好、更有力的方法去应对,而不可以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告诉孩子拳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家长可以根据生活中或节目中的案例给孩子讲拳头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往往还会产生更多的问题,使事情变得更复杂,所以理智的人会在行动前思考后果,如果有更好的方法,就不要采用“让拳头说话”的方法。

2.教孩子遇事要冷静。当孩子遭到挑衅而感觉生气时,极容易引发冲动行为。家长一定要提前告诉孩子,当感到生气时,千万不要激进地去解决问题,越是紧张、激动、情绪高涨,越是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才不会做出冲动和令自己后悔的事情。

3.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可以和孩子通过分析案例的方式,让孩子辨别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是好的、怎么做是对的,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是不好的、不可以做的,这样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会有章法,不会任性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