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转换态度,坏心情变成好心情
丽莎从小被爸爸妈妈悉心照顾,衣食住行都是最好的。丽莎要去参加军训了,听说军训生活既严格又辛苦,丽莎还没去,心里就开始打鼓了。爸爸妈妈安慰丽莎:“没事的,多出去锻炼锻炼,不能总依赖爸爸妈妈,人总是要试着吃苦,慢慢长大啊。”
丽莎只好硬着头皮来到军训的营地。军训第一天,丽莎就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诉苦:“营地食堂的饭菜不如饭馆的好吃!”妈妈说:“营地管你们吃饱喝足,你还挑三拣四!”第二天,丽莎又向爸爸妈妈抱怨:“营地宿舍的床铺好硬,躺上去睡都睡不着。”爸爸说:“你去看看教官的床铺,也是一样的!”丽莎想想也是,也不好意思再抱怨了。过了几天,丽莎又打电话说:“每天早出晚归地训练,又累又辛苦,我都被晒黑了!”爸爸说:“军训哪有不辛苦的,你想想为我们保家卫国的士兵每天要比你辛苦一百倍,你这点儿辛苦不算什么。”妈妈说:“你看看其他默默坚持的同学,去那儿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以后想吃苦都没地儿去了。”丽莎听了,心情好了很多,她再也不抱怨了。
军训结束了,丽莎和同学们反而有点儿舍不得离开营地了,他们已经适应了那里的环境,喜欢上了那里的一切。
丽莎在军训的日子里,每当遇到小小的困难就找爸爸妈妈诉苦,爸爸妈妈总是能让孩子把坏情绪变成好情绪,是因为爸爸妈妈懂得引导孩子转换态度,将消极的、悲观的态度转变为积极的、乐观的态度,总是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心情自然会很好。
聪明的父母要教给孩子,当不能改变环境时,就试着改变心态,转变了看待事物的态度,心情也会变得不一样,很多烦恼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即便是困难的事情,用一个好心态去想办法解决和克服,很多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那么,家长要从哪些方面引导孩子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1.用积极的态度想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懂如何宏观地去看待问题,也不知道要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所以容易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这时需要父母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合理的认知模式,教给孩子遇到问题要从积极的一面去思考。比如孩子心爱的东西丢了,因此而闷闷不乐,家长可以启发性地问孩子:“你这么难过,丢了的东西就能回来了吗?”“不会。”“东西已经丢了,要是再把快乐搭进去,那可真是不值得了!”孩子听了瞬间醒悟:“对啊,丢了什么也不能丢了我的快乐心情!”你看,用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事情不就往好的方向发展了吗?
2.教孩子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人是不能轻易改变身边的人、事、物的,但是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改变不了外在状况,那就尝试去改变内在的自己,让自己去适应环境,说不定环境慢慢地也发生了改变呢!孩子若学会了这种乐观的处事态度,等他们长大后步入社会,相信他们也能很好地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