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引导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自卑心理,比如会出现“我比别人差”“我没有信心和别人比”等想法,使自己陷入自责、烦恼中。
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时,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灰心丧气,对事物提不起兴趣等,家长发现孩子有这些表现时,要及时帮助孩子,引导孩子走出自卑的情绪。
彤彤最近心情很低落,不想和同学们一起玩,上课的时候还爱走神。老师将彤彤最近的表现告诉了彤彤的妈妈,妈妈决定和彤彤好好聊聊。
妈妈关切地问彤彤:“彤彤,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你愿意和妈妈聊聊吗?”
彤彤缓缓地抬起头,不敢看妈妈的眼睛,她低声问妈妈:“妈妈,我的成绩平平,比班上成绩好的学生差太多了,我是不是很笨?”妈妈看着彤彤闷闷不乐的样子,鼓励彤彤说:“孩子,你一点儿都不笨啊,要相信自己!”彤彤听了,还是不自信,又问妈妈:“妈妈,我是不是长得很难看?”妈妈意识到彤彤是产生自卑心理了,于是对彤彤说:“彤彤,妈妈告诉你一个方法,每天照着镜子对自己说‘我真好看’,慢慢地真会变好看呢!”彤彤听了,将信将疑。
妈妈接着说:“彤彤,当你产生不如别人的想法时,要知道这是自卑心理在作祟,你要克服自卑心理,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好的我也可以’……不要任由自卑心理给我们带来坏情绪。”
彤彤看着妈妈,终于有了一点儿信心,回答道:“好!我试试看。”
慢慢地,彤彤克服了自己的自卑心理,每当她产生自卑感时,就暗示自己“我一点儿都不差,我可以!我能行!”后来,彤彤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也变得很有自信。
家长发现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时,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帮助孩子。
1.让孩子学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当产生自卑感时,不要任由自卑心理影响自己的情绪,要给自己正面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想一想自己的优点,去做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事情,用这些方法来摆脱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
2.引导孩子用“补偿心理”超越自卑。“补偿心理”是克服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发展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从而在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超过别人。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优点、特长,让自卑心理变为自信心理。
3.教孩子用实际行动建立自信。家长可以教给孩子: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传达出内心中积极的、诚实的、自信的一面,让别人喜欢、信任自己;走路的时候要抬头挺胸、步伐稳健,表示自己有明朗的心情,给人自信的感觉;要常常微笑,发自内心的微笑能治愈不良情绪,能给自己带来自信,能让他人产生好感;练习当众发言、主动发言,以此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勇气和胆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坐在前排位置,能起到强化信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