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端
开端
1938年6月,川端康成在《名人》一书中这样描写当年还只是六段棋手的吴清源:“现在的他又增添了高贵的、年轻僧侣的品格。看他的耳朵和脑袋,分明就是一副贵人相。可以说迄今还没有出现过像他这样如此明显地留给人天才印象的人。”
时隔几十年之后,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这样评价吴清源:“他就像是物理学界的爱因斯坦,比爱因斯坦更爱因斯坦。因为,物理学界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没有围棋界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那么大。”
两位对吴清源的评价都奇高,差异在一个是预判,一个是回顾。
我不是川端康成,也不是杨先生。作为象棋一代宗师胡荣华铁杆棋迷的我,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棋艺爱好者。而且,都知道高处不胜寒独步天下棋坛者的智商、定力和成就。
胡荣华,15岁,最年幼的全国冠军;
胡荣华,55岁,最年长的全国冠军;
十连霸,独霸棋坛二十年;
14次头戴桂冠。
前无古人!
后有来者乎?
1960年全国个人赛第三轮中,杨官璘、胡荣华第一次在全国赛中相遇。角逐结果,年仅15岁、首次参加全国个人赛的弈林新秀,战胜了威震棋坛的三届全国冠军。这是象棋史上一则空前的新闻。胡荣华第三轮的胜出,为折桂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此矗起了一尊中国象棋的里程碑,就此开始了胡荣华时代。这局棋,全面展示了胡荣华在战略上敢于搏斗、善于争胜的精神面貌,充分体现了胡荣华勇于创新的棋艺风格。是局,杨官璘虽然在开局时失慎,但他在中残局逆境中展示的深厚功力,亦让胡荣华肃然起敬!
胡荣华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除了源于他的天才、源于极高的悟性外,更离不开他超人的勤奋:是他,首创了“中炮横车七路马”的布局;是他,发现了应付“中炮巡河炮”的最佳应着;又是他,创新了被古谱和今人否定的“飞相局”“反宫马”“鸳鸯炮”和“过宫炮”等布局。胡荣华行棋中出乎意料的妙手,堪称经典。观胡荣华行棋,虽一局已终,但三代仍有回响。
艺术,贵在创新。由于胡荣华的独创,使东方古老艺术的象棋,又一次获得了新生。
胡荣华的大名,在棋界与棋迷中是以顶礼膜拜的方式传播的。胡荣华行棋中的霸气,往往令对手噤若寒蝉。胡荣华以十连冠的彪炳战绩独霸棋坛二十年,“胡司令”的称谓也就成了他的雅号别称。
说到胡荣华,必须先说说上海棋坛;说到上海棋坛,就必须要说到杨官璘和上海棋手的快意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