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机莫测,英雄出少年

神机莫测,英雄出少年

1960年10月底,全国象棋个人赛决赛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揭开战幕。谁也没有料到,中国象棋历史上一个新的纪录,即将诞生。

胡荣华因为自己在杭州的五省市象棋邀请赛上爆冷夺冠,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赛前,胡荣华给自己定下了争取进前6名的第一指标。

按规定,比赛分团体赛和个人赛两个阶段。根据团体赛的成绩,选拔出个人赛的20名参赛选手。规定是团体赛第一台取前10名,第二台的取前6名,第三台取前4名。胡荣华很清楚,首先要打好团体赛,如果团体赛打不好,落选了,也就谈不上个人赛了。

上海队团体赛台次的顺序是何顺安、胡荣华和朱剑秋。当年,三个人的状态都非常好。状态一好,成绩自然就会好。最后的结果是,上海队拿了团体赛的冠军,三个人全部入选个人赛。

三个人中,风险最大的是朱剑秋。要不是上海棋社社长杨明拍胸脯,朱剑秋无法参加1960年的全国象棋团体赛。

为什么呢?因为有人说朱剑秋是国民党员。

朱剑秋是国民党员,还当过当时在重庆的国民党海员工会的科长。当年外调时胡荣华曾经看到过朱剑秋材料,他没有做过什么坏事。而且,身在重庆的朱剑秋,是以他的方式在进行抗日。

胡荣华也没想到,第一次参加全国团体比赛,就拿下了团体冠军。

拿下冠军的当晚,胡荣华一时没有入睡,他想的很多很多。胡荣华想如没有朱翰章的引见,没有窦老师的慧眼,没有伯乐徐大庆,没有集训队老师们的帮助和杨官璘的屈尊,我不会有今天的殊荣。想来想去后,胡荣华找到了一个很快入睡的理由:为了报答老师们的提携之恩,我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下好个人赛。想到这里,胡荣华是一个翻身,然后入梦。

个人赛开始了。

前三轮,胡荣华是气势如虹。第一轮,战胜了有“东北虎”之称的孟立国。孟立国的攻击力强,素有“杀象能手”之称。胡荣华以后走屏风马布阵。中局时孟立国果然杀了胡荣华一个象。但象是杀了,却让胡荣华因此抓住机会,拼兑了主力之后反先。如是,后走的胡荣华以优势进入残局,完成了开门红。

第二轮,胡荣华遇上了1958年的全国冠军李义庭。李义庭功力深厚,棋风扎实。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胡荣华以双马炮双仕战和了对方的双马炮士象全。

10月29日的第三轮,胡荣华与象坛最负盛名也是最难对付的对手、被称为“第一国手”的三届全国冠军杨官璘过招。赛前,胡荣华几乎没有做什么准备,他知道自己和杨官璘相比,无论在开局、中局还是残局上,仍有不小的差距,他知道,杨官璘也不是靠赛前做个准备就能对付过去的。不要说胡荣华这位初出茅庐者,那些个身经百战、久经沙场的国手,也奈何不了杨官璘。胡荣华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开杨的巡河炮。想到这里,胡荣华上床看起了小说。

在1960年全国比赛前的1959年,广东队访问上海打对抗赛。临走那天,何顺安带着对抗赛还不能上场的胡荣华,请杨官璘放一先下了两盘指导棋。何顺安开口,杨官璘也不好意思拒绝,结果是一来一去。在1960年的全国比赛前,杨官璘和胡荣华又下过4盘棋,杨官璘是2胜1和1负。

胡荣华已经引起了杨官璘的注意。但只是注意,并不是重视。《羊城晚报》的象棋记者黎民良说,当时的杨官璘之所以注意到了胡荣华,是因为在两人的对局中,有一盘棋胡荣华以双马双兵单仕相胜了杨官璘马炮双兵单缺象;以及另外一盘胡荣华在中局受制时以车兑炮后还能守和杨官璘。杨官璘之所以不那么重视胡荣华,是因为有一盘棋杨官璘巧施弃炮擒车小计胜了胡荣华;以及另一盘杨官璘掠去了胡荣华一象以不明显的优势获胜。正因为此,在1960年赴京参加全国个人赛决赛前,杨官璘对黎民良说:“胡荣华很厉害,但是还没有成熟。”

因为只是“注意”而没有“重视”,只是这一念之差,多少年过去后,杨官璘还是后悔莫及!甚至,他还后悔那两盘放一先的指导棋。

比赛即将开始。赛前的胡荣华做了几次伸展运动。入座后,胡荣华闭目静思象棋古谱《橘中秘》里的棋谚:胆大如虎,心细如发,波平如镜。

胡荣华果然抽到了后手行棋,但他丝毫没有怯阵。胡荣华抬头看了看纹枰对坐的杨官璘,很快就进入状态。此刻的胡荣华,已经是人棋合一。当一名棋手达到人棋合一时,对手是谁已经不是重点。胡荣华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想办法赢——我要赢!

杨官璘以当头炮进七路兵开局,胡荣华用“左炮封车”阵式应战。弈至第八回合,炉火纯青的杨官璘连走怪辣之着:马跃河口暗伏马踩中卒、强渡七兵又能捉炮。这是一石二鸟的凶着。一时间,枰上局势突变,狼烟四起。面对杨官璘的凶着,胡荣华抱头沉思。二十多分钟后,年少灵慧的胡荣华决定化实为虚“弃炮争先”,毅然决然地采取了“一炮换三兵”的大胆战术。以一炮为代价换取对方三个兵后,胡荣华控制了全局。胡荣华的这一着弃炮进车抢攻,显示出少年棋手胡荣华的锋芒,也体现了他敢于向老一辈棋手挑战的过人胆识。

弃炮后的胡荣华,转换到化虚为实:全盘子力活跃。贪吃一炮的杨官璘,处处挨打被动,半壁河山被牵。而胡荣华的黑棋却是鸟栖高枝,弹射难加,安然无事。

经过78个回合的鏖战,胡荣华妙运车卒,直捣黄龙,拿下了关键的2分,为夺取冠军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的结果,让杨、胡两人分先对局的成绩改写为平分秋色的2比2。在这一盘棋里,胡荣华的布局相当成功;中局弃子,判断准确,算度深远;在弃子取势后,攻守有度,战术灵活;进入残局时,在只占有微弱优势的情况下,始终掌握主动。从艺术角度去看,这应该是一篇杰作。

这一战,后来被棋界人士称为“杨官璘时代的谢幕,胡荣华时代的来到”。

媒体因为胡荣华胜了杨官璘,一时炸开,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谁也没有料到,在胡荣华胜了杨官璘的第二天,胡荣华就轻而易举地输掉了第4盘。第4盘棋后,胡荣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胡荣华淡出,还和他的年龄与个子有关。当时的胡荣华个子矮小,如果要把棋子下到对方的底线,手还有点够不着。所以在比赛中,胡荣华会时不时地在椅子上撅撅屁股出手。

媒体在预测桂冠谁摘的时候,把胡荣华排除在外。

谢幕之战来临。在最后一轮激战前,朱剑秋积13分,杨官璘、何顺安、李义庭和胡荣华同积12分。《北京晚报》在预测中认为:上海朱剑秋的夺冠希望最大,广东杨官璘和上海何顺安、湖北李义庭同积12分希望居次。预测中没有提到同样是积12分的胡荣华。

媒体断言,“小人物”的雄心壮志难实现,如果要排列这次全国棋赛的名次,冠军怎么也排不到胡荣华头上。一般来说,争夺全国冠军是有丰富经验的名宿之事,而不是初出茅庐的小孩子可为。胡荣华只是在老棋手的指导下下棋,棋龄又太短,缺乏实战经验。从胡荣华高质量地拿下杨官璘到轻而易举地输了第4盘,可以看到他的不稳定性。在第五轮胡荣华败于名将王嘉良之后,表现也开始平平,下棋的内容也很一般。而三获全国冠军的杨官璘毕竟是第一国手,他虽然输给胡荣华一局,但并没有动摇他冠军的宝座。更何况,还有1958年全国冠军李义庭和得过多次全国亚军的王嘉良等棋手,横在冠军的路上。

上海队的政治辅导员认为胡荣华有夺冠的可能。辅导员对迷信名手的观点反感。他鼓励胡荣华不畏人言,勇攀高峰。他说你既然可以打败第一国手杨官璘,为什么就不可以夺取全国冠军呢?辅导员还对胡荣华强调:“你从团体赛到个人赛前三轮,表现都很出色。”辅导员很仔细,他又对胡荣华说:“棋界一些权威人士预测,这次比赛的冠军可能是杨官璘、王嘉良或李义庭等人。我想知道你的想法?”

胡荣华说我会认认真真地下好每一盘棋。

这是胡荣华当时真实的想法。

辅导员点点头表示认可。事后,辅导员对人说胡荣华是少年老成。

最后一轮抽签揭晓:何顺安对朱剑秋、胡荣华对刘忆慈、杨官璘迎战另一名高手。

赛制规定,同分者看对手之间的成绩决定名次。在前面的比赛中,胡荣华胜杨官璘,平何顺安;杨官璘负胡荣华,和何顺安;朱剑秋领先何、杨、胡一分。无疑,冠军将在这四名棋手中产生,但最后花落谁家,充满变数。

最后一轮激战前,领队郑重其事地找何顺安、朱剑秋两位棋手谈话:为了确保冠军落沪,何顺安与朱剑秋必须有个输赢。

领队的讲话是一石多鸟。他既要确保冠军落沪,又担心何顺安让棋于朱。辅导员怕因此坏了上海队的名声。

领队的担心有点多余!何顺安不可能让棋,因为,何顺安只要赢了,冠军就是何顺安。更何况,当时的棋手视让棋为耻辱!

决赛前夜,上海队全体人员聚在了一起。他们既不是在研究棋艺,也没有时间闲侃大山。上海队在房间里开了一个冠军形势分析会。分析的结果是:如果朱剑秋胜,冠军肯定是朱剑秋;如果何顺安杨官璘同胜,则何顺安与杨官璘并列冠军;如果胡荣华与杨官璘同分,则胡荣华冠军;如果何顺安与朱剑秋下成和棋,胡荣华又输了,杨官璘胜了,桂冠属杨官璘。为确保冠军不落他人之手,上海队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本队何顺安和朱剑秋必须分出胜负。

一旁的胡荣华是充耳不闻。他正在想,明天怎么样才能拿下刘仙人呢?

第二天,在最后一轮比赛中,同室操戈的何顺安与朱剑秋,果然分出了胜负——先行的何顺安胜了朱剑秋。

很快,杨官璘也战胜了对手。

胡荣华与刘忆慈的对弈还在进行中……

刘忆慈是杭州象棋名手,因幼年丧母,故取名“忆慈”。早在少年时代,刘忆慈的棋艺便蜚声西子湖畔。刘忆慈棋风稳健细腻,柔中带刚,曾两次获得全国个人赛第3名。因为刘忆慈对“仙人指路”有独特的研究,又喜酒,酒意微醺时行子挥洒自如,如耍醉拳。轻逸绝伦变幻莫测的扬州派的开局“仙人指路”,到了刘忆慈手里又进了一步,刘忆慈也因此被誉为“刘仙人”。

针对“刘仙人”的“仙人指路”,胡荣华还以“过宫炮”。

胡荣华师古而不泥古,结合实战面壁众多棋谱破壁而出,让子力拥挤、攻势不易迅疾展开的“过宫炮”,成为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翼的“新式武器”。胡荣华的过宫炮新变,先声夺人,打乱了“刘仙人”的计划。继而,胡荣华又以过人的胆识、精确的计算放任对方的空头炮,把形势引向复杂多变的决战。让我们欣赏一下胡荣华夺冠前的这最后一局的开局:

1.兵七进一 炮8平4

第一步挺兵的开局,叫“仙人指路”,刘忆慈对这类开局素有钻研,曾在50年代的比赛中,就有良好的收获,由此荣膺“刘仙人”雅号。胡荣华采用当时少见的过宫炮与刘决战。

2.马二进三 马8进7

3.车一平二 马2进1

4.马八进七 卒7进1

5.马七进六……

有轻进之嫌,可以考虑改走车九进一,抢占有利地势,以图进取。如黑方接走士6进5,车九平六,象7进5(如炮2平3,马七进八),车六进四,仍然掌握先手。

5.……炮2进3

6.兵七进一……

只好弃兵强攻,如改走马六退七,则炮2进1,黑方反先又得势。又如改走马六进五,马7进5,炮八平五,炮2退2,兵七进一,炮4平5,兵七平八,炮2退2,可以再还中炮,红方将白失一子,当然更不能采用。

6.……卒3进1

7.马六进五 马7进5

8.炮八平五 车1平2

算准红方空头炮无子力配合助攻,抢先出车,如改走象3进5,则炮五进四,士4进5,炮二进七,红方好走。

9.炮二进四……

如炮五进四,车2进3,炮二退一,车9平8,炮二平五,车8进9,马三退二,卒3进1,红无子力助攻,黑势占优。

9.……卒3进1

10.炮五进四 车2进4(图1)

图1

算准对方空头炮只是徒有其表,真可谓艺高人胆大。由此开始,黑渐入佳境。

11.炮五退二……

由于空头炮难以发挥作用,只好忍痛邀兑,虽然局势差一些,但红方还想等待时机,再求一搏。

11.……炮2平5

12.兵五进一 炮4平5

13.相七进五 车9进1

14.仕六进五 车9平4

15.炮二进三 车2退3

退车联车,是机警之着,黑方虽然局面上占有一定优势,如让红方平边炮,二路红车沉底打象,于黑不利。因此,退车既是预防,兼含有车4平8邀兑的威胁性,同时,也含有投石问路之意。

16.炮二退三……

现在的形势,黑方有卒过河,边马出路通畅,下二路联车有左移邀兑车,把攻势矛头转向红方右翼趋势,红方左车未出,右马出路不畅,对红方来说,如何改变颓势,已是当务之急。现在红方退炮,被黑方顺势而为,扩大优势。应改走平边炮弃子抢攻,局势将会改观。

16.……车4进5

进车一是塞相眼,二是攻击红右马,有力!

17.兵五进一 车2进2

18.炮二进三 车2平6

19.兵五平四……

目前红方最怕的是黑方将有马1进3攻势,因而弃兵求解,如黑方接走车6进1,则车二进六,控制黑马进路,且有车二平三攻象手段,构思精巧。

19.……车6平4

黑方不贪吃小兵,放弃要道,联车之后,牢牢控制局势,弈来老练之极。

20.炮二平一 炮5进3

至此,黑方完全控盘。

“刘仙人”在同胡荣华的激战中败下阵来。胡荣华是大分小分一起拿。

当何顺安满脸疲惫地从赛场出来时,徐天利笑着上前问道:“老何,怎么样?”

“赢了!”

“啥人拿冠军?”

何顺安轻轻地回答:“可能是我吧?”

一旁的胡荣华听到徐天利与何顺安的对话,感到何老师肯定没仔细计算过小分。胡荣华认为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于是就上前说:“我赢了刘忆慈后,大分小分一起拿,冠军好像是我吧?”

何顺安与徐天利听了胡荣华的这一句话之后,非常意外。何顺安因为非常疲惫,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徐天利追问了一句:“你小分算清楚了?”

胡荣华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沉默片刻后,何顺安老师大度地笑着说:“哦,冠军原来是小胡的……”

徐天利看着何顺安,宽慰道:“你真的是没有冠军命啊!”

胡荣华、何顺安和杨官璘三人同分,三人之间,胡荣华胜杨官璘、平何顺安,而杨官璘负于胡荣华,战平何顺安。因此,冠军在胡荣华与何顺安之间产生。胡与何战平,计算小分,胡荣华高出何顺安。因此,胡荣华为冠军,何顺安第2,杨官璘第3,朱剑秋第4。

15岁夺冠!胡荣华创造了中国象棋史上的一个奇迹,也由此拉开了“十连霸”的帷幕。

何顺安在1958年的全国个人赛上表现出色,但那一届的竞赛规则是同分者不以小分排名次。同分者二人和局时,看两个人对局的用时。何顺安因为用时多于李义庭,这样,大分和李义庭一样小分比李义庭高,但因为用时多于李义庭,何顺安只能屈居亚军。

这一次,何顺安又一次与冠军擦肩而过。

胡荣华也为何顺安老师感到惋惜。

冠军已经属于15岁的胡荣华,想让也不可能。在这之前,有着深厚象棋传统的上海,还从来没有人夺过中国象棋个人锦标赛的冠军。冠军一直落在广东杨官璘和湖北李义庭的身上。更有甚者,上海棋界又曾被杨官璘荡平,这一切,一直都是上海棋界的心病。由上海象棋前辈悉心指点和栽培的胡荣华,终于为上海扬眉吐气。不管是何顺安,不管是朱剑秋,不管是徐天利,作为上海棋手,看到胡荣华的夺冠,兴奋感是等同身受!

次日颁奖前,胡荣华专门到王府井附近一家理发店理发并吹了风。棋手们看到胡荣华,都笑着说胡荣华吹了个“春风得意头”。胡荣华之所以去理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知道闭幕式的意义非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要亲自为优胜者颁奖。陈毅元帅曾任上海市市长,对中国体育事业支持的力度很大,对棋类关心尤甚。

颁奖仪式上,身材高大的陈毅元帅特地弯下腰来,把金光闪闪的奖章挂到胡荣华的脖子上,还用标志性的大嗓门惊喜地喊道:“你叫胡荣华,15岁!”

胡荣华非常兴奋,一个劲地点头称是。随即,陈毅元帅说出了他那句标志性的名言:“好哇,娃娃赶上来了!英雄出少年嘛!”

当天的晚宴上,主管体育的贺龙副总理也来了。陈毅同志特地拉着胡荣华到贺龙面前介绍:“这是上海的娃娃,棋艺厉害得很啊,大人们都搞不赢他。”

1960年全国冠军的获得,使胡荣华真正登上了中国棋坛。

胡荣华说:“这个冠军成了象棋史上的一个重要纪录,对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我这个‘祖国的花朵’能够在15岁夺冠,是因为象棋界诸多前辈、老师对我无私和辛勤的栽培,得益于新中国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位研究胡荣华的作家曾经征询过胡荣华:“在中国象棋协会主编的一本象棋杂志上曾经看到,1960年你拿了全国冠军之后,和徐天利两个人在北海公园白塔上游玩,当徐天利再一次祝贺你获得全国冠军时,你突然说了一句话:‘拿下冠军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胡荣华回答说这是虚构,我没有那个豪情壮志。因为当时自己得到冠军还是感到有点意外,知道自己的水平比杨官璘还差一点。实力还没有到蝉联冠军这个程度。

会当凌绝顶之后,胡荣华赢来了一束束鲜花和一阵阵掌声,胡荣华没有陶醉在赞扬声中。这个时候的胡荣华,捧起了荀子的《劝学》,开始了三省吾身。

胡荣华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具有冠军水平?怎样对待荣誉?下一届全国比赛我会如何?

上海象棋队的领队俞玉昌闻之,非常高兴,他说:胡荣华一下子长大了,长高了……

“拿下冠军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应该不是出自胡荣华之口。

1982年秋,上海象棋大师邀请赛期间,胡荣华在陕西南路271弄的家中设蟹宴招待黑龙江的特极大师王嘉良和辽宁的孟立国大师。俞玉昌和上海队的徐天利、朱永康作陪。

比起上海市体育宫里的练功房,胡荣华对这个居处,非常满意。

陕西南路271弄的南面,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步高里。271弄的北面,是上海市有名的文化出版街绍兴路。胡荣华妻子的阿姨,就住在绍兴路。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象棋》杂志社,也在绍兴路上。胡荣华自己也没有想到,几年后的1985年,他担任了《上海象棋》的主编。他答应出任主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方便。孟立国也是一位写手,对步高里很感兴趣,于是,胡荣华就向孟立国介绍了步高里。

看到人高马大的王嘉良,胡荣华是五味杂陈。王嘉良看着胡荣华,忽然就想起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古训。在王嘉良刚刚进入鼎盛时期,并于1956年、1957年、1959年三次获得全国亚军后,1960年横空出世的胡荣华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就勇夺全国冠军,然后是一骑绝尘连续20年的垄断春秋。

胡荣华的鼎盛,就是一代棋坛高手的悲哀。

席间,谈起当年往事,胡荣华感慨良多:“我1960年获得全国冠军,其实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幸好,第二年没有比赛,得以让我缓冲。1962年在合肥比赛,我能够同杨官璘并列冠军,也有幸运的成分。再以后,情况不同了,我必须争冠军了。”

孟立国说胡荣华的这一番话,细细品尝感觉味道不一般:第一,胡荣华没有炫耀没有虚夸自己,而是很客观地承认自己的“不够”。二十几年后的1982年,他还是那样的实事求是,让我们看到了“十连霸”的境界;第二,据我所知,1960年赛后至1962年赛前,胡荣华下棋较多,输的棋比得冠军前反而多了,这说明胡荣华正确地解决了对待荣誉、名次和胜负问题,他没有因为是冠军而故步自封,而是充分地利用时间去实战;第三,1962年以后,因为有实力,他自信超越了杨官璘等老一辈棋手,所以“必须争冠军了”。

说起胡荣华下棋的境界,孟立国有切身的体会。1974年,孟立国在全国比赛中遭遇到胡荣华。在前24个回合中,胡荣华居然无一子过河。胡荣华的防守却是滴水不漏。但是,他暗中已经把深入己地的对方子力隔断,并开始分化攻击。至第25个回合,胡荣华的马过河伊始,孟立国便推枰认输。棋手们对胡荣华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赞誉有加。

由此看来,“拿下冠军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一句豪言壮语,不是1960年的胡荣华所言。

1960年出征之前,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的宋季文作战前动员,还是让胡荣华记忆犹新。当时,宋季文在棋院二楼的会议室会见大家时说,我们应该去学学霍去病,霍去病18岁当了骠骑将军。宋季文副市长的讲话,是很有针对性的。当时参加比赛选手的年龄,都和胡荣华差不多大:徐天利比胡荣华大几岁,陈祖德只比胡荣华大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