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顺安的陈年往事

何顺安的陈年往事

何顺安祖籍浙江鄞县,1923年生于上海,原名李仁安,因家中排行第四,俗呼小阿四。他身材颀长,肤色白皙,待人谦和,举手投足之间,呈现出上海人的做派。因为家境贫寒,上个世纪30年代的后期,何顺安来到上海叶种德堂药店做学徒。当时,上海的象棋活动十分活跃,除了众多茶楼开展弈棋外,大新公司、青年会等企业社团也常常举行象棋比赛。除此以外,更有许多分散于街头的棋摊,或摆残局诱人下注,或供人下棋。只要花上几个铜板,就可杀上一盘。何顺安在叶种德堂药店干的是给病家送药的活,学徒期间的何顺安成天是穿街走巷,看人下棋。久而久之,他也爱上了象棋。何顺安天资聪明,又勤于钻研,在学徒期间,便打下了坚实的象棋基础。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棋坛盛行团体比赛。何顺安作为下风象棋队的一员新手,以白袍小将的形象出现于南京路上的华联同乐会。不过,没有多少人注意这个小将。因为,他的棋艺实在是不行。

在何顺安送药的病家中,不乏象棋爱好者。他们的对弈,常常让何顺安流连忘返。上个世纪40年代初的一天,何顺安去一位冯姓病家送药。其时,冯先生正与人激战。何顺安观之,竟忘了送药之事。等到一局终了,才把药送上。一边还随口一句“冯先生的棋真厉害”。

何顺安的这一句话,引出一段棋缘来。冯先生知道遇见了聪明人,马上邀请何顺安入座对局。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棋友。在以后的多次过招中,何顺安行棋的灵动、时出的妙手、开阔的思路等优点,被冯先生尽收眼底。冯先生认为何顺安的棋艺不可限量,他从让何顺安双马或者十先始,弈到接近分先,费时不过数月。于是,冯先生就介绍何顺安去凌云阁茶楼拜见了当时的上海名棋手、被棋人称为“白莲教主”的李武尚。李武尚在测定了何顺安的棋力后,决定收何顺安为徒。在李武尚的指导下,何顺安的棋艺飞快发展,形成了以细腻绵密、轻灵飘逸见长的风格。何顺安在下棋时,喜欢在中局的激战中设陷伏杀。这种杀法,俗称“鬼头刀”。

一年以后,何顺安的棋艺,已经达到了上海的一流水平。到1945年时,何顺安已经和李武尚难分高低。何顺安对开局有很深的研究,对五七炮进三兵的先手开局尤精。

1945年秋,“七省棋王”周德裕在凌云阁茶楼设擂台,时年22岁锐气十足爆发力又很强的何顺安前往攻擂。这天,何顺安以五七炮进三兵进攻。经过近百步的纠缠,周德裕败北。第二局,以和局告终。

因为在擂台赛上拿下了周德裕,何顺安一举成名。

1947年,成名后的何顺安遇到了朱明华。

朱明华是浙江平湖人,嗜棋如迷似痴,为钻研棋局,家里到处贴满了棋势图谱,连帐子顶上也挂了棋盘。他对百局谱等江湖残局了如指掌,功力深邃。

一天早晨。朱明华来到了凌云阁茶楼,要找七省棋王周德裕讨教。茶楼工友对他说,周德裕还没来,我可介绍另外一个人和你下。工友就把何顺安介绍给了朱明华。双方谈好彩金后,开始对阵。朱明华是个老实人,刚刚下了几步棋,便向何顺安自报姓名,还介绍自己在平湖附近六个县无敌手。旁观的棋友听到后和他逗趣:你六县无敌手,六个县还不够一个省,怎么能找七省棋王周德裕呢?大家哄堂大笑,朱明华是不置可否,继续他的车马纵横。

因为朱明华熟悉江湖残局,他的后手屏风马与众不同,时有出人意外的好着。这天上午,何顺安和他对垒三局,竟然全军覆没。这个时候,何顺安知道了六县棋王的厉害。

朱明华下棋很有特点,遇到复杂局面时,他不是面对棋盘沉思,而是左手捻动去掉的棋子,细眯着眼睛仰首而天。脸上,还不时露出笑容。

何顺安觉得朱明华是一位怪杰。

下午,继续交锋。

为了翻本,午饭间隙时,何顺安用心拆解了上午的三盘棋,分析了朱明华的棋路,找出了失败原委,找到了对策。

再说,凌云阁茶楼来了这么一个怪客,一上手又连胜何顺安三局,自然是分外引人瞩目。下午的棋局,围观者是里三层外三层。何顺安因为研究了朱明华的棋路,弈来是得心应手。何顺安一扫上午颓势,不但把输了的三盘棋赢了回来,而且还多赢了一盘。

下完7盘棋后,何顺安和朱明华也成了莫逆之交。朱明华本来准备第二天就返回平湖,因为何顺安的邀请朱明华在上海玩了一天。何顺安提请朱明华和周德裕下两盘。这一回,朱明华高挂免战牌,说自己火候没到。

1948年,上海南市民众教育馆举办上海市象棋比赛,报名者达60人之多。除个别名棋手外,上海众多的好手悉数尽往。经过层层淘汰后,由6名棋手参加决赛。最终,何顺安夺得冠军。

1949年5月,周德裕在上海仙逝。董文渊、何顺安和朱剑秋“华东三虎”开始称雄上海棋坛。何顺安和朱剑秋还经常联合主持上海大世界的擂台赛,迎战来沪弈访的华南棋手杨官璘、陈松顺,天津棋手庞蔼庭,北京棋手张德魁、谢小然、侯玉山,武汉棋手罗天扬、李义庭等诸多名家。除了以微弱之势不敌杨官璘外,在和其他名家对局时,何顺安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战绩。再以后,随着董文渊沉迷围棋淡出象坛,何顺安从“华东三虎”中逸出,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东第一虎”。

1956年岁末,新中国首届全国象棋锦标赛在北京拉开帷幕,代表上海市参赛的唯一选手何顺安一路轻车,闯过了预赛、复赛,杀进了前六名的决赛圈。在精英论剑一决高低的关键时刻,何顺安却被自己的肺病顽疾一剑封喉:因精力不济名列第六。何顺安少年时,曾由亲友带领随船去过日本,在日本嗜上了蛤蚌贝壳一类鱼腥海味。肺部因此潜入了血吸虫,终因此症影响战绩。

1957年,何顺安遵从医嘱,一年之中没有参加任何棋战,住院诊疗的4个月中,昂贵的医药费全由政府解决。心生感激的何顺安在休养之中,完成了《当头炮进三卒对屏风马》一书和《中国象棋谱》有关章节的写作。在这之前,何顺安曾参与《中国象棋专集》《弈径》《象棋大观》等棋谱的编写。而《当头炮进三卒对屏风马》和《中国象棋谱》,无论从篇幅上还是质量上,都比何顺安先前的作品高出一筹。20世纪60年代初,权威人士评说中国有4本高质量棋谱——李义庭的《巡河炮对屏风马(上)》、王嘉良的《象棋中锋》、何顺安的《当头炮进三卒对屏风马》及朱剑秋的《象棋全盘战术·过河车专集》。

有道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1958年,何顺安的身体有所康复,他开始积极参赛。当年11月,在全国锦标赛的扬州分区预赛上,何顺安脱颖而出,以冠军资格(共取6名晋级)获得决赛权。12月初,何顺安开赴广州,参加全国锦标赛的决赛。决赛中,何顺安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了细腻稳健的策略。在倒数第2轮前,何顺安领先李义庭1分。遗憾的是最后2轮何顺安是1胜1和,总成绩为9胜8平积26分。李义庭最后是连下两城,以10胜6平1负亦积26分迎头赶上。根据竞赛规则,同分者二人对局和局时,看二人之间对局的用时。何顺安因为用时多于李义庭屈居亚军。

何顺安是当年参赛选手中唯一不败纪录的保持者。

1959年1月,14岁的少年胡荣华戴着红领巾进入上海象棋队。在何顺安、屠景明、徐天利等人的培育和熏陶下,胡荣华是日有所长。

1959年,何顺安代表上海参加全运会中国象棋比赛,徐天利改下国际象棋。全运会上,何顺安的成绩不太理想。全运会结束时,又正逢自然灾害,要精减队伍,何顺安被下放到静安区,担任静安区象棋队教练,办公地点就在江宁路45号美琪电影院对面。到了静安区之后,何顺安成为静安区政协委员,静安区还分给何顺安一套太阳公寓的房子。几个月后,上海棋院成立,何顺安又回到了上海象棋队。

1960年,上海象棋队获得首届全国团体赛冠军。此时的胡荣华,已经是上海队的中流砥柱。在个人赛上,15岁的胡荣华雏凤初鸣,一举夺冠,与之同分的何顺安、杨官璘分列亚、季军,殿军则是上海象棋队的朱剑秋。

上海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与上海象棋队队长何顺安的苦心经营有关。

何顺安在参加了1964年全国赛后,淡出“江湖”。

1971年,何顺安仙逝,终年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