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成坊是石库门建筑

志成坊是石库门建筑

胡荣华的祖籍是江苏建湖,他1945年出生在上海。全家靠母亲在针织九厂做工糊口。针织九厂是以后的名字,那个时候叫荣银针织厂,厂址在建国路马当路那里。解放初期,胡荣华去过荣银针织厂。因为劳资纠纷,工人罢工,私营老板发不出工资。胡荣华的母亲去找老板时,家里没人,母亲不放心把胡荣华一个人留在家里,就带着他一起去工厂,向老板讨工资。老板不是没有钱,只是想拖欠工资。当时,胡荣华耳朵里划过母亲的一句话:“老板有绿纸头(美金)。”

去母亲的荣银针织厂,要经过顺昌路建国东路。建国东路96号,是一家当铺,叫协裕当。协裕当早在1921年就在康悌路145号(今建国东路96号)开业,是原卢湾区境内最早的一家当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租界难民云集,上海的典当行业空前兴盛。解放战争时期,上海物价飞涨,典当行业也因为入不敷出大量倒闭。到解放初,典当行的数量大大减少。“协裕当”是诞生最早、消失最晚的一家当铺。“协裕当”1921年诞生,迟至1966年,仍在从事和典押贷款有关的业务。

胡荣华的母亲如果在老板那里讨不到工资,就会拿着家里的细软,拉着胡荣华,走进“协裕当”。

母亲一个月的收入70元不到,当时最低生活费是人均8元以下,可以得到政府的补助。

胡荣华记得,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的行动已经很不方便。走路的时候,脚朝外呈外八字。走不了几步,已感到吃力,这个时候,他要扶一下墙壁再继续行走。父亲的脚一开始是有点痛,走不动。慢慢的,越来越不能走了。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风瘫。

胡荣华有兄弟姐妹五个,胡荣华排行老二,上面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胡荣华本来是弟兄四个,走了一个。那个时候,大多数家庭是多子女。当时的社会医疗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胡家其实有兄弟姐妹七个,走了两个。

胡荣华1945年出生在上海肇周路126弄。肇周路126弄,也叫志成坊,是石库门建筑。石库门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住宅,是上海文化的一个缩影。石库门是出现在上海设立租界之后,也就是1860年前后。一般来说,石库门都是砖木结构,以条门框、黑漆大门为最显著的外形特征。中国传统建筑大到宫殿寺庙,小到平民住宅,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单体。石库门房子继承了传统,是既有房屋,又有院子。石库门不像传统民居,它是一幢连着一幢联成一排,给人一种紧凑的感觉。石库门是中西建筑理念交融的产物。

志成坊离现在的“新天地”很近。那时候,志成坊是一坊跨两区:肇周路的北面是卢湾区,路的南面是南市区。志成坊属于卢湾区。因为三区合并,现在的志成坊,属于黄浦区。1949年以前.肇周路上竖着高高的铁栅栏。路的北面是法租界,路的南面是中国地界。陈旧的志成坊建造到现在,已经有八九十个年头了,至今还没有动拆迁的腔调,户口也没有冻结。

志成坊34户人家,都盼望志成坊遇到“新天地”的开发商香港瑞安集团,遇到罗康瑞,让志成坊也新那么一回。挨家靠户的志成坊的黑漆漆的大门,是一扇连着一扇。志成坊34户人家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人前不说背后说——彼此都了如指掌。不要说一家一户住着几位长辈几个孩子,连他们的七大姑八大姨上门,也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上海弄堂里流行的“大怪路子”和麻将,在胡荣华幼时的志成坊里已经依稀可见。除了象棋,胡荣华的“大怪路子”和麻将,都是在幼时自通于志成坊。

尤其是在冬天,在暖暖的太阳下,志成坊的过道上,常常被几个牌摊占领,牌摊是六个人为一个集体,以年长的男性为主。基本上是一片浓重的黑色:黑色的棉衣黑色的棉裤。胡荣华记得,那个时候的棉裤是不用皮带的,穿棉裤的时候右朝左拉一下,继而是左朝右紧一下,然后是用一根布带围腰打结。那个时候的玩牌,基本上都是三打三的大怪路子,也不赌钱。赌钱也是在外人看不见的地方。因为,哪怕你输赢很小,也要被处罚。

小时候,胡荣华听母亲说志成坊的弄堂口,原先有大铁门。半夜里,大铁门关闭后,有居民晚归时,会扬起头来叫喊。不一会,过街楼上的阿福师傅就会下来开门。1958年,国家号召“大炼钢铁”,居委会当然是不敢怠慢。于是,就紧跟形势,把大铁门拆下,扔进了炼钢炉。这一扔,就让负责开门关门的阿福师傅,因为无门可关,自然下岗。哦,那个时候不是叫下岗,叫失业。胡荣华听母亲说了大炼钢铁和阿福师傅无门可关的事情后,就开始杞人忧天:上海有那么多的石库门,那么多的大铁门,这样的大炼钢铁,又会让多少个阿福师傅无门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