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谷奋起的常昊

低谷奋起的常昊

2005年,常昊获得围棋世界大赛最重要的应氏杯冠军。一时间,善于归纳的媒体把常昊和代表“上海高度”的姚明、“上海速度”的刘翔相提并论:称之为“上海深度”。

常昊这一路过来,并非是一帆风顺。胡荣华作为曾经的上海棋院的院长,作为师辈,作为见证人,感慨良多。

1986年,10岁的常昊能进专业队,和胡荣华的坚持分不开。在胡荣华的坚持下,经当时的上海市体育局长金永昌批准,破格招收10岁的常昊进专业队。胡荣华坚持的理由很简单:“冠军棋才可遇不可求,一旦发现了,就必须破格培养。”

当年,因为中日围棋擂台赛的影响,围棋在国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在这样的态势下,上海棋院已经开始放眼未来并着手长远。除了培养曹大元、钱宇平、芮乃伟等已经崭露头角的一批新秀,还把眼光放到了邵炜刚、常昊等少年棋手的身上。上海棋院的人才培养计划,也得到了胡荣华的老朋友、中国棋院首任院长陈祖德的大力支持。不久,中国围棋“国少队”正式成立,邵炜刚、常昊和天才少年罗洗河等一起入选。这一批少年棋手后来成为中国围棋有名的“七小龙”。常昊之所以后来达到的高度最高,是因为上海棋院为了培养常昊,倾当时棋界的最好资源。而常昊也以他良好的修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常昊是继陈祖德、聂卫平、马晓春之后,中国围棋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曾三次获得个人世界冠军(应氏杯、三星杯、春兰杯),是中日擂台赛和中韩擂台赛的终结者,是中国队首次夺得“农心杯”世界团体赛(中日韩三国擂台赛)冠军的最大功臣。

常昊的成长过程,开始是一帆风顺。后来,因为韩国围棋的崛起,因为曹薰铉、李昌镐、李世石三代天才的出色表现,常昊和中国围棋一度陷入低谷。

在常昊从低谷奋起的过程中,作为上海三棋的总教练,当年力荐常昊进入职业棋手之门的胡荣华,对常昊是关怀备至,多次和常昊谈心。

2003年,常昊在几个世界大赛中止步八强。作为主将,常昊又在围甲联赛中,目睹最重要对手重庆队在上海队主场完成六连霸业,刺激很深,一度竟难以自拔。胡荣华见状,于心不忍。于是,借助《新民晚报》寄语:

我对围棋的飞速发展不太了解,但在竞赛方面,象棋和围棋还是相通的。作为过来人,我想作一点经验之谈。我从各种渠道知道了常昊的低迷,围棋界有很多人说,常昊肯定是心态出了大问题。后来,我从一个记者的报道中看到,常昊自己也是这么认为。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虽然说每个棋手在棋艺生涯中,都有高潮和低迷期,但常昊的这次低迷过于离谱。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心态出了问题,而是水平出了问题。常昊曾经在围棋界傲视群雄,现在他还能傲视群雄吗?换句话说,这两年来,常昊的水平没有长进,或者说是长进很少。而中国更年轻的棋手水平都上来了。我听一位围棋界人士说,常昊的输棋,大都不是因为昏着而是被逆转。因为上来就不占优势,导致后来越来越急躁,最后只能是孤注一掷,被强歼大龙而败下阵来。如果情况属实,那常昊的低迷便有了最好的解释——还保持着领军人物的心态,却失去了领军人物的实力。常昊用这样状态去比赛成绩怎么会不糟糕?

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20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吕钦、许银川等一批新人水平急速上升,而我年龄渐老,在棋上又吃老本,所以在水平上已不占优势。但我却依旧是“天下第一”的心态。结果明明是该和的棋,当时也不肯和,结果最后反而输了。以至于当时有很多人都在说:“胡荣华怎么了?”

我很快意识到是自己的定位错了。过去的优势随着年轻人的长进和自己的退步,已经不复存在,我必须每盘棋去力拼对方。有了这样的定位,马上就觉得棋好下了。相反,那些年轻人想欺负我这个老先生,往往该和的棋不肯和,反倒被我杀下马来。

因此,我对常昊的建议是:首先应该为自己的实力正确定位,如果盲目地以为自己还有领军人物的实力,那么随你去如何调整,都只会越调越糟。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正确定位并不是妄自菲薄。常昊还年轻,重新为自己画个起跑线,或许他又会冒尖的。

常昊当然知道胡荣华老师的语重心长,更相信胡荣华老师的洞察力。

第二年,通过调整和努力,常昊的棋力在年底时开始有所恢复:首先是率中国移动上海队夺得了围甲联赛的冠军,这是围棋团体赛职业化后上海队的首次夺冠。然后又先后杀进了丰田杯和应氏杯决赛。

丰田杯和应氏杯决赛,都是在2005年年初举行。首先是应氏杯,对手是韩国小将崔哲瀚。崔哲瀚年龄不大,但在韩国国内比赛中,已经连续几次把李昌镐拉下马,人称“毒蛇”。应氏杯决赛的五番棋,先是在韩国举行两盘。常昊和对手下成1比1平。随后,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了丰田杯的三番棋决赛。丰田杯的奖金仅次于应氏杯,是国际第二大赛事。常昊的对手是韩国小将李世石。外界认为,常昊遭遇李世石,要比以往遭遇李昌镐好下很多。

胡荣华感到出征名古屋前的常昊,依旧没有摆脱低迷,胡荣华还是担心常昊的自信心。在赴名古屋前,胡荣华多次找常昊谈心。胡荣华知道常昊对李世石不是没有信心,但当时的背景是中国围棋在整体上被韩国压住。鉴于“韩流”的强大气势,完全可能左右任何一个决赛的氛围;再加上常昊还有一些自身的问题没有调整到位,胡荣华认为非常有必要和常昊进行交流。

苦口婆心的胡荣华以自己兵败乐山又重新崛起的故事,帮助常昊调节心理,鼓励常昊继续奋进。胡荣华对常昊说:“我能下到60岁,你就打个八折,下到48岁,那还是有得下了!”

胡荣华一再劝慰常昊:“韩国围棋拿了那么多冠军,你不能有优势心理,要有‘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要背水一战,但不要孤注一掷。”胡荣华还和常昊开玩笑:“我和你一起去名古屋,效果肯定好!”

胡荣华只是在开玩笑,他当然没去名古屋。

胡荣华的担心不幸成真:在关键性的三番棋决战中,常昊还缺乏背水一战的勇气。1比2输给昔日视他为“苦手”的李世石。而且,输的那两盘棋,是在巨大的优势下功亏一篑……

比赛后,常昊回到上海参加中国围甲联赛闭幕式,虽然上海队夺冠,但领奖时的常昊还是怅然有失。

上海棋手的成长,似乎都是这样:能取得一定的优秀成绩,但又存在拼劲不足的痼疾。这,兴许也是石库门文化影响的结果。

为此,胡荣华再一次找常昊谈心: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应该正确面对,这样才能使自己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胡荣华的一席话,让常昊茅塞顿开:顺境的时候,向前看,不忘本;逆境的时候,向后看,不灰心。

看到常昊精神面貌的转变,胡荣华是喜在心头。在常昊出征丰田杯时,胡荣华预言:“如果常昊拿了一个世界冠军,接下来也就可以拿两个。”

胡荣华的预言,在常昊的棋艺生涯的成绩中得到证实。

在北京进行的应氏杯最后决赛中,痛定思痛后的常昊脱胎换骨判若两人。他摆正了位置,主动去拼对方。这样的常昊,比“毒蛇”崔哲瀚更毒!常昊一气呵成连下两城,为中国围棋捧回了告别多年又是4年一届被称为“围棋界奥运金牌”的应氏杯。

少年成名的常昊,历经坎坷才登顶世界冠军,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善于吸取失败的教训,在逆境下奋起。胡荣华知道常昊有这一个特质。不然的话,当年胡荣华也不会力荐常昊进入市队。不然的话,胡荣华也不会如此的苦口婆心!

常昊为上海争光,作为上海棋院院长的胡荣华,当然是十分高兴。

常昊用他的成绩,回报了胡荣华老师的苦口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