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棋如命的“马王阿品”
1970年,新加坡象棋队访华来上海,因为仰慕胡荣华和上海象棋队的名手,要会一会上海象棋队。这个时候,造反派想起了上海还有一个象棋队,还有一位胡荣华。于是,便火烧眉毛地把胡荣华和何顺安、朱剑秋、徐天利等棋手上调,匆匆忙忙地重组了上海象棋队。
集训,备战,棋手们做好一切准备……结果,新加坡象棋队却因故没有访华。
新加坡象棋队尽管没来上海,却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让一盘死棋复活,复活了上海象棋队。
棋手们在外面转了一圈,又回到市区的上海市体育宫里。
话说在1966年,象棋被列入“四旧”后,棋坛一度万马齐喑。
棋类运动员虽然离开了棋室,但对朝夕相处的棋盘、棋子和棋书,却爱之更深。棋手们私下里还是经常和厂里的棋艺爱好者摆开棋阵,杀上几盘。
胡荣华因为目标太大,不敢在外随便下棋。这个时候,贾友福浦东的家就成为胡荣华的首选。因为,贾友福的家已经成为浦东乃至上海象棋活动的“小据点”。市区和周边的棋友每天都去贾家下棋,市队的胡荣华、何顺安、徐天利等高手也是贾家的座上客。
贾友福三十几岁才结婚,养了一个儿子。这在当时,属于很晚的晚婚。身为父亲的贾友福,对象棋的热情依然不减。贾友福在浦东洋泾的房子有6间,是那一种的的刮刮小黑瓦白墙的本地人的房子。每一次,胡荣华一看到小黑瓦,就想到了窦国柱先生。
1968年秋天的一个下午,胡荣华在贾友福的家里,与七位象棋爱好者下了1对7“盲棋”。这是胡荣华“盲棋”神功的“首秀”。七个人的水平都不低:绰号小黑的19岁的傅月庆是杨浦区队队员,是上海象棋名手韩文荣的学生,住在当时浦东的属杨浦区其昌栈附近的十八间;缪鸿官是上海港务局队队员,住在杨浦区的长阳路。缪鸿官到浦东洋泾,是骑着他的老爷自行车。那个年代,什么东西都是凭票供应,新的自行车,也是奢侈品。其中一位棋友叫邹阿品,是在八仙桥菜场卖鱼的个体户。他有两个绰号:一个叫卖鱼阿品,一个叫马王。为什么叫马王呢?这里面,还是有出典的。阿品号称,在中国象棋界,谁能让他一匹马过关,才能称为国手。当时,杨官璘、董文渊、徐天利、孟立国等棋手都在凌云阁里让他一匹马且过关。更多的,是过不了关的很多名手。马王一直想找机会请胡荣华让他一匹马。1973年,胡荣华让他一匹马和他下了两盘:胡荣华是和一盘胜一盘。马王说他从此满足了!
邹阿品和上海的另一位名棋手龚一苇一样,嗜棋如命。
1970年,邹阿品的父亲西归,家里让他去为父亲买一口寿材。买寿材的路上,他看到路边有象棋摊,竟然把父亲的寿材之事抛之脑后,上去赌棋。稀里糊涂的,把父亲的寿材钱给赌输了。
龚一苇的老家在浦东黄楼,家里是地主,他父亲是福州路悦来食品公司的老板。龚家在洋泾有亲戚,所以他和贾友福相当熟悉,比贾友福年长十几岁。龚一韦嗜棋到什么程度呢?为了下棋,有大学不上。
有时候,想到卖鱼阿品,想到龚一苇,胡荣华就纳闷:“怎么会有如此的出格之举呢?”
胡荣华知道这些棋手都很可爱,也可以交往。古人不是也有言“人无癖,不可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