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铁签引出的往事
复兴中路顺昌路口摆棋摊的,是一个比较随和的中年人,姓邓。因为胡荣华放学回家经常去看棋,邓老板当然也注意到了戴着红领巾的胡荣华。在邓老板的棋摊上,从来没有胡荣华这样的小不点儿出现。而且,胡荣华的神态,又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少年老成。那时的棋摊,下一盘棋由输者付2分钱,和棋一人1分。作为孩子的胡荣华,只能站在棋摊一旁当观众。一天,也许是因为生意清淡,也可能是想测试胡荣华的棋力,邓老板主动招呼胡荣华和棋客分先对弈:“小朋友,你怎么光看不下呢?”
胡荣华老实说:“我没钱。”
邓老板说:“你在这里下棋,输了不要你付钱。”
听到不需要付钱,胡荣华便高高兴兴地坐了下来。不一会儿,过来了一个要下棋的成年人。摊主上去介绍:“今天这里没有人,你不如和这位小朋友下几盘吧。”对方看到确实无人,便坐下来漫不经心地和胡荣华你来我往起来。当时的胡荣华,9岁刚出头,个头又小,成年人一般不会把他放在眼内。没想到,胡荣华竟连胜了4盘。对方绝对没有想到,他会连输4盘给胡荣华这样一个小孩。这个时候,棋摊上已有旁观者。之后,又换了几个对手。邓老板没想到,胡荣华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又胜了10盘。这不是胡荣华的最高纪录,有一次,胡荣华在一个小时里赢了23盘,帮老板赚了4角6分。胡荣华大过了棋瘾,摊主当然是十分高兴。他希望胡荣华多去去他的棋摊,条件还是不变,胡荣华输了不付钱。那个时候的胡荣华,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实力:在邓老板的棋摊,他不大可能输棋。邓老板是让他这个小孩子为棋摊招引对手!按照时下的说法就是为他做广告代言人,而且又是免费的。那时行话,他胡荣华就是坐地虎,地头上的老虎。当时的胡荣华没有想那么多,胡荣华只是想万一我输了,不需要付2分钱,又有棋可下,很划算。胡荣华的广告效应确实很大!大到什么地步呢?每当胡荣华在那里和大人下棋,他们的周围,都会被围得密不透风,胡荣华的身后,人更多。因为胡荣华人小,观棋者在胡荣华的后面看得更清楚。有一次,胡荣华下得兴起,忘记了回家吃晚饭。母亲先是到弄堂口的棋摊找他,没找到。母亲又赶到复兴中路顺昌路口,走进棋摊后,她一时竟没有看到胡荣华,胡荣华被淹没在人群里。
胡荣华回忆:复兴路靠近济南路那里,扬州人陈荣棠开过一个棋摊。陈荣棠当时也是上海名手,他那个棋摊开的时间不长。复兴路顺昌路铁门里老邓的棋摊,开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老邓棋摊头棋艺的平均水平,稍微差一点。好一点的是在顺昌路往北面走,在以前的顺昌路小菜场对面的香烛店。那个时候,香烛店里最好的棋手是汤秉堂,汤秉堂的水平,当时在上海三流棋手里是最高的。
今天的复兴中路顺昌路口,已经是旧貌换新颜。当年的石库门建筑早已影踪全无。有时,怀旧的胡荣华,只能是面对现代化的建筑,回味当年。
说起小时候下棋的棋摊,胡荣华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杨柏伟问胡荣华:“在以前的老照片上看到棋摊一侧有一根铁签状的东西,上面有一圈一圈的牌子,那是塑料筹码吗?”
胡荣华告诉杨柏伟,那确实是筹码,但不是塑料做的。那个年代,还没有塑料。筹码是用硬纸板剪出来的,一个筹码代表2分钱。2分钱一盘棋,不算低。要知道,当时的大饼,不过是3分钱一个。
1967年生人的杨柏伟,毕业于上海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任职于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曾做了17年的棋牌类图书的编辑。在中国的出版界,编辑棋牌类图书最多的编辑,应该是非他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