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利的双枪宝典
徐天利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久负盛誉的沪上三杰之一,是上海20世纪50年代即披甲上阵棋手中的第三号高手。在大学念书时,徐天利下棋的时间有限,只是在暑假期间作大象棋表演。大象棋表演每场有12元的收入。1956年,象棋正式列入体育运动项目。1956年8月,在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联合举办的全国八大城市大学生象棋比赛中,代表上海参赛的徐天利荣获冠军。1957年春,徐天利获得上海市象棋个人赛冠军。同年,第一届全国象棋赛的第二至第五名王嘉良、刘亿慈、李义庭、侯玉山四大国手应邀访问上海。徐天利和朱剑秋、龚一苇、韩文荣四人组成的上海队(何顺安因病未参加)出场应战。
当时,正是大鸣大放大辩论、向党提意见的高潮时期。徐天利是应届毕业生,市委决定应届毕业生暂缓统一分配,留校参加整风。徐天利因为外调上海队应战四大国手,让他躲过了大鸣大放大辩论的高潮。赛后返校,形势开始转入了反击右派向党猖狂进攻的反右斗争。徐天利想如果没有外调上海队参加比赛,年轻气盛实话实说的他很难想象自己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是象棋让他躲过了这一场劫难!
1957年9月,反右斗争的运动进入尾声,毕业生开始统一分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分配至外省市。因为市政府有“优秀运动员不外流”的政策,徐天利被分配到华东化工学校任外语助教。1957年和1958年,徐天利以上海市冠军的身份参加了第二、第三届全国个人象棋赛,均获第6名,跻身国手行列。
1958年,徐天利直接参加了上海“迎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三棋集训队”并任队长。1959年5月,徐天利又获上海市象棋冠军。因为全运会每项棋的参赛名额只有一名,何顺安与徐天利两人是二选一。代表上海参加全运会象棋比赛的人选,成了一个难题。考虑到徐天利有象棋功底又熟悉俄语,具备深造国际象棋的优越条件,上海市体委领导希望徐天利改下国际象棋。在距离全运会只有3个月的时间里,改下国际象棋的徐天利在全运会赛事上获得了第9名。
全运会结束返沪后,市体委决定成立三棋专业队,属上海体院运动系,编制仅有6名:象棋、国际象棋、围棋各2名。徐天利认为下棋已不是个人爱好,而是与祖国人民联系在一起的事业。因此,徐天利决定终生以棋为业。如是,徐天利由教育界转到了体育界,成了一名真正的国际象棋专业棋手。
因为在第一届全运会上仅获第9,徐天利心有不甘。经过刻苦努力,徐天利终获1960年全国国际象棋个人赛冠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枪大将。以后,徐天利又获得了1962年的国际象棋全国冠军、1964年和1966年的全国亚军,取得了比象棋更为辉煌的战绩。
与此同时,徐天利并没有远离象棋。每逢节假日,应上海各区的文化馆和基层单位之邀,也客串作大象棋表演和车轮战。1974年以后,徐天利重返象棋赛场。因受十年动乱之苦,棋艺荒疏战绩平平。经过几年的沙场秋点兵后,功力日益精进。徐天利胸怀韬略,棋路诡奇多变,比赛经验丰富,最善用兵。徐天利还有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弈林绝招——只凭两种布局打天下:先手飞相局、后手反宫马。他对飞相局与反宫马进行了千锤百炼,使之成为临阵克敌的一大法宝。而被他这两大兵器所伤的弈林高手,则是不计其数。
再说,“文革”前的专业运动员是十分幸运的。党和政府十分关怀运动员的身体,每人每天享受伙食补贴1.6元,自交费0.3元。副食品享受特种供应待遇。如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专业运动员的健康得到了保证。
1966年6月,一场风波蔓延,75岁的围棋元老顾水如先生,因为曾是段祺瑞的门客,成为上海棋界受冲击的首当其冲者。其后,是《围棋》月刊的编辑曹钧石先生。
第三个不幸之人会是谁呢?
徐天利怎么也没有想到,第三个受批之人竟然是他。
1966年8月的一个星期一的上午,走进棋社大厅的徐天利,看到墙上贴满了批判他的大字报:徐某人是“棋社宣扬封资修的罪魁祸首”“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修正主义体育路线的社会基础”。
因为当时经常充当棋手间交谈的临时翻译,徐天利还被责问和苏联棋手交谈了些什么?徐天利知道,他已经成为第三个受批之人,步了顾水如和曹钧石的后尘了。
造反派责令徐天利靠边检查,封他为“牛鬼蛇神队长”。每天上午,徐天利要带领顾水如和曹钧石两人扫大花园,下午写检查。
3个月后,闹剧结束,徐天利的名誉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