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局 胡荣华先胜杨官璘

第2局 胡荣华先胜杨官璘

1964年5月4日弈于杭州

(1964年全国比赛最佳对局)

五八炮对屏风马

大赛裁判组、黎民良评注

1964年的全国象棋个人赛在杭州举行。这次全国赛,首次采用“积分循环制”。所谓“积分循环制”,就是积分高的与高的较量,低的与低的对垒,每天比赛完毕再排定下一场比赛。这种办法,使棋手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备战。时隔两年,杨官璘和胡荣华再度重逢。这两年间,杨官璘和胡荣华交锋得比较少,只下过两盘棋,都是和局。当时,广东蔡福如已经有了新的飞跃。他在1962年全国赛时,二十多盘棋的开局除一盘外都占上风,而且杀着凌厉。要不是对李义庭和对胡荣华两盘棋应胜反败,他早已夺得全国冠军了。杨、胡两龙争珠,到这时演变成杨、胡、蔡三强鼎立。在全国赛前,胡荣华到各地访问时,采用了很多布局,如“飞象局”“仙人指路”“反宫马”等。这些布局,有不少是胡荣华过去未用过或很少采用的。胡荣华对各种布局都有创新,使一些人们认为是平淡的布局,变得攻击力较强而又复杂多变,因此,他在对东北联队的比赛中,有半数的布局,是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弃子抢攻的。上海棋队起程赴杭之前,笔者连夜拍门采访。胡荣华在争分夺秒的备战中,答应给《羊城晚报》答复读者来信。复信写得很有见地,现摘一段以供同好:“要超过老前辈,一方面要好好向他们学习,继承他们积几十年经验研究出来的成果;另一方面不要盲目跟他们走。无论哪个高手的棋艺都不会达到顶峰。他们用过的布局,即使当时赢了,也不一定对。如果我们不抱着推陈出新的态度来研究它,很容易束缚自己的思想,闯不出一条新路……创新布局并不容易,但是,棋艺总是向前发展的,只要我们反复研究和实践,总会发现新的变化。”

胡荣华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对一些古局和偏局进行发掘和整理。他在学习和继承前辈的经验中,注意吸收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把过去成功的经验,结合新的情况加以运用。

1960年,胡荣华第一次参加全国赛,先手只熟悉“中炮过河车”的布局,后手只擅长“斗顺炮”布局。那时候,他是较难使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四年来,在创新道路上顽强奋进的胡荣华,已经对很多布局有深刻的体会。这使他有条件、有能力凭借棋盘这个舞台,“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这次比赛一开始,杨、胡、蔡三强的竞争就白热化了。杨官璘和胡荣华在第七轮相遇时,杨官璘9分,胡荣华10分,而积分最高的蔡福如已达11分。根据赛前的积分情况,可以推测他们的心理状态是:杨官璘要赶胡荣华,胡荣华要赶蔡福如,双方对这局棋所寄托的,都不是一分而是两分。因此,棋界人士从赛前种种迹象,以及赛中出现的紧张情况,预料握先手之利的胡荣华,使用的新颖布局,可能是杨官璘捉摸不到的。

1.炮二平五 马8进7

2.兵三进一……

胡荣华擅长中炮挺七兵布局。以往杨官璘跟胡荣华交锋,不是胡荣华抢先挺起七路兵,驾轻就熟,就是杨官璘抢先挺起三路兵,避重就轻。这次胡荣华一反常态,大出杨官璘意外。胡荣华灵活改变战术是有成效的,因为战法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才能使对手难以识破。

2.……卒3进1

3.炮八进四……

胡荣华这么早飞炮过河,在“五八炮”布局的发展史上从未有过。只走三步棋,他就布成了预期的“五八炮”战阵雏形。

3.……车9平8

4.马二进三 炮8平9

“五八炮”是广东棋手擅长的布局。杨官璘过去使用或对付这种布局,有过良好的成绩。这次胡荣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看来是早有预谋的,杨官璘对此不得不存有戒心。为了避重就轻,杨官璘也不落常套,变出平炮亮车新招。这种灵活地随着“敌”情的变化,作相应的修正来决定行动是十分必要的。

5.马八进七 象3进5

胡荣华的过河炮正瞄着杨官璘的七路卒。按理,杨官璘最好不上右象而上左象,避免胡荣华炮轰七路卒后左象受到威胁。

6.炮八平三 马2进3

7.车九平八 炮2进2

8.车八进四 卒1进1

胡荣华升车巡河,目的是想兑七路兵跃马出击。这时杨官璘最好不挺边卒,而走炮9退1,在胡荣华前进的道路上伏下包围圈。假如胡荣华不察觉,继续按计划走兵七进一,杨官璘就可以炮9平2打死车,取得运动伏击战的胜利。倘若被胡荣华发现了,杨官璘也可以打乱他兑七路兵的作战计划。

9.兵七进一 卒3进1

10.车八平七 马3进4

杨官璘跃马盘河,封锁胡荣华的三路马通道,为以后进车捉炮创造条件。

11.马七进六……

胡荣华这一步令人惊讶不已。人们都以为他会走车七平六顶马头,如马4退3,则车六进二,仍握先手。现在胡荣华置炮于虎口不理,而拍马进击,激起了无限波澜。

从1960年胡荣华第一次参加全国赛起,每次全国赛和杨官璘交锋,胡荣华都弃子抢攻。1960年,胡荣华弃炮,杨官璘吃了被动而败。1962年,胡荣华弃马,杨官璘不吃,双方力战不下言和。今回,胡荣华又弃炮,结局将会如何呢?

11.……车8进3

12.炮三进三……

兵法有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在对弈中,是棋手的精心策划啊!胡荣华这步弃炮的确妙极了,它妙在灵活地使用兵力,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行动向着对方不意料的方向。

然而,胡荣华的灵活不是妄动,而是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制定的强攻战术。他这时已经估计到后一阶段大体上如何打法,对可能引起的各种变化作了几手准备,因此弈来气势磅礴。

12.……象5退7

13.车七进一 炮2进3

14.车七平六 炮2平7

15.车一进二 炮7退1

胡荣华弃炮之后,连抢几步先手,并乘势将双车都调活了。杨官璘面对这样的形势,不得不慎重考虑。他盘算一番后,发现胡荣华的左翼比较空虚,于是偃旗息鼓地退炮,埋伏平炮扫兵从左向右转移,配合右车直指胡荣华的要害地带,制造有利战机。如果胡荣华不察觉,杨官璘不动声色地调集的车炮,一投入战斗,就会出现《孙子兵法》描述的局面:“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

假如杨官璘不将炮向右转移,而走炮7平8,强攻胡荣华的右翼,很可能引起如下的变化:

一、炮7平8,兵三进一,炮8进2,车一平三,炮8平9,兵三进一,车8进6,车六平三。这样,黑方的强攻如同碰到铜墙铁壁,丝毫无效。

二、炮7平8,兵三进一,炮8进2,车一平三,车1平3,兵三进一,车8进5,相七进九,车8平4,兵三进一,车3进6,士六进五,车3平4,车六平四,后车退1,车四进四,将5平6,兵三平四。这样,黑方虽然强行反扑夺回一子,但红方可以巧妙地连弃车马智胜。

16.车一平三 炮7平1

17.兵三进一 车1平3

18.兵三进一 车8进5

19.马六进四(图7)……

图7

当时,陈松顺、屠景明、谢小然、沈志奕和王启宏等象棋前辈,联合评注这步棋的时候,认为进马急攻,是凶悍着法,反映了胡荣华敢于搏杀的风格。但失相以后,黑棋亦有对攻机会。可改走相七进九先守一步,则车8平4,兵三进一,车3进6,车三平四。以后黑方有四种应法,变化如下:

一、车8平4,车四进七,将5平6,车六进四,将6进1,马六进五,将6平5,马五进七,将5平6,兵三进一,将6进1,车六平四,红胜;

二、炮1平5,士四进五,士4进5(如车3平4叫杀,则车四进七,杀法同前),车四进一,车3平4,帅五平四,后车退1,炮五进四,士5进6,车六平九,红方胜定;

三、士4进5,炮五进四,相7进5,士四进五,炮1平5,帅五平四,炮5平6,车四平八,红方大占优势;

四、炮9退2,士四进五,车3平4,炮五平六,红方得回失子,小兵逼近九宫,形势优越。

十几年后,笔者将拙稿送给陈松顺同志指教时,陈却有新的见解。他认为胡荣华这一着棋,有两个方案:一个是飞相拦炮,先守一步;另一个是弃相跃马,抢先对攻。前者比较稳健,但攻势缓慢,给对方有选择对策的余地。例如飞相之后的变化是:车8平4,兵三进一,炮9进4。黑方下手来个炮1平2,就可能使局势复杂多变。后者对攻激烈,比较危险,但着法紧凑,逼使对方没有考虑的余地。按照胡荣华积极主动、力争胜利的风格,当然他是要舍弃前者而取后者的。今天笔者重新整理稿件时,深感陈松顺同志的新分析的确是真知灼见。为了便于读者探讨,特将前后两种论述都列出来。

19.……车3进9

20.马四进三 炮1进3

21.车三平四……

两军相争勇者胜。胡荣华置车于虎口不理,平车抢杀,确有胆色。这着如他误走车三进三,双车并联防抽“将”,那么黑方车8平2后,来势就更凶了。双车得机借炮连珠带响抽“将”,必擒红方一车。

21.……士6进5

目前双方都背水一战。在这种“拼刺刀”搏杀中,谁稍为后退半步,都会导致阵势的崩溃。杨官璘上士防御胡荣华的车马攻杀。胡荣华便可乘机炮轰中兵,连续不断发动攻击,把杨的双车逼退返防,完全控制了局势。假如杨官璘不上士,而走炮9退2,将暂时没有多大作为的边炮调动起来,加强防守兵力,以化解胡荣华的杀势,继续保持强大的攻击力量,还可以从对攻中争得均势。现将这种变化试演如下:炮9退2,炮五进四(如误走车六平四,则车8平5,黑方突施妙手擒王),车8平2,车六退三,卒1进1,相三进五,车3退3,士六进五,车2进1,士五退六,车3平5,士四进五,车5进1(如改走车2退1,则相五退七,车5进2,帅五平四,车5平8,炮五退六,这样红方可解杀还杀),车六平九,车5退2(如改走车5平1,则车四平九,炮9进6,车九进二,炮9平7,兵三平四,车2退7,车九退四,车2平7,这样,红方的空头炮和过河兵的威胁较大),车九退二,车2平1,车四进六,车5退2,马三退五,炮9进6。经过一番精彩而又曲折、紧张而又复杂的变化后,局势从紧张转趋平淡,这时和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2.炮五进四 士5进6

23.车四平六 车3退9

24.士六进五 车8退6

杨官璘在胡荣华双车马炮的强大压力下,被逼退回双车防守,使互相牵制的局势消失,以后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到此地步,杨官璘的一线希望是兑子求和。杨官璘寻求兑子有两个方案选择:一是走车8退6,一是走车8平7。车8退6的变化。现在把平车捉兵可能引起的变化试演如下:车8平7,炮五退二,车3进9,士五退六,车3退2,士六进五,车3平4,士五进六,车7退5,车六平五,象7进5(如改走士4进5,则车五平三,车7平5,车三平九,红方可抽“将”得子胜),马三进二,炮9退1,车五进二(如改走车五平九,则炮9平5,黑方有转危为安的机会),士4进5,车五退二,将5平6,车五平九,士5退4,炮五平四,将6平5,车九退五,车7退3,炮四平八,炮9平2,车九进八。这样,红方可得子胜定。

25.帅五平六 炮9平7

26.前车进四 车3平4

27.车六进七 将5进1

28.车六退一 将5退1

29.相三进五……

象棋谚语说:“过河卒子大似车。”因此,胡荣华是不会轻易以兵换炮的。他弃马后,炮镇空头,车压象田,过河兵离九宫近在咫尺,其势甚猛。现在胡荣华飞相,无疑是精巧之着。但如改走兵三平四,可迅速集结兵力于中路作最后打击,那取胜就更快了。

29.……炮1平2

30.车六进一 将5进1

31.车六平三 炮2退7

32.车三退一 将5退1

33.兵三平四 炮2进2

34.兵五进一 炮2平7

35.车三平四 前炮平6

36.炮五退一 炮7进2

37.炮五平三 车8进1

38.兵五进一 车8平6

39.兵五平四……

胡荣华在围攻中,把着眼点放在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上,从而一举吃掉杨官璘的双炮,奠定了胜利基础。

39.……车6进1

40.炮三退三 车6进2

41.车四平六 车6平9

42.车六进一 将5进1

43.车六退三 将5退1

44.相五退三 卒1进1

45.车六平五 士6退5

46.炮三平五 车9平4

47.帅六平五 将5平4

48.车五进二 车4进2

49.车五退四

胡荣华的主炮占居中路要冲,而杨官璘又没有士象掩护主帅,因此胜负已分明。胡荣华和杨官璘运用灵活的成术,使得对攻形势诡奇突兀,其搏杀之激烈,局势之紧张,为他们过去对局中从未见过。

在这盘棋的实战中,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灵活地改变战术,二是灵活地使用兵力。胡荣华主动采用过去被杨官璘逼走的中炮进三兵类布局,而且不按“五八炮”布局常规走法,使杨官璘难以捉摸其行动规律。杨官璘面对新的情况,并不墨守成规,而是灵活地随着对手的变化作相应的行动,同样也使胡荣华难以掌握其行动规律。胡荣华和杨官璘灵活地使用兵力,也是十分出色的。胡荣华在第十一回合弃炮跃马出击,是形势还未明朗时作出决定的。当时,双方兵力齐全,杨官璘的防御表面上没有露出丁点儿破绽,然而胡荣华却能洞察其虚实,避实击虚,弃炮袭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而行动的方向又是对方意料不到的,故能弃子得势。杨官璘在第十四回合前,都企图集中兵力从左翼发动强攻,但当他发现胡荣华更有潜力调集更多的兵力于同一侧防守的时候,便果断迅速转移,使一步未动的右车发挥出极大的作用。虽然转移后这一翼兵力的集结,与左翼兵力相比仍有差距,但胡荣华却毫无布防,相对来说,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来进攻的。双方灵活地调动兵力,使局势瞬息万变,耐人寻味。弈棋是千变万化的,棋手的战略战术,必须灵活地依据局势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棋手光是死记硬背棋谱或名手的某些布局,对其变化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比赛时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结局不堪设想。这盘棋,倘若胡荣华照以往“五八炮”布局走法的顺序行子,杨官璘不一定会让他走成,即使走成了,也难免不落杨官璘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