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秋的“鬼手百局”
朱剑秋1909年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94年卒于上海。朱剑秋是“扬州三剑客”中出道最晚、年龄最小的一位。身高1.65米的朱剑秋为人谦和,但棋风却是刚健泼辣,敢于搏杀和善于搏杀是朱剑秋的特点。朱剑秋成年后移居上海,1949年前曾夺过“上海·南京埠际象棋比赛”第一名、“江南象棋比赛”冠军等头衔。1949年后,朱剑秋多次代表上海队出战,为上海队夺取1960年全国团体赛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剑秋本人也在1960年获全国个人赛第4名,是建国后的第一批象棋大师。
青少年时期的朱剑秋,在扬州读过初级师范,当过小学教师。因怀有争雄棋国之心,在棋艺研究上用力较勤。民国初期,扬州棋风较盛,朱剑秋一边读书,一边习弈;参加工作后,也是工作弈棋两不忘。
朱剑秋的棋艺,在20岁左右时已渐趋成熟。他在和扬州“哼哈二将”杨万源、朱锦堂交手时,已胜多负少。1930年,朱剑秋离开扬州,来到名手如林的上海一试牛刀。来上海后的第一仗,是对湖北名手吴湘亭。吴湘亭的棋风谨慎而细腻,但思路缓慢,有“慢国手”的誉称。精力充沛的朱剑秋凭精熟的棋艺,连胜吴湘亭两局。
为求生活的基本自保,朱剑秋在上海还大弈让子棋。朱剑秋棋风勇猛泼辣,行棋大刀阔斧,杀下手更是高人一等。但是,他知道要在大上海成名立业,最好的办法是找本地名手对弈。朱剑秋看准目标,找来上海棋手的对局资料,研究他们的棋路。在其后的两年,朱剑秋和上海的很多名手都较过艺,成绩是胜多负少。1932年,宁波举办“沪、宁埠际象棋比赛”,上海棋界推举朱剑秋、罗天扬、窦国柱代表上海出征。朱剑秋的对手是东南第一高手张观云,朱剑秋取得两战皆和的好成绩。1934年,常熟、昆山、苏州、镇江等几家报社联合举办“江南象棋比赛”,朱剑秋荣获第一。
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名棋手,朱剑秋深知以棋为生的艰难。20世纪30年代前期,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深入侵略中国。一些爱国人士、爱国学生激于义愤,纷纷起来宣传抗日,棋手们也没有做旁观者。早在20年代,谢侠逊先生以“字形排局”刊诸书报,宣传抗击外侮,又以象棋义赛(表演)所得,捐作抗日。随着抗日形势的全面发展,募捐工作,更有所加强。朱剑秋多次和谢侠逊谈起参与宣传之事。30年代中期,朱剑秋终于进了劝募公债部门工作,过着亦工亦棋的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剑秋随公司迁往重庆。
1939年,重庆举办全市象棋比赛,朱剑秋以“劝募公债委员会”职员的身份参赛,经过三天的角逐,夺得冠军。在渝期间,朱剑秋还常去重庆民教馆和茶馆弈棋,和当地名手交流。
朱剑秋在重庆时,和谢侠逊作了多次棋艺交流,胜负相当。
50年代前期,华东棋坛的人物结构和实力有了较大的变化:“七省棋王”周德裕于1949年去世;“扬州三剑客”中的另一剑客窦国柱,因上了年纪而剑锋稍钝;早年活跃于棋坛的万启有、张锦荣、吴淞亭、邓春林或老或故;而朱剑秋正届棋力旺盛的壮年。在上海的众多象棋擂台中,朱剑秋和何顺安轮流主持大世界的棋坛,迎战各地棋手的挑战,为丰富文化生活和繁荣象棋事业作贡献。朱剑秋一生著有《象棋开局概要》、《象棋全盘战术·过河车专集》、《象棋六冠军争雄谱》(与朱永康合作)等著作。不仅如此,朱剑秋还为少年棋手的成才尽力。著名棋手、象棋大师林宏敏,就曾多次得到他的教益。
说到朱剑秋,就自然要提到1960年。许多年之后,回想起1960年全国赛的最后一轮,胡荣华是感慨万千,如果当时的情况只要发生一点点变量,冠军可能就会易人:
如果何顺安计算下来他胜了朱剑秋也拿不到冠军;
如果朱剑秋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不是一个文人棋手,如果朱剑秋要求何顺安让棋?
再如果一下,如果,当时最后一轮比赛的情况发生在时下?胡荣华还是胡荣华吗?
当时的棋手真的是很纯。
不过,话再说回来,先行的何顺安输给朱剑秋的概率很小。再说,何顺安也不会让棋。
1950年,何顺安赴香港表演时,行李包囊等不慎遭窃,狼狈不堪,因东道主杨官璘的资助,摆脱窘境返回沪上,何顺安心存感激——“那年棋国诸侯会,犹念香江一段情”。
但友谊是友谊,比赛归比赛。这以后,在每一次全国象棋大赛上,只要何顺安遇到杨官璘,棋枰上总是铁马冰河。这也体现了何顺安的体育道德风尚——情是情棋是棋。
有的时候想想也很残酷,竞技类比赛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法则:“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是身临其境者难解其中三昧。
其实,在全国棋类比赛中,不要说二、三名,即便要拿到第四五六名,也是难于上青天。但往往是除了第一名,其他的人都成了过眼云烟。
没有拿过全国冠军的朱剑秋先生,临终前历时几年之久的《象棋鬼手百局》迟迟无缘问世。出版社要考虑经济效益,《象棋鬼手百局》不是畅销书。出版社可以给你一个书号,让你自费出版,但钱是以万计算的。朱先生多年每月工资仅数十。他去世后女儿清点其遗产,除一套棉衣裤尚新之外,箱子里尽是旧衣烂袄。黄牛帮着从书架的一堆棋谱中挖出了一张存折,当然是他的养老钱,全部积蓄,共人民币两千余元。
为此,朱剑秋曾经的永乐里的邻居、棋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知名作家王晓玉写了一篇万字文章《鬼手百局,你在哪里》,为朱剑秋的这本尚未出版的书进行呼吁。文章首发于上海新闻出版局的《读者导报》上,后被北京的《象棋研究》杂志转载。
历时数年,在拐了几个弯后,朱大师的这本书最终由朱永康大师牵线,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1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一个新的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的责任编辑,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杨柏伟。
王晓玉的文章首发于《读者导报》,当时的版面特约编辑,则是另一位对象棋文化情有独钟的作家丁旭光。作为一个作家,丁旭光对传播象棋文化是不遗余力。对于弘扬棋文化,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他曾授业于窦国柱先生的门下,自小,就耳濡目染了车马纵横的妙趣。丁旭光对橘中雅戏常有神悟,由此生发开来,便构成了他对棋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也因此有了他意在抒发对刚毅坚韧棋客渴慕的棋文化中短篇小说《黑黑白白》《独坐黄昏》《血色棋坛》《雨打芭蕉》,和很可能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棋侠小说的《寒江独钓》。他也曾经在2001年,为胡荣华写过一个报告文学《中国棋王胡荣华》。2017年10月,又在上海棋院主编的《上海棋牌》创刊号上发表了报告文学《神游在八荒六合中——中国棋王胡荣华侧记》。作为一个棋手,丁旭光曾两获上海市机关运动会象棋个人冠军,时有佳作问世,其对局被收进由胡荣华主编的棋谱中。由丁旭光编著、胡荣华作序的趣味性和文化性有机结合的棋文化普及读物《橘中雅戏》,2002年由百家出版社出版。2017年12月,丁旭光在中国象棋协会主办的全国老年象棋个人赛中,以3胜6和的成绩打进前8名,获得了中国棋协大师的称号。也算是对胡荣华传记的一次不辱使命。
而象棋爱好者王晓玉,亦是丁旭光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的介绍人之一。
胡荣华从无情的市场经济的冬天里,感受到了人情冷暖,感到了象棋的不朽,艺术的不朽。
胡荣华还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读到,王晓玉的丈夫黄源深,是华东师大外语学院院长,长篇小说《简爱》的译者。他们的儿子,也就是电视台“老娘舅”节目的特邀嘉宾黄飞珏博士,也是一个棋迷,在20来岁时,就曾写过有关象棋题材的中篇小说。
如果朱剑秋先生获得过全国冠军,如果朱剑秋先生为人处世的信念不是“君子不争一日长短”,如果朱剑秋先生不是生于其时,那么,《象棋鬼手百局》的出版,会费那么多的周折吗?朱剑秋先生的命运,会如此不堪吗?每一次,只要想到这个问题,胡荣华的心里,总是五味杂陈。
但是,一想到有这么多的有识之士热爱并支持着象棋事业,胡荣华又感到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