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夺冠前的奇妙巧合
话说2007年,上海棋界是双喜临门:胡荣华挂帅的上海金外滩象棋队在华亭宾馆捧起2007象甲冠军奖杯;常昊领军的中国移动上海围棋队,又力克北京新兴队,登顶2007围甲联赛之巅。
在夺冠关键轮次的前夜,胡荣华做了什么战术安排?
胡荣华说没做什么战术安排,就是要大家正常下。
夺冠前夜最重要的是什么?平常心!几十年的经验告诉胡荣华,领队教练最正常的思想工作,就是要让队员们开心。有些运动队喜欢赛前开动员会,领导对队员们说你们好好下,不要紧张!这样一来,本来不紧张的也紧张了!不开会时队员还有说有笑,开完会眼睛都白了起来……胡荣华认为大赛前教练的最好的做法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2007年象甲激战正酣之际,胡荣华突然就想起了1960年全国个人赛的前夜。那一天,不想临时抱佛脚的胡荣华还在读他的小说。
胡荣华喜欢看小说,小说有助于他赛前的放松。
政治辅导员见状,担心地问胡荣华:“怎么不看棋书看小说了呢?”
胡荣华说我没有带棋书,只带了小说。
政治辅导员又问:“多看小说会不会影响比赛呢?”
胡荣华回答说不会。
上海象棋队热衷“斗地主”,赛前也照打不误。外人看到他们似乎有些松散。其实打牌还是有很多限制,在时间上严格控制。基本上是胡荣华招手即来、挥手即去。
胡荣华的想法是:正确的用功应该是在平时的训练中。与其大赛时当天抱佛,还不如临阵放松。当然,赛前放松的方法有很多,都应该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
方法是很重要的,爱因斯坦也说成功是勤奋加上正确的方法。
当然,天赋也是很重要的。
胡荣华说:“斗地主”和下棋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打牌纯粹是一种放松的手段。从技术上讲,完全不搭。但是打牌的心态对下棋还是有所借鉴。牌的偶然性大,运气成分居多,要求牌手要胆大心细,敢博输赢。但如果赢面小,也不能瞎博。
“斗地主”也曾给胡荣华带来过负面影响。有一段时间,上海队几位年轻棋手状态不佳。中国棋院象棋部主任刘晓放见状,放心不下,遇到熟悉的上海人总要唠叨:“见到胡司令提醒提醒,少让孩子们打牌,他自己也最好少打一点。”
不知就里的刘晓放虽然是出于关心,但是却有点冤枉了胡荣华。胡荣华打牌看似痴迷,其实是“一张又一弛,玩物不丧志”。
2004年2月20日,上海市体育局在莘庄训练基地举行胡荣华先进事迹表彰会时,胡荣华为“斗地主”公开正名:“技术的东西很难临时抱佛脚,对于年轻队员来说,比赛前的心态调节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有时斗斗地主,只是为了调节心理。”
2003年和2007年,上海队两次拿联赛冠军的前夜,都斗了地主。
近两年,上海举办了许多种类的扑克牌比赛,有“阳春白雪”的市民桥牌赛,也有“下里巴人”的“大怪路子”“斗地主”等赛事。“下里巴人”的牌局,渐渐成为上海全民健身热潮中的“智力运动风景线”。
比赛需要一个详尽、规范、权威的规则。既然扑克是民间游戏,因为地域、群体,还有时间衍变,自然造成规则尤其是细则上的五花八门。除了有国际通行规则的桥牌,上海的扑克比赛规则,又由谁来制订呢?
上海的几次民间比赛,规则都是胡荣华制订的。因为斗了“地主”,胡荣华才会去研究前人牌戏的经验成果。因为研究了前人的经验,胡荣华统一了“斗地主”的规则。
那年,上海要举办“斗地主”比赛,报名者众多。可是,“斗地主”作为一项如火如荼的群众体育节目,却没有制定统一的游戏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曹志林草成了规则,最后由胡荣华一锤定音。
和浸淫其中、乐此不疲的胡荣华相比,曹志林自己很少打牌。胡荣华又名闻天下,三教九流接触较多,自然见解高超。因此,胡荣华制订的规则比较详尽全面,很少出现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