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馆员窦先生

文史馆员窦先生

窦国柱先生是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象棋史上赫赫有名的扬州三剑客之一。不过,那个时候,胡荣华对文史馆馆员的概念不解,只知道他是象棋高人。1978年,窦老师驾鹤仙去时,胡荣华和另一位国手杨官璘正在北京集训,准备代表中国参加在菲律宾东马古晋举行的第一届亚洲象棋大赛。本来,计划从北京飞往东马古晋。得知窦老师逝世,胡荣华立即从北京赶到上海。

后来胡荣华了解到,窦国柱先生别名廷石。江苏省扬州市人,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居上海。窦国柱1900年出生,6岁时就开始学象棋。其父为商人,在扬州开有九如斋茶食店,支持其子学棋。江苏扬州为江南重镇,早年曾为江淮盐商集散之地,文化发达,物阜民丰,人才辈出,象棋也曾显赫一时,出了不少象棋高手。清末,扬州棋风鼎盛,有“棋孟尝”之称的张毓英,常常出场地、出彩金、出奖品,在当地举办象棋比赛。少年窦国柱向往棋艺,常到张宅接受张毓英的指导。以后,窦国柱又从周焕文习弈,16岁时显露头角。成名之后,与同是扬州名手的周德裕、朱剑秋并称为“扬州三剑客”。窦国柱在象棋、围棋上均有较深造诣,棋坛称之为“双枪将”。窦国柱的棋风稳重雄健,开局不拘一格,精于残局变化。1932年,窦国柱偕同名手连学正代表上海赴南京参加“沪宁埠际象棋比赛”,与万启有、邓春林交手,上海队得胜,窦国柱获冠军。1951年,窦国柱赴北京筹办并参加抗美援朝义赛。窦国柱在弈坛驰骋六十多年,著有《近代象棋名手对局选》等书。由于窦国柱在棋艺方面的贡献,经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推荐,上海文史馆吸收他为馆员。解放后的窦国柱,虽已年过半百,但仍从弈不断。1956年全国象棋锦标赛前夕,他应邀去天津,和参赛选手王嘉良共研,为王在比赛中夺得亚军出力。窦国柱还于1957年参加上海七区的象棋选拔赛,已近60高龄的他,勇夺冠军。1958年,在一次公开表演赛中,他后走顺炮拿下当时风头正健的李义庭。

1978年,窦国柱在上海病逝。

窦国柱的家离肇嘉浜路和大木桥路很近。那时的肇嘉浜路,还是一条臭水浜。这条臭名远扬的河浜于1957年被填平。肇嘉浜路东起当时的日晖东路,北到徐家汇。当时有“十里肇嘉浜十里臭水浜”的说法。肇嘉浜路在当时是一条分界线,路的北面属于高档地段,路的南面属于低档地段。窦国柱住在肇嘉浜路的南面。多少年之后,胡荣华在《新民晚报》上,读到了一篇《竹篱笆弹硌路及小河》的文章。胡荣华之所以关注到这一篇文章,是他既熟悉那个地方,又比较熟悉这篇文章的作者丁旭光。文章里提到了“香港风水先生对这独一无二地块的发现:这一地块东南西北莅临四条街,瑞金南路中有个金字,大木桥路中有个木字,肇嘉浜路中有水,斜土路中有个土字,阴阳五行她占四……”胡荣华看了之后,是一笑了之:“广告宣传,风水先生根本不知道,瑞金南路当年还是一条河!”那条河叫日晖港。

胡荣华第一次去窦老师家,是夏天的一个下午。朱翰章带胡荣华走了很长时间后,才到了窦老师的家。窦老师的居处,就在现在的正阳路,当时还没有路名的小道旁。窦老师家的门牌上写的是斜土路1074弄,门牌号码胡荣华已记不清了。窦老师家屋顶上是小黑瓦,白墙是用石灰粉粉就。墙壁上,紧贴着的,是竹篱笆。窦老师居处的门前,是一条弹硌路。弹硌路的两旁,是十几间同样是白墙小瓦的“本地人”房子。房子的两侧,是一大片农田。因为是夏令时节,尽管是中午,仍然有长一声短一声的蛙鸣。

朱翰章大概知道窦老师有午睡的习惯,敲门的声音很轻。开门后,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妇女开了门。中年妇女正是窦老师的妻子。对比之后,胡荣华感到她比窦老师要年轻好多。窦老师夫妇有一个女儿。窦老师远行后,窦师母去了扬州乡下的女儿处。

一个多小时之后,午睡的窦老师醒了。知道来者等了一个多小时,非常感动,马上拿出棋盘和胡荣华下棋。胡荣华也没有客气,拿起棋就先走了一个当头炮,接着又结成了连环马。开始,窦老师只是漫不经心地信手拈来,岂料中盘时胡荣华强渡了一中兵。看到胡荣华过河的中兵,窦老师是大吃一惊。以后,窦老师费了一番力气,才弈了一盘和局。事后,窦老师非常满意地对朱翰章说:“今天我已经用了五成力量,但还是被这小家伙下和,这小家伙厉害。”

窦老师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告诉胡荣华:“象棋所以能够流传千百年,是因为象棋充满着自然元素和人生哲理,是中国古代文士智性才情的一种文化形态的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重要一链。象棋寄寓着红黑、阴阳、动静、刚柔相克的大道,集聚着宇宙和人生的无上智慧,必专心致志然后才会有所得。”

没想到,平素在街头巷尾早已司空见惯的“楚河汉界”,到了窦国柱先生这里后,变成了古往今来的智慧白帆。一时间,胡荣华是如痴如醉。多少年之后,胡荣华只要想起这一幕,就会感叹:“到底是文史馆馆员!”

后来,胡荣华又去了窦老师家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