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悲剧(中)

第六章 古希腊悲剧(中)

古希腊第二大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和他完美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讲完埃斯库罗斯之后,我们来讲讲古希腊伟大的三个悲剧家中的第二个——索福克勒斯。

索福克勒斯完美的一生

索福克勒斯像他的前辈一样是雅典人,公元前496年生于雅典附近的小城科罗诺斯,比埃斯库罗斯小差不多30岁,死于公元前406年,活了整整90岁!

索福克勒斯像《西方哲学的故事》中那位“最美的哲学家”柏拉图一样是美男子,出身富裕家庭,父亲是专门制造武器的工场老板,家里很有钱,能够让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我们知道,公元前480年发生了第二次希波战争,战争结束,雅典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大会,埃斯库罗斯为此还专门写了名剧《波斯人》。由于人长得漂亮,歌唱得好,胆子大,年青的索福克勒斯被选出担任歌颂诸神的合唱队的领唱。

长大后,索福克勒斯更是显示了出众的天才,他很早就开始创作悲剧。公元前468年,仅28岁的他就在当年的戏剧大赛上一举夺魁,被他击败的对手中包括伟大的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不但歌唱得好,剧写得好,还是一位热心雅典公共事业的人,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担任过各种重要官职。例如,公元前442年他担任了财政方面的大官,负责收取和管理同雅典结盟的那些城邦交给雅典的贡金。这个同盟就是由雅典为首组成的提洛同盟,这我们在《西方历史的故事》第三章《雅典和斯巴达的故事》中曾经讲过。

做财务官两年后,索福克勒斯便担任了雅典的首脑之一——将军,由于雅典没有单独的国家元首,国家军务便由公民选举的十将军来负责,与伯利克里平起平坐。

到公元前413年,索福克勒斯已经八十有三了,一般人早在棺材中享清福去了,他却还担任审议员之职,且是有权干预一切国家大事的十人顾问委员会中之一位。有一次雅典海军在叙拉古遭到惨败,雅典人几乎一蹶不振,索福克勒斯所在的这个顾问委员会被委以重托,采取诸种措施重整国家。

索福克勒斯生平最后一次有记载的活动是在公元前406年参加欧里庇德斯的葬礼,这时老人已经整整90岁了。在葬礼上,他像16岁时一样,重率唱诗班。不过那时他以及雅典都正当风华正茂,他唱的是赞歌,而现在,他和雅典都不比从前了,他唱的是挽歌。

这也是索福克勒斯自己的挽歌,此后不久他便瞑目而逝了。

其时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正进行如火如荼的大战,据说由于他太有名了,斯巴达的将军特意下令停止对雅典人的袭击,好让剧作家的遗体回返故乡。

这个说法虽然有文学史家信以为真,我却不信。斯巴达人向来十分傲慢,而且他们向来只尊敬战争英雄,不大容许戏剧、诗歌等“靡靡之音”在斯巴达土地上泛滥,更不用说尊敬一个外邦的戏剧家了!

雅典人举行了盛大的葬仪,在剧作家墓前竖立了一只善于歌唱的人头鸟雕像。

在古希腊伟大的作家们中间,索福克勒斯度过了最漫长,最幸福,堪称完美的一生。

我所称的完美的一生是指不但有丰沛的物质生活,而且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不但在事业上得到了成功,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享受了幸福。

索福克勒斯具备了这一切——出生于富裕人家,有俊雅的外表,活了整整90岁,智慧自不待言,性格呢?他很早就以温文尔雅、富有魅力著称当时,同当时的人们,从伟大的伯利克里直到平头百姓关系都很好,这也是他被选为将军的原因。

他经历了雅典最昌盛的日子,被称为雅典帝国的时代。

最成功的悲剧家

讲完了索福克勒斯完美的一生,我们该讲那令他得享完美的最重要的东西了——剧作。

犹如度过了最完美的一生,索福克勒斯也在他的一生中最大地享受了事业带来的成功。从28岁第一次夺魁起,他就在雅典的戏剧大赛中不断地赢得桂冠。他总共为戏剧节写过123部剧作,得到大约24顶桂冠。他之前埃斯库罗斯生前得了13次奖,他之后的欧里庇德斯则一共只得了5次。

像埃斯库罗斯一样,索福克勒斯对戏剧的贡献不单单是创作了伟大的作品,他也在形式方面为悲剧大厦的筑成添加了不少美丽的砖瓦。

他添的分量最重的一块砖头是把戏剧中对话的人数由埃斯库罗斯的两人增加到了三人。这个增加的好处显而易见,由于第三个演员的存在,作家在创作时就可以大大地增加作品的容量与复杂度了!

我们说过,雅典人在搞戏剧比赛时,规定要有三个悲剧,这三个悲剧必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类似现在的上、中、下三集。索福克勒斯通过引进第三名演员,使剧情大大丰富了,他因此能够放弃原来的创作形式,用一个剧囊括了原来要三个剧才能完成的情节,而他向每次戏剧节奉献的三部剧也由此成了三部独立的剧作。

这是索福克勒斯对悲剧形式的一个大改革,此外他还将歌队的人数由12人增加到15人,这样歌唱更响亮,场面也更宏大了。

他的第三个大创造是一个巧妙的布景妙招——画画。以前的布景都是实景,那样花费太大,大家想,就是搬一棵树到舞台上得花多少工夫?而且有许多布景就是再大的花费也没法儿搬上舞台去呢,例如奥林匹斯山或者爱琴海,现在聪明的索福克勒斯用一幅大画就可以做到这点了,广大观众也从此可以在舞台下看到巍峨的圣山与汹涌的爱琴海了,这该有多棒!

充满苦难的《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被公认为是索福克勒斯最出色的作品,也一直被许多人看做是“最完美的悲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都经常提到它,以之为典范。

我们就以它为例,来分析索福克勒斯的剧作,包括其内容及形式的不朽之处。

然而当我要述说这个不朽的悲剧时,我却迟疑了,因为这不朽是一种不朽的痛苦。

即使在千年之后,我仍不忍面对那可怕的痛苦,那甚至比这部《俄狄浦斯王》更为不朽、更久远而广泛地流传的痛苦。

然而,我们毕竟要面对它,就像我们也有一天会面对自己的痛苦——死亡之痛苦。

死诚然痛苦,然而并不一定是最大的痛苦,因为还有“生不如死”。

我们在《俄狄浦斯王》一剧里所看到的正是这样的生不如死。

我们现在就顺着《俄狄浦斯王》的剧情去品尝这不朽的痛苦吧!

在希腊强大的城邦底比斯,一群满头白发、神情悲哀的老人,以宙斯的祭司为首,手持缠着羊毛的树枝走来——这是求助的标志,他们是前来向他们的王——俄狄浦斯——乞援的,因为瘟疫正疯狂地吞噬着生命,如剧中所言“城里弥漫着香烟,到处是求生的歌声和痛苦的呻吟”。

俄狄浦斯迎着他们走来,双方谈起这场可怕的灾难来,祭司说他们的家园与祖国正面临毁灭,请求俄狄浦斯救救他们,像他过去救他们于那可怕的女妖之手一样。

现在让我们把镜头推向过去,推向俄狄浦斯初来底比斯之时,祭司刚才提及的事。

这个故事就是“斯芬克斯之谜”。

却说当年俄狄浦斯从科林斯离家出走——他为什么要出走以及在路上做了什么影响终生的大事我们等会儿再说——来到了底比斯城。这时底比斯正闹鬼,这个鬼就是斯芬克斯。

斯芬克斯是一个长着美女的头,有着狮子的身体,还生了一对翅膀的怪物,与前面被赫拉克力斯杀死的九头蛇许德拉是姐妹,她来到底比斯城外,在一个交通要道驻扎下来,那里有一块巨石,她就坐在那里,对底比斯人发出各种各样的提问,这是一些古怪的谜语,底比斯人怎么也猜不出来,猜不出来的结果就是被她撕成碎片吃掉。

就这样,有许多底比斯人成了她腹中之食,其中包括王后的兄弟克瑞翁的儿子。

恰在这时底比斯的国王拉伊俄斯在三岔口被神秘的陌生人杀了,国政由克瑞翁把持。他无奈之下宣布如果有谁可以破解斯芬克斯的谜语便可以继承死去国王的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为妻。

其时俄狄浦斯正四处流浪,无以为家,而且那时他已经知道了那个令他恐惧万分的预言:他将弑父而娶母。这令他万念俱灰,甚至想一死以求解脱,得到克瑞翁的消息后,便主动去找斯芬克斯,说要猜她的谜。

这斯芬克斯看到竟然有人敢主动来找她,便出了一个她认为最难的谜语:

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用不同数目的腿走路的生物。用腿最多的时候,正是力量和速度最小的时候。

一听这谜语,俄狄浦斯毫不费力便猜了出来,他说:这是人呀!人在幼年,即生命的早晨,是个软弱无力的孩子,他用两条腿和两只手在地上爬行;他到了壮年,正是生命的中午,只用两条腿走路;但到了老年,已是生命的迟暮,只好拄着拐杖,好像三条腿走路。

一听到这答案,斯芬克斯顿时慑服于人类的智慧,羞愧之余便从巨石上跳了下去,摔死了。

俄狄浦斯就此为底比斯立了大功,被克瑞翁和底比斯人奉为国君,同时也娶了故王的遗孀为妻。

我们又把镜头推回,俄狄浦斯与长老们对话的场所。

听到长老们的话,俄狄浦斯当然深有同感,他告诉他们,他比他们更加痛苦,因为他不仅要为自己而痛苦,还要为他的全体人民的不幸而痛苦。他已经采取了一个最适当的措施:请他的大舅子克瑞翁去阿波罗的神庙问卦,求神为他们指点得救之道。

克瑞翁恰在这时回来了,带来阿波罗的神谕:他们必须找到杀害老王的凶手,并且惩罚他,这样才能使城邦免遭劫难。

俄狄浦斯当然同意,他也非常乐意找出这个杀人凶徒,并最严厉地惩罚他,甚至如果有谁知凶不报也会遭受制裁:举国之内任何人不得接待他,不得同他交谈,不得同他一起祭神或者用餐,他将会被整个社会彻底孤立。

以后的事便是俄狄浦斯为找杀人凶手而采取的行动以及这行动导致的后果。

他先是将那个名叫忒瑞西阿斯的先知找来,他是一个盲者,却能知晓过去和未来。

一开始他不愿告诉俄狄浦斯真相,他强烈地暗示俄狄浦斯不要管这事,否则他们两人都不会好。然而俄狄浦斯一心想抓住杀人元凶,哪肯听他?所以当他见忒瑞西阿斯知而不言时,大怒起来,用种种严厉的话训斥已届耄耋之年的先知,甚至恶毒地宣称老人就是那罪行的策划者。

老人终于忍不住了,他宣告:俄狄浦斯就是他自己要找的杀人凶手!

俄狄浦斯当然不信,他怀疑老人是伙同克瑞翁一起想谋夺他的王位,结果两人发生了一场大争吵,俄狄浦斯称先知目盲,先知则称俄狄浦斯心盲,且相当明白地暗示俄狄浦斯是同一个他不应该同居的人生活在一起,等待他的将是无穷的苦难。

剧情继续往下发展,俄狄浦斯又同被他怀疑阴谋篡位的大舅子吵起来了,后来他的妻子伊奥卡斯忒来了,他们谈起了争吵的原因,俄狄浦斯说克瑞翁派了老先知来诬蔑他就是谋害老王的凶手。

这时,伊奥卡斯忒安慰俄狄浦斯说先知的话与神示都未必可信,并提起了她认为一个“失灵”的神谕:阿波罗的神谕曾说她的前夫老王将死于他与她所生的儿子之手,现在她的前夫却是在三岔口被一伙外邦强盗杀死,而他们的婴儿也在出生不到三天时便被将左右脚跟凿穿并用绳丝系在一起,扔到荒山野岭了。

因此王后说,神谕未必是可信的。

王后的本意是想借此安慰丈夫,然而这话对于俄狄浦斯不啻晴天霹雳,他急问起老王被杀时的情形来。

王后告诉他:老王是在福喀斯地方的一个三岔口被杀的,他身材高大,面貌同俄狄浦斯相像,只是头上有些白发。

俄狄浦斯又问,当时老王像平时出巡一样带了大批的士兵吗?王后答:没有!他只带了少数几个侍从。

这一切令俄狄浦斯想起了他来底比斯前在一个路口的遭遇:

那时他从阿波罗神庙得到了一个可怕的神谕,说他将弑父而娶母,便逃离了从小生长的科林斯,经过一个岔路口时,同一个老人和他的随从们争吵起来,由于那个老人试图用尖头棍打他,他便顺手一棍将老王打翻在地,接着又杀死了他的四个随从。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老人正与王后所说的先王相似。

惊急之下他将自己的过去一一告诉了妻子。他本是科林斯王子,可是有次一个人在宴会上喝醉了酒,竟然说他不是父母的亲生儿子。他烦恼之下便去阿波罗神庙求告,神谕没有告诉他是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却告诉了他那更可怕的预言——他命中注定将弑父而娶母。

他乍听之下惊恐万分,深怕真会如神谕所言,立即远远地逃离了柯林斯。后来他在旅途之中正到了那样一个三岔口,正发生了上面的一幕。

这太可怕了,难道真是他用自己的双手杀死了老王吗?俄狄浦斯极其痛苦,然而尚有一线希望不是。因为那个唯一逃生的仆人说是一伙,而不是一个强盗杀死了老王。俄狄浦斯怀着天真的侥幸心理说:一个,总不等于许多。

王后也怀着同样的心理说,即使是他杀死了老王也不能说明神谕是对的,因为那个注定要杀死父亲的婴儿已经一生下来就死了。

然而他还是不放心,要王后将那个在他做王之后逃到乡下的仆者找来。

他们虽然不说,那不祥的预感已经令得他们的心沉重起来。

然而,在仆者到来之前便发生了又一件意外的“喜事”。

故事仍发生在俄狄浦斯的王宫门前,一个外乡人急匆匆跑来,向人打听俄狄浦斯王在哪,说要告诉一个令他们高兴又发愁的消息,会令他们高兴的是俄狄浦斯将可以得到一顶新的王冠,因为他的父王波吕克斯已经死了,但既然父亲死了,这当然也是要发一下愁的事儿呀。

听到这个消息,俄狄浦斯当然高兴,他想,这神谕至少有一半是不可能实现的了。

然而他仍不想回去继承王位,因为他害怕那另一半的预言将会实现:他将娶他依然健在的母亲。

当他把这个恐惧告诉报信人后,这个老人微微一笑,说:“你不用怕那个预言,因为你同波吕克斯没有血缘关系。”

这话对于俄狄浦斯的意义如何?是喜呢还是忧?都不是,是绝望。

大惊之下的俄狄浦斯紧问到底怎么回事,于是报信人便将他的身世告诉了他。当年报信人从一个牧人手中接过了还在褓褓中的他,这个牧人是属于拉伊俄斯的。谁是拉伊俄斯?就是底比斯的老王,俄狄浦斯现在的王后伊奥卡斯忒的前夫。

报信人又告诉他,从牧人手中接过婴儿时,他的两个脚跟是被凿穿了系在一起的。

一听到这话,那正站在一边的王后伊奥卡斯忒顿时明白了一切。所以,当心里还存着一丝希望的俄狄浦斯想找那个最后的证人——将他送给报信人的那个拉伊俄斯的牧人,同时也是那个亲眼看到俄狄浦斯杀死了老王、前面俄狄浦斯正要找的人——来质询时,她只能绝望地求他、劝他不要管这件事。

然而俄狄浦斯如何肯听?伊奥卡斯忒便绝望地冲进了王宫,临走时喊了一句:“哎呀,哎呀,不幸的人呀!我只有这句话对你说,从此再没有别的话可说了。”

可怜的俄狄浦斯竟然愤愤地以为她是因为听到他可能只是一个低贱的牧人的儿子而感到烦恼!

这时牧人来了,在俄狄浦斯的无情追问之下,他道出了那可怕的真相:他的确在很久以前曾把一个孩子交给这个报信人,至于这个孩子,并不是他的,而是从拉伊俄斯的王宫里抱出来的,也不是仆人的私生子,而是拉伊俄斯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拉伊俄斯要抛弃这个孩子,因为恐惧那个可怕的预言一儿子将就父而娶母!

一切都昭如日月。

俄狄浦斯冲进了王宫,绝望之中大喊道:

哎呀!哎呀!一切都应验了!天光呀,我现在向你看最后一眼!我成了不应当生我的父母的儿子,娶了不应当娶的母亲,杀了不应当杀的父亲!

在王宫里,先进去的伊奥卡斯忒已经上吊自杀了,而俄狄浦斯也用从她身上取下的金别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他为什么不死?因为他害怕他的父亲此时也在地府,他何颜见他们?

再以后他就开始了四处流浪,直到若干年后,复仇女神在雅典裂开一座圣山,替他打开地狱之门,而他那同时是他的弟弟、妹妹的儿女们将继续他的苦难。

“最完美的悲剧”

索福克勒斯的不朽悲剧《俄狄浦斯王》的大体剧情就是如此,它被称为“最完美的悲剧”。其完美之处到底在何处呢?

首先当然是它的语言。《俄狄浦斯王》既然是文学作品,像其它文学作品一样,优美的语言理当是其它一切优美之基础,而索福克勒斯的戏剧语言正被历代的人们看做完美的语言。

说它是完美的,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当然也就是说它是“完善”的。有的作家的文学语言是极有力度的,如火似电,像荷马的语言;有的作家的语言则是优美如画的,如叶芝的诗歌语言;有的作家的语言却如哲学般深沉,像T·S·艾略特的语言。但这些语言都称不上“完善”。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只具备某一种特色——当然并不是说从他们的作品中找不出其它有特色的句子,例如荷马也会说优美如画的话,艾略特的有些句子也挺优美的,然而他们的语言仍然只具有某一种主要的特色。索福克勒斯就不一样了:他的语言有时深沉如柏拉图之哲学,有时明白如同童谣;有时充满了激情,像烈火般炙烤着读者的心,有时完全朴实无华,平静如水;有时是紧张的,令读者紧张得透不过气来,有时又如陶渊明的诗般怡然自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赞美的话说够了,不过我不准备像往常一样用实例印证我的话,因为这些赞美并不只是我一个人说的,两千多年来人都这么说哩,大家想证实的话自己去看好了。至于我,我下面还有多处要引用索福克勒斯老人家的话呢。

然而对于历史而言,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之所以不朽,其主要原因可能并非他那优美的语言,而是他在作品之中表达的深沉如大海的思想。

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个词“俄狄浦斯情结”,这个词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本来是个挺专业的词儿,现在已经成为西方人们的日常用语了。它的另一个名字就叫“恋母情结”,由这个名字大家便能了解它的意思了。它就是指男人生而具有某种倾向,希望把自己的母亲作为性对象。当然这种心思是秘密的,即其自身不大可能会意识到,是一种所谓的“无意识”。

这一无意识能对人类童年的行为造成极大影响,后来随着人的长大,渐渐从外界知道了母亲是不能成为性对象的,便大方地将母亲“让给”父亲。这样人也就摆脱了童年时的恋母情结而走向了正常的成人性取向。但也有一些人即使成长后也不能摆脱恋母情结,由于这种情结当然同社会伦理截然对立——他自己也不可能不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也知道这是错的,是一种莫大之罪——他由此深感负疚,然而又无力克服之,这样就导致了神经症。

大家也许会觉得奇怪,这怎么可能呢?但恋母情结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是普遍的,是人人皆有的,甚至女人也有。不过与男性不同,女性不是恋母而是恋父,这就是所谓的“恋父情结”,其实质与恋母情结是一致的。我们之所以不自觉,是因为这种情结是无意识的,而无意识的基本特点就是它是存在于我们心中却不为我们自己所明白的意识。

我们有心思存在于自身却不为自己所知吗?当然有!无意识的存在在心理学上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对这个问题颇有点儿研究,写了一些文章,例如在《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三辑上有一篇《论无意识及其语言表达的形式》,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

大家当然已经看出来了,这个“俄狄浦斯情结”就是以俄狄浦斯命名的,因为他弑父而娶母,这正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基本特征。

然而,弗洛伊德在这里只是借用了俄狄浦斯弑父而娶母的事件,索福克勒斯自己有没有意识到这种情结的存在呢?如果这只是一个事件,由于它并不是索福克勒斯首创的,是很早很早以前就在古希腊流传着的,那么索福克勒斯的借而用之没什么大不了,更不能说明他有深刻的思想。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在《俄狄浦斯王》剧里,其他人都将之视为莫大的罪孽,那么索福克勒斯是否也仅此而已,只把俄狄浦斯弑父而娶母当做一个事件来接受,并且仅将之当做一个如其它因不经意而犯下的罪孽一样或者只是因神之命而导致的罪行一般呢?

不是。

索福克勒斯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在这些古已有之的传说背后发现了深藏着的一个真理——就父而娶母并不是只有俄狄浦斯才有的,它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俄狄浦斯将之化作了行动,其他人只是仅存于心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俄狄浦斯王》的第三场有一句这样的话,是俄狄浦斯之母伊奥卡斯忒说的。俄狄浦斯说他害怕玷污他母亲的床榻,这时他的母亲回答道:

偶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地生活。别害怕你会玷污你母亲的婚姻。许多人曾在梦中娶过母亲,但是那些不以为意的人却仍能恬然自得。

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精髓:

(一)它是与母亲的性关系。

(二)它是无意识的,也就是“在梦中”。大家要知道,梦与无意识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实质即它是无意识的一种表达形式,故我们也可以由解梦而了解人的无意识,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考弗洛伊德的经典之作《梦的解析》。

由于这两点也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基本特征,因此可以说索福克勒斯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真正发现者。当他道出俄狄浦斯弑父而娶母之同时,也相当明白地道出了人类这种深刻的恋母心理。这也说明了索福克勒斯对人类的灵魂是何等的洞悉。两千年之后,当弗洛伊德初说人类存在着恋母情结时,他遭到了无以数计的攻击谩骂,有人说他思想肮脏,更有人说他瞎扯,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类对自身不断深入的认识,他的思想才逐渐被广泛接受。然而远在千载之前,索福克勒斯已经发现了这个连现代人都不肯,不敢相信的人类灵魂深处的真理!

因此,即便我们不说语言,单就在剧中表明的对人类自身的深刻理解而言,索福克勒斯也是无与伦比的。也正因为这种深刻理解,他的剧本才不但由于语言的隽永而赢得了时人的喜爱,也赢得了有着深刻思想的人们,包括古希腊的哲人们——例如伟大的亚里士多德——的欣赏与敬意。

其实,在索福克勒斯的剧作之中,像前面这类对人类行为与心灵有深刻洞察的格言式的名句何止一个,例如,“傲慢产生暴君”(第二合唱歌),“哪个人的幸福不是表面现象?一会儿就烟消云散”(第四合唱歌),“一个正直的人要经过长久的时间才看得出来,一个坏人只要一天就看得出来”(第二场),等等,数不胜数。

现在,我们来谈谈索福克勒斯剧作中另一个深刻的主题:命运。

在读《俄狄浦斯王》时,我深深地感受到的一点就是:命运不公。试问俄狄浦斯何罪?然而他一生所遭之罪又何其之多!刚一生下来就被自己的亲生父母弃之如敝屣,甚至遭遗弃之前两个脚跟还被凿穿,又用绳丝穿过捆在一起——这时他只是一个刚生下来的婴儿呀!

虽然侥幸不死,得以被国王抚养,但等待他的只是更大的苦难。

他先是被迫离开自幼生长的地方,四处流浪,无以为家。后来为民除害,杀死了吃人的妖魔,当上了底比斯的王。他以为得到了安宁幸福,他也有资格如此,但实际又如何呢?他这个虚假的安宁之中潜藏着多么巨大的痛苦!如那先知所言,他“不知不觉之中和最亲近的人可耻地生活在一起,却看不见自己的灾难。”

最后,灾难终于昭昭于世,俄狄浦斯发现:

婚礼啊,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这人间最可耻的事!

斯时他又能怎样呢?剧中人对俄狄浦斯说:“你最好死去,胜过瞎着眼睛活着。”但他能去死吗?他不能呀,因为“假如我到冥土的时候还看得见,不知当用什么样的眼睛去看我的父亲和我不幸的母亲,既然我曾对他们做出死有余辜的罪行。”

大家看看,这就是俄狄浦斯的苦难,生不如死的苦难!

然而,俄狄浦斯何罪?作为孩子,他爱自己的父母,为了避免那预言中的灾难,他放下王太子不做,远离家乡,四处流浪;作为君主,他曾拯救人民于斯芬克斯的魔爪,他热爱自己的人民,当人民遭受灾难时,他比他们更加痛苦。

一个这样的人却遭受了最恶毒的人也不应当遭受的最大的痛苦!

为什么?除了愤懑命运的不公外,我们还能说什么?

是的,索福克勒斯说,这一切都是命,俄狄浦斯甚至在出生之前就注定要罹受如此之苦难。

没有人的幸福是长久的,索福克勒斯在剧中说,这是注定的,我们人类除了默默忍受这痛苦的命运、命运的痛苦,别无选择。

也许这就是人类悲剧的根源所在,也是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如此引人入胜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