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女性,引我们飞升”
第二十一章 “永恒的女性,引我们飞升”
《浮士德》是西方文学史上最后一部伟大的史诗。
歌德著作等身,代表作当推《浮士德》。
《浮士德》的大结构
我们前面读过荷马的《伊利亚特》,它就像小说一样,不太难懂,《浮士德》就不一样了,它的结构惊人的复杂庞大,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略知一二:
一是“浮士德”的背景之复杂。
在西方的历史与传说之中,浮士德是几个挺神秘的人物,他们都同那些神秘的东西,例如巫术与算命,有些关系。其中一个叫约翰尼斯·浮士德,是个了不起的魔术家,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像鸟一样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据说后来他凭法术得到了魔鬼的帮助,在威尼斯来了一番空中旅行,可不知是什么缘故,也许这魔鬼是个促狭鬼,半空中把他摔下来,弄了个半死。另一个叫盖奥尔克·浮士德,是有名的占星家,听说他也爱同魔鬼打交道,最后吃了大亏。这两个人大概生活在15至16世纪的德国。有关浮士德的传说还有很多,后来逐渐被混为一谈,最后大家都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了。由于他们能够同魔鬼打交道,在一向爱同魔鬼打交道而常不得其门而入的西方人那里就很有影响了,很早就有人将他们的传说写成各式各样的著作,例如《魔术师浮士德博士传》、《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等等。歌德博采众长,再用自己的文学天才将之诗意化、思想化,使之不再仅仅是一部故事集,而成为了一部伟大的史诗。
二是《浮士德》一书的写作历时之长。
歌德开始写作《浮士德》的时间大约是1774年,这时他还是个25岁的年轻人,经过漫长的岁月,当他在1831年终于完成时,他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了!
除了上面这两个外在的特征,《浮士德》还几乎囊括了西方诗歌中每一种押韵格式,它的内容体现了歌德全部的人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德意志乃至整个西方的诸层面,是从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初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现在我就把这部难读的大作的内容粗略地介绍给大家。
总体上说《浮士德》的正文共包括两部,分别叫做《悲剧第一部》和《悲剧第二部》。第一部又分成二十四场,第二部则分成五幕。此外还有三个类似序言的小节:《献词》、《舞台序幕》、《天堂序曲》。
我现在就把它们的内容一一道来。
序幕
《献词》写于1797年。大家听到这个数字也许会感到奇异,献词位于全书之首,歌德写它时,距开篇《浮士德》已二十三年,而离他完成该作还有整整三十四年,为什么他要在中间写这个东西呢?原来,歌德虽然早已经开始写作《浮士德》,但中间曾数度停笔,尤其是到魏玛后,由于公务繁忙,更是没有时间写它了,后来由于受到席勒的再三敦促才又提笔。斯时歌德追忆逝水流年,其间种种际遇一一涌上心头,不由感慨万千,便提笔写下了这篇《献词》,它是一首深情且优美的诗歌。
《舞台序幕》与《献词》写于同一年,也与《浮士德》的主题没多大关系,只是三个人物——经理、作者与一个小丑——之间的对话。他们与其说是三个人,不如说是三种哲学,分别代表了对生活与艺术的三种态度。其中经理代表实用派,一切以利益为出发点;小丑有些玩世不恭,一心只想说几句笑话,让观众跟着他嘻嘻哈哈一番;艺术家则是个理想主义者,一心只想替艺术挣面子。
大家想想,生活之中,大体不也是这三种人吗?
《天堂序曲》作于1798年,它才是全书的引子。
这个引子之后,《浮士德》就正式开演了,咱们且来瞧瞧。
三位天使长上场,他们分别高歌,赞美天主的创造:拉斐尔高歌天界,加百列颂扬地界,米迦勒则赞美太空。如我们在《失乐园》中所言,这一切都是上帝的创造。
三位天使之后是上帝与摩菲斯特。
这个摩菲斯特可不是一般天使,我们得先说一说。
首先,摩菲斯特其实也是神的仆从,像众天使一样,也侍奉神。只是他与诸善良天使不同,是恶灵,他否定一切善的东西,甚至认为天主根本不该创造万物,而且在神所创造的天地万物之中他最厌恶的就是人了。他认为人类满身毛病,简直一无是处,根本不该存在。
众天使歌唱之后,摩菲斯特便又开始发牢骚了。这时天主提起了浮士德,那个凡人,天主虔诚的侍奉者。摩菲斯特认为这个人也不怎么样,同其他所有人一样,他的灵魂是脆弱的,很容易被引上堕落的轨道,最后会下地狱。但天主却认为他虽然像人类一样有缺点,他在奋斗时也难免会迷误,然而终究是善的,最后总会走上善的道路,因此,无论摩菲斯特如何引诱,如何让他一时迷误,最后总会醒悟,他的灵魂必得拯救。
摩菲斯特便提出就此打赌,天主同意了。
天主这样做虽然名义上是打赌,但也有其深层的意义。他知道人类虽然善,但却容易怠惰,最好的办法是常给他们一些刺激,甚至让一些恶魔去诱惑他们,这样他们在与恶的对抗之中就能够不断升华自己,最后进入澄明之境。
由那个引子便进入正文了。
现在开始讲《悲剧第一部》。
小世界:格蕾琴的悲剧
《悲剧第一部》又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的主角是浮士德,表达了浮士德对于知识所感到的极度空虚和烦闷;后半部的主角是格蕾琴,叙述她对浮士德的挚爱及悲惨的结局。
第一部又分成二十四场,第一场叫《夜》。地点是一间拱顶高高、十分狭窄的哥特式房间,浮士德就住在这里。他感到烦躁不安,为什么呢?我们且听他痛苦的呐喊:
唉!我劳神费力把哲学、法学和医学、天文,还有神学,都研究了个透。现在我,这个蠢货!已是满腹经纶,却也并不比从前聪明,称什么学士、称什么博士,十年来牵着我的学生们的鼻子,天南地北,上下四方,到处驰骋——这才知道我们什么也不懂!
这时的浮士德已经年过半百,堪称时人中最饱学之士,可知识给他带来的却不是幸福,而是无比的痛苦。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虽然他博学,然而知识并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他仍是一个穷光蛋。还有,我们知道,越是有知的人往往越是深感“余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也越是谦逊,只有无知的人或者半瓶子醋才会骄傲自满。这样,物质的匮乏加上对自己相对无知的不满,这就是浮士德痛苦的根由。
怎么办呢?浮士德想到了魔术,想通过与魔鬼结交窥知一些万物的玄机。他打开了预言家诺斯特拉达姆斯的名著。浮士德首先从他的著作中寻求宇宙的奥妙,虽然得到了某些东西,但并不满足,于是他转而祈求于地灵,地灵是支配地球上一切的精灵,是生命与创造之力的化身,浮士德一度觉得找着了“知音”,然而地灵却毫不客气地告诉他: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令浮士德更加痛苦。
这时他的助手瓦格纳上来了。他是个传统的知识分子,一头钻进故纸堆,进行那些咬文嚼字、胶柱鼓瑟式的“学术研究”,对于实在的、生动的知识,对于创造万物的奥秘,毫无兴趣。在浮士德看来,瓦格纳所追求的东西毫无意义。
痛苦的浮士德想到了死。他举起一杯毒酒,正要送入口中时,远处传来了复活节的钟声和唱诗班孩子们的清脆的歌声。这犹如天籁打掉了浮士德轻生的意志。
以上是第一场。第二场里,重现生命意志的浮士德来到了春意盎然的郊外,看到了快乐的人们,然而他的心仍旧不能平静。他一方面欣羡世俗的欢乐,另一方面又想继续在理想的天地间翱翔。这时摩菲斯特来了,变成一条狮子狗,跟着浮士德进了书斋。
进书斋后,浮士德打开了《圣经》,将《新约全书》中的《约翰福音》由希腊原文译成德语。翻译时他特意将其中的“太初有道”译成了“太初有为”。表明他对于抽象的思考已经感到厌倦,想进入有为的实际生活。狮子狗不喜欢上帝之类的东西,于是大闹,浮士德以基督的十字架令其现了原形,奔逃而去。
下面是第四场了,它分成两个半场。前半场称为“订约之场”,变成狮子狗的摩菲斯特第二次来到了书斋。他现出原形,表示愿意为主人效劳。当然他不会白干,结果两人订下了约:摩菲斯特来到人间替浮士德服务;浮士德呢,他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不可能令他满足,让他安静下来,停止奋斗,因此,他说,倘若有一天他被摩菲斯特提供的享乐迷住,感到满足,那么这就是他宁愿毁灭之日。
下半场又称为“学生之场”。这一场里摩菲斯特装扮成浮士德,对一个特意来向他请教的学生大发了一通妙论,对从逻辑学、形而上学、法学直到医学诸学科大大地揶揄了一番。不过他说得还真有道理,大家可以自己去读。摩菲斯特的结论是:尊贵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
一经订约就要履行,摩菲斯特带上浮士德来到花花世界,开始了浮士德的欢乐之旅。
首先他们来到了莱比锡一家小酒店,几个年轻的大学生正在那里饮酒作乐,然而年过半百的浮士德博士在他们那里怎能感到快乐呢?
于是摩菲斯特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带着浮士德来到了魔女的炼丹房。在这里他让浮士德面对魔镜,里面有各色美女的丽影,想刺激他的肉欲。当然魔鬼知道光看人是不能得到满足的,他又给了浮士德一剂神药,喝下后浮士德返老还童,回复了青春。
下面到了第七场,一个清丽动人的美女出场了。
从这一场起《浮士德》出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场面,被称为“格蕾琴悲剧”。
格蕾琴是一个十分漂亮、善良的姑娘,出身小康之家,是典型的小家碧玉。《浮士德》第七场里是这样引出格蕾琴的:
浮士德:漂亮的小姐,我可不可以伸手护送您回家?
格蕾琴:我不是小姐,也并不漂亮,可以自己回家,护送不敢当。(掉头而去)
浮士德:天啦,这小妞儿真美!我从没见过。是那样一本正经,同时又有点儿骄矜。红唇鲜艳,容光焕发,今生今世让我难以忘情!她两眼低垂,那娇态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可说话的那股冲劲儿,更叫我销魂!
此时的浮士德已经返老还童,又成了翩翩少年,不谙世故的姑娘其实也已对他一见钟情。不久两人便开始相恋,这对浮士德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对于格蕾琴却是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
此后的几场直至第十三场都是浮士德同格蕾琴的恋爱过程。不用说浮士德顺顺利利地得到了少女的芳心,然而这一切仍没有令浮士德满足,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空虚依旧浓雾一般笼罩着他。在这种心境之下他来到了森林之中,在一座洞窟之中反省自我。这就是第十四场《森林和洞窟》的情景。
摩菲斯特来就是要让浮士德堕落,好俘虏他的灵魂,岂会让他如此反省?他又用充满魔力的魔鬼之语言让浮士德重新燃起了欲火。
于是他又回到了格蕾琴身边,这次收获更大,摘下了她最宝贵的花朵。然而不仅如此,他还夺去了她全家的生命。
首先是她的母亲与哥哥。当她听浮士德的话,拿安眠药给母亲服下,好让他们俩自由自在地痛快一番时,想不到药给得太多了,她母亲从此长眠不醒。她从军的哥哥原来以妹妹的美丽贞洁而自豪,听到妹妹的丑事后,前来寻那个害了妹妹的坏蛋,要同他决斗。然而有摩菲斯特在,他怎动得了浮士德一根毫毛?只能自取其辱,把生命作为代价。
格蕾琴呢?浮士德杀了她哥后一走了之,她却不能。她已经怀下了罪孽的种子,绝望之中的她痛苦得发疯,她将私生子抛进水中,犯下了新的罪孽——杀婴罪,因此被处以死刑。
而斯时的浮士德由摩菲斯特引导来到了哈尔茨山之巅,在这里魔女和巫师们正在举行狂欢舞会。浮士德跟一个美丽的魔女起舞,一切如同梦幻,梦幻之中从她口里吐出一只红皮老鼠,就在此时他仿佛看到了格蕾琴,善良的格蕾琴面色苍白还戴着脚镣!
得知格蕾琴悲惨的遭遇,浮士德再也不能安坐,他一定要去监狱探望情人。这就引出第一部最后一场《地牢》剧情。
得魔力之助,浮士德来到了格蕾琴的牢房,要将她搭救。
他看到格蕾琴已经疯了,瑟缩在稻草堆里,喊着“苦哇!苦哇!”一开始连情郎都不认识了。后来,当她终于知道是谁时,她没有恨他,她快乐无比,然而她也不愿意逃走——虽然摩菲斯特已经打开了监狱的大门,她的镣铐已经去掉,她只要迈出一步就会得到自由。然而她不愿意,她只请求他将她一家安葬,她对心如刀绞的浮士德说:
妈妈要占最好的位置,哥哥紧挨着她,我稍微隔开一点儿,也不要隔得太远!小家伙在我的胸口右边!
最后,当浮士德同魔鬼离去时,从天上传来纶音:“被拯救了!”
是的,善良的格蕾琴最后还是得到了天主的宽恕,她的灵魂进入了天堂,只是,在天堂之路上,她仍在呼喊着害得她那么惨的情郎亨利·浮士德的名字:亨利!亨利
以上就是《浮士德》第一部,它被称为“小世界”,即市民社会。因为这时的浮士德想靠魔鬼之助在市民中寻求世俗的官能愉悦。
大世界:政治、历史与美学的天地
下一部是“大世界”,这时的浮士德已经超脱了日常的市民社会,走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一片政治、历史和美学的天地。
刚开始,浮士德躺在一片繁花似锦的草地上,倦怠而烦躁,昏昏欲睡。
这时的浮士德历经了格蕾琴的惨痛,伤心之下,如浮萍柳絮在各地飘荡了许久,终于来到风景如画的瑞士,在阿尔卑斯山下,在如画的风景之中疗治内心的创痛。
阿丽尔,这个可爱的小仙后带着山野善良的小妖们轻歌曼舞,来替浮士德抚平心灵的伤痕。
她们很快取得了成功,浮士德再一次站起来,从小世界走进大世界,要开始新的奋进,要“在五彩折光中感悟人生”。
我们前面说过第二部共分成五幕,每一幕又分成若干场,现在我们不会一场一场去讲了,只能择其要而言之。
离开大自然的美景后,浮士德向当时德意志的政治中心神圣罗马帝国宫廷走去。
这时的宫廷里从皇帝到群臣都是帮酒囊饭袋,除了胡乱花钱外什么也不会,国家财政已濒临崩溃。
浮士德同摩菲斯特来时正巧皇帝的弄臣刚在台阶上跌了一大跤,摩菲斯特趁机填补了空缺。
群臣们为了酒窖和国库的空虚一筹莫展,这时摩菲斯特提出了一个妙法:将地下的宝藏挖掘出来,弄到一笔巨额财富,这样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
摩菲斯特当然不是空口说白话,他是魔王,具有无上魔力,对哪个地方埋着宝藏一清二楚。
他的主意博得了皇帝的欢心,他要摩菲斯特快快将财宝弄来,但摩菲斯特说先不着急,他要陛下先举办一个盛大的假面舞会,他要乘大家狂欢之际将浮士德也弄到这儿。
舞会中他让浮士德化装成财神来到,用魔力弄出一场火灾,吓得皇帝发抖,然后又让浮士德能呼风唤雨,将大火扑灭。
当皇帝陶醉在笙歌鼎沸之中时,摩菲斯特又拨弄诡计,让皇帝以地下的宝藏作为担保签字发行纸币,他又连夜令人赶印了成千张新钞,这笔横财让皇帝的财政困难一朝而解,龙颜大悦,封摩菲斯特与浮士德做了宝藏的总管。
然而皇帝的欲望岂容易得到满足?一个欲望满足只意味着另一个接踵而来,他发现浮士德有魔力,便令他满足一个他久已有之的渴望——看到古代最美的男女。
浮士德以为摩菲斯特无所不能,便答应下来,然后把苦差交到了他头上。
摩菲斯特虽然为难,但还是勉强承担,他要浮士德去到一个最神秘的国度,我们可以称之为“太虚幻境”。
大家读过《红楼梦》,里面就有太虚幻境,那里的人们犹如魂灵般飘荡。在这里也是如此。它被称为“母亲之国”,是一个荒凉寂寥的至幻之境,在这里没有什么实体与实在的物质,甚至也没有时间与空间,更谈不上生命了,有的只是一些“形象”,这“形象”是一切造物的模子。
虽然到这样的地方去是危险的,就是摩菲斯特也不敢去,但浮士德不顾一切。
他去了,成功了,取回了一个宝鼎。
我记得初中时的英语课本里有一则课文,说一个渔夫从大海里捞出了一只瓶子,打开之后,随着袅袅轻烟,从烟里头浮现了一个可怕的魔鬼。这里也是一样,当浮士德取得宝鼎,用一把钥匙触及它,宝鼎之中便升起一阵香雾轻烟,至美的海伦翩然而现,旁边是令女士们看得目瞪口呆的俊男帕里斯。
正当大家看得如醉如痴时,已经被海伦的美丽迷倒的浮士德突然发难,想从帕里斯手中抢走海伦,手中的钥匙碰着了帕里斯,一阵爆炸声过后,美丽的幻影消失了,重新化为烟雾弥漫。
浮士德自己也昏倒在地。
一片混乱之中摩菲斯特将浮士德扛起,回到了原来狭而高的斗室。他知道要让浮士德得到海伦只有靠瓦格纳帮忙。
书斋旧貌依然,只是浮士德已经离去,昔日的助手瓦格纳已经成为了昔日的浮士德。他现在是著名的学者,当上了教授,此刻正进行一项伟大的试验,他要从试验室而非母亲的子宫里造出人来!
他认为“男女交媾生儿育女,虽然照旧流行,我们却认为是无聊的恶作剧”。
这时他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一半,他真的已经造出了人类,但这个人还只有灵魂,没有肉体,这个小小的人儿下一步就是要去获取人类的肉体,好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人。
这样就形成了有趣的互补:小人儿——我们姑且称那个孤独的灵魂为小人儿吧,他没有肉体,只能藏在一个瓶子里头——想要为自己的精神寻找肉体;此时的“海伦”恰恰是没有灵魂的空虚的“形象”;浮士德呢,却正是要寻找海伦——个肉体与灵魂兼而有之的海伦。
这个具有了人的灵魂的小人儿还有一样本事,就是能够看透人的思想,这是连摩菲斯特也没有的。这时候他也看见了昏迷中的浮士德正在做一个美梦,梦中见到了海伦的父亲与母亲正努力地创造他们美丽的女儿。如此摩菲斯特就知道该带他去哪里了——美丽而古老的希腊,奥林匹斯山诸神的诞生地,海伦的故乡,小人儿是引路者。
一踏上希腊的土地浮士德就清醒过来,从此开始了寻找海伦的漫漫长旅。
他们各处打听,碰到了许多只有在传说中才能见到的神异动物,例如雕头的狮子、人头的狮子、巨大的蚂蚁还有歌喉动听得可怕的美人鸟。那个长了个鸟头的狮子因为摩菲斯特向他问好时称他为“精明的老头”而生气,来了一大通咬文嚼字:
不是老头(Greisen)!是雕头(Greifen)!——谁也不喜欢别人称他为老头。每个词儿都按照规定其出处的词根发音:Grau(苍老),gramlich(烦躁),griesgram(牢骚),greu-lich(残暴),Graber(铁锹),grimmig(狂暴),在字源学上可声韵分明。
他们谁也不能告诉浮士德海伦在哪,人面狮出了个主意,要他们去找见多识广的马人喀戎,这半人半马的喀戎我们在前面讲古希腊的英雄赫拉克力斯和伊阿宋时都已经讲过了,他上半身是人躯,下半身是马体,是个了不起的教师。
喀戎驮着浮士德——这背上也曾驮过美丽的海伦,来到了女预言家曼托的神庙,她答应将浮士德送进地府,死去的海伦呆在那里。
接下来读者会想歌德大概要讲浮士德是如何到地狱之中救出海伦的,按剧情发展应当如此,不过歌德没有,下面倒讲了摩菲斯特同那个小人儿去寻找肉体的事儿以及小人儿的毁灭:当小人儿看到新爱神,海神涅柔斯最美丽的女儿伽拉忒亚,为她炫目的美所迷,撞上了她的座驾,结果玻璃瓶被撞破,他的灵魂之生命化成了海上几点火花。
现在我们来看海伦,实际上不只是海伦被浮士德从冥府带来,而是整个古希腊都被带了回来,就像科幻电影《回到未来》中的情景一样,换句话说,浮士德让整个希腊大地回到了过去,千年之前,特洛伊战争结束的日子。
我们在前面第四章《荷马史诗》中讲到了特洛伊战争的结束,《浮士德》正是从这里接手的。
特洛伊战争结束后,海伦回到了希腊,丈夫墨涅拉俄斯叫她先回宫中。海伦见他神情有异,起了疑心。回到宫中后她看见了一个十分丑陋的女人,这女人就是摩菲斯特,现在任管家之职。
变成丑女人的摩菲斯特威吓海伦说,她丈夫这次弄她回来并不是让她重当王后,而是要她的命,惩罚她的不贞,还把墨涅拉俄斯是如何残害帕里斯的弟弟的事一一向她述说:墨涅拉俄斯将他的头割下来,还割下了他的鼻子、耳朵和其它部位。如果海伦想活命呢最好是跟她逃跑,她知道有一个好地方可以躲灾。
这时墨涅拉俄斯回家的号声已经响起,海伦马上决定跟她一起逃亡,海伦并非全为了逃命,如她自己所言,也是因为心中那隐秘的愿望。
接下来就是第三幕第二场了。摩菲斯特将海伦带到了浮士德做王的新国度,这国度的名字叫阿卡狄亚,引自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个最和平自由之国的名字。浮士德在城堡中相迎,旁边跟着个披枷的人,他为什么披枷?只为浮士德因他有鹰鹫的视力叫他在城头远眺,而他竟然没有看到海伦的来临,没有预先通告浮士德好让他远远迎接,现在浮士德要治他的罪,让海伦来判决。
为什么他如此疏忽?那人的回答很简单:当他望见海伦时,他一下迷醉了,忘却了其他一切,包括他的职责。
浮士德拜倒在海伦脚下,将一切——财富、国家、自己——都奉献给无上的美人。
海伦也在一分钟之内爱上了这位英武善言的国王,叫他坐在自己身边,二人你依我偎,两情相悦。
然而宁静不过片刻,又被拐了老婆的墨涅拉俄斯带着兵马冲过来了,浮士德集诸将迎击,命令他们东南西北四面出击,他同海伦在中央安眠。
退敌后浮士德就同人间最美的海伦过起了神仙般的日子,后来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欧福里翁。他是个天才,也是一个早熟的孩子,浑身洋溢着火一般的热情,渴望战斗,渴望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翱翔。
于是他攀爬上高耸的山崖,从高处一跃而下,一直摔落到父母脚下,粉身碎骨。
儿子的死去令海伦伤心欲绝,她呼喊着“珀尔塞福涅,请把孩子和我一起收容”,便如烟如雾消失在空气中。
海伦离去之后,浮士德对美的追求与欲望就此走到了尽头,而《浮士德》也开始了第四幕。
“永恒的女性,引我们飞升”
幕一拉开,就见一片云彩飘来,浮士德冉冉而出。
这里已经不是古代希腊,而是德意志的土地,一会儿摩菲斯特踏着七里靴飞奔而来。这七里靴有点像《水浒》里戴宗的甲马,一穿上它就可以日行千里,夜走八百。
摩菲斯特见美已经不能满足浮士德,仍继续引诱他,想激起他新的欲望。然而现在的浮士德已经不同往昔,不再满足于一己之欲,而想要真正地干一番事业,他说:“事业就是一切,名望不过是空幻。”
他要干什么呢?他看到了辽阔的大海,它的惊涛骇浪,占领无边的土地,他想征服它,将它缩减,将昔日荒无人烟的海域变成绿洲。
摩菲斯特当然也会帮他将这个愿望达到。正巧这时,他们曾为之效力的皇帝遇了更大的麻烦,另一个人向他的皇位提出了挑战。
摩菲斯特想了一个主意,叫浮士德去帮助平乱,然后从皇帝手里得到赏赐,将沿海一大片面积据为己有,他还送给浮士德三个勇士,分别叫闹得凶、捞得快、抓得紧,都是有魔力的家伙,他们再加上摩菲斯特令浮士德的胜利信手拈来。
皇帝论功行赏,浮士德果然得到了一大片未经开发的海洋,可供浮士德成就他的事业。
这就是第四幕,相对于其它几幕,这一幕相当简单,简直称得上简陋,也许因为写它的时候老诗人已经八十有二。
现在我们来讲最后一幕。
第一幕第一场,一个旅人到了大海之滨,来找过去曾救过他性命的一对老夫妇,这对老夫妇已经老得不得了了,三人围小桌而坐,聊起天来。老夫妇给他讲了浮士德在这里干下的丰功伟业——他将一大片海水变成了平田,不过老妇似乎对他不大感兴趣,因为他显然是凭借了魔鬼的力量。
这时的浮士德呢?他虽然曾恢复青春,但这新一度的青春早已消逝,他又老态龙钟,正在宫殿里烦躁不安。原来他虽然拥有了广大的土地,可老夫妇却占据了高坡上的一小块儿地方,那一小块儿对浮士德十分重要,因为他想在那里建立起一座高台,好站在上面眺望他辽阔的疆土。
他派了摩菲斯特带着他那三个战士去劝说老人,愿意给他们良田美宅交换那块儿坡地。
然而魔鬼能干得了良言劝说的事儿吗?他们将可怜的老夫妇轰出了门。那个旅人看到这情形想来打抱不平,可一人的双拳哪打得过四个魔鬼?一会儿也把两腿儿伸了。
听到他们得意洋洋的报告,浮士德十分内疚。
半夜里,浮士德的宫门外来了四个白发老妇,分别是匮乏、罪孽、困顿和忧愁。
前面三个根本无法靠近虽然年老但还精力充沛的浮士德,只有忧愁从钥匙孔里钻了进来。原来浮士德因为杀了三个无辜者,心中十分难过,那忧愁就乘虚而入了。
他知道一切都源于跟魔鬼的结交,现在他只想同他们分道扬镳。忧愁进门后,她知道忧伤正像山一样压着浮士德,她向他吹了一口气,他立即变成了瞎子。
接下去已经是第五幕第五场了,地点是宫中大厅。这时的浮士德年过百岁,生命之烛只有惨淡的微光。他站在大厅之中,听着铁锹、铁铲挖土时发出的声响,不由高兴起来——他的民工们在为他伟大的填海工程挖土掘石。
他虽然又老又盲,然而还记挂着他伟大的事业,在临死前的一刻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
只有每天都在重新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配拥有享受这二者的权利!那么,即使为危险所包围,也请如此度过童年、成年和老年这样有为的岁月。我真想看到如此这般的一群人:在自由的土地上和自由的人民抱成一团!那时我才可以对正在逝去的瞬间说:“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我的浮生的痕迹才不致在永劫中消融。
大家还记得前面浮士德同摩菲斯特所订的约吗?摩菲斯特来到人间,替浮士德服务,而浮士德答应如果有一天他被摩菲斯特提供的享乐迷住,安静下来,停止奋斗,那么这就是他宁愿毁灭之时,他将把灵魂交给摩菲斯特。
他现在这段话表面上似乎让摩菲斯特达到了目的,因为浮士德毕竟说出了“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这样的句子,但摩菲斯特因此能得到他的灵魂吗?
当然不能!大家只要仔细看看浮士德的订约及临死之时所说的话,就不难发现他其实根本没有被摩菲斯特提供的享受迷住,也没有停止奋斗,他在临死前所说的那些话其实是表达他的希望:他希望有这么一个时刻,人人都在不懈地为自由与生存而奋斗,并且终能在自由的土地上有自由的人们抱成一团,如果这个时刻来临,那么他才会说:“请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
但显而易见,这个时刻在他死去之时尚未来临,因此他也不可能请这瞬间逗留。
所以,摩菲斯特虽然付出了多年努力,想攫取他的灵魂,然而毕竟没有成功!因此,当摩菲斯特竭力想掠走浮士德的灵魂时,天使们来了,唱着充满爱的歌,洒下雨点般的玫瑰花瓣,在鲜花与歌声之中浮士德的灵魂与天使一同飞升,直上天堂。
其实到这里全剧可以终结了,但歌德还加上了一段小尾巴。或许他认为对于《浮士德》这样的鸿篇巨制,突然中止想必不是好事,就像跑过马拉松的人,如果到终点后一下停步会十分难受,最好还是再跑一段慢慢将足停住。
《浮士德》这最后一幕叫做《山峡、森林、岩石、荒漠》,其实我们不妨将这里看做天堂,欢乐的天堂。一群升天童子、年轻的天使、神父甚至还有圣母玛利亚不停地高歌着,洋溢出春与天堂的气氛。在高歌者当中还有可爱的格蕾琴,现在不是她的人,而是她天堂之中的灵了,前来引导被天堂的绚丽弄得头昏的浮士德,她对圣母说:请允许我将他指点,新的白昼还使他目眩。
至此便引出了《浮士德》全篇最后,也许同样是歌德诗人生涯最佳写照的那句话:永恒的女性,引我们飞升。
我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浮士德》的内容大体呈现在了大家眼前。若就所费时光而论,在整部《西方文学的故事》中它是到目前为止最多的一章。
《浮士德》的剧情、立意与语言
在阅读《浮士德》时我曾想过这样的问题:《浮士德》的素材是在德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故事的内容也很简单:一个人为了财富与荣誉而将灵魂出卖给魔鬼,以来世的报应博取今生的欢乐。然而《浮士德》却为何没有等同于一本民间故事集,而成了堪与描述伟大的特洛伊战争的《伊利亚特》、描述地狱天堂和上帝天使这样了不得的对象的《神曲》以及描写人类的祖宗亚当和夏娃的《失乐园》相媲美的不朽的巨著呢?
现在我还没有完全想通这个问题,但我想,《浮士德》之所以伟大,起码在于它在三个方面突破了作为一个民间故事所常难免的局限,这也就是说《浮士德》具备了三大优点:复杂的情节、深远的立意、优美的语言。我下面将分别说明之。
从前面所讲《浮士德》的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到,作品有着相当复杂曲折的情节,浮士德带领我们游遍了多少地方:
在第一部中,他带领我们走过了普通市井陋巷、寻常百姓之家,领略了他们的离合悲欢,品尝了普通的人生中最难忘的爱情,它的甜蜜与苦涩都令我们心动。第二部中歌德又从市民社会走进了政治与历史的广阔天地。先是,浮士德走近了政治的顶点宫廷与皇帝,在那里为皇帝出谋划策甚至发行钞票;接着又走进了人类悠远的历史,攀到了西方文明的巅峰之上;后来浮士德又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崭新境界——真正的创造,他移山填海,变沧海为桑田,这又是多么波澜壮阔的事业!
这其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地点,都有不少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些都使得《浮士德》由结构简单的民间故事升成为结构复杂曲折的巨作。
关于立意,我们知道,民间故事一般而言立意都较浅窄,大多是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穷小子捡到宝贝发了大财,或者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之类,然而到了《浮士德》这里就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浮士德》一开始出现的是浮士德的书斋,在这里,浮士德既不是为爱情,也不是为钱财而烦恼,而是为了知识!不但如此,他的为知识而烦恼并不是为了无知而烦,而恰恰相反,是为了拥有太多的知识,如前面引言所说:他此时已经是满腹经纶,“把哲学、法学和医学、天文,还有神学,都研究了个透”。然而他依旧十分烦恼。
如此,从全书之始,《浮士德》便展现了它令人叹服的深远立意,摆脱了民间故事的浅显,具有了史诗的气魄。在以后的剧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浮士德身上体现了人类精神的三个至高境界:美学、政治与创造。我们亦可以谓之《浮士德》的美学立意、政治立意与创造立意。
所谓《浮士德》的美学立意,体现在浮士德对海伦的追求。我们前面已经讲过这些了,格蕾琴死去后,浮士德脱离了市民社会,进入了政治与历史的天地,他看到海伦的影子后,爱上了美丽的海伦,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浮士德对于海伦的爱与他对于格蕾琴的爱是不同的,前者是人们日常所说的爱情,后者却是一种对美的爱,这种爱既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之恋,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之爱,由这种爱,歌德以及浮士德或者说《浮士德》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境界,走上了一种美学与哲学的超越之路。
第二是政治的立意。格蕾琴死去之后,浮士德摆脱了市民社会,走进了政治社会。如前所言,他一下子走进了当时政坛的最高点皇帝的宫廷,希望参与最高层的政治生活来达到某种满足与超越。
第三是创造的立意。我认为这是浮士德最高的立意。前面无论是美学的还是政治的,其目的都只是得到一种满足,是一种获取,是从外在世界得到某些东西,虽然立意上有提高,然而终究是一种对他人与世界的索取,就此意义而言,同索取财富并无本质的区分。
当浮士德走向创造之时就不同了,他已经不再是对社会索取,而是奉献,他不是用消费社会财富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也必然令他的精神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不再是一个只为自己而行动,以向社会无止境地攫取财富与荣誉为满足的普通人,而是为了世界与他人,他要易沧海为桑田,为世界创造一片良田美宅,如前面他所言:“事业就是一切,名望不过是空幻。”
这样他就来了个易筋洗髓,由原来一心只想获取爱情、美女与权力之类的小我升华成了大我。
最后我们来讲讲《浮士德》的语言。
整部《浮士德》就像一片风光旖旎的海滩,令人心旷神怡,我们仔细诵读时还会发现在洁净的沙粒之中不时有如珍珠、玛瑙、黄金、钻石般的佳句。例如《天堂序曲》就是美丽的诗篇。且听三个大天使的歌,我把它们连成了一首诗,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三位一体的:太阳按照古老的方式在兄弟天体的赛歌中轰鸣她以雷霆的步伐完成着既定的旅程。大海从深邃的岩底泛起,浩浩荡荡四下奔腾,岩石与大海接着被卷进了永远迅速的天体运行。而那边一道毁灭的电闪照彻了道路以待霹雳;可是,主啊,你的使者仍崇敬时日之轻盈的推移。
当然什么是佳句个人有个人的标准,我比较喜欢那些富有哲理的文字,读过后能令人掩卷深思的那种。例如在第二部第三幕第二场中,当海伦对自己与浮士德相遇的命运感到惊异时,浮士德对海伦说了一句话:
别去琢磨这么独特的命运!存在就是义务,即使不过是一瞬。
“存在就是义务”,这句话说得多么在理!其中显现了作者多么深刻的思想!如存在主义者所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本来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而是“被抛入”的,从此之后无数的人生义务就必然地要落到我们头上,例如,身为儿子对父母负有义务,将来身为父母对儿女也负有义务,总之一句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即存在——之后,就导致了无数的义务缠身,它们像一座座大山般压在我们身上,使得人生亦背负了义务。
我们再来看另一句同样深刻的话,也是摩菲斯特说的:尊贵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
这类句子令我这个学哲学出身的不由拍案叫绝,它不但字句优美,格律铿锵,那含意之隽永令我几天之后仍感余香满口,至于它到底是什么味儿,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