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第三十章 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夏洛蒂·勃朗特是唯一入选本书的女作家。

这一章记叙的是一位通常的文学史不会设专章特别列出的人物,人们对其作品的熟悉与对其人生的陌生构成了鲜明对比。

这人就是夏洛蒂·勃朗特,她的作品就是《简·爱》。

我们先来说说作者。

帕特里克·勃朗特的远祖是爱尔兰人,贫穷通过他父亲把他带到了英格兰,他相貌堂堂,是当地有名的美男子。他是一个牧师,大约在1812年时他碰到了布兰韦尔小姐,她是来看她当牧师的叔叔的。两个人很快产生爱情,闪电式地结婚了,这时他们相识才几个月。

又过了不到四年,1816年4月21日,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孩,这时他们住在英格兰约克郡一个叫沃恩斯的地方。他们给这孩子取名叫夏洛蒂。以后牧师又有了三个孩子,这样牧师就有了整整六个孩子。

1820年,勃朗特牧师被任命为哈尔斯的教区长,那里是英格兰最荒凉的地区之一。

到那里后不久勃朗特夫人便去世了,即使生前她多半时间也躺在床上。

勃朗特夫人的逝世对她的孩子们影响不大,因为即使她在世时也并没有对孩子们表现出多少爱,她的丈夫也是如此。这不能怪他们,一个紧接一个出世的孩子沉重地打击了他们的生活。不仅如此,这么多孩子实在超出了他们经济上可以承受的程度,家庭生活变成了为生存而奋斗,他们很累。

既然如此,孩子们就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幸运的是他们彼此之间相处很好,特别是禀赋极高的大姐玛丽亚,她成了孩子们第二个母亲。每天他们就在自家客厅里玩耍,在这个严肃有余、欢笑不足的家庭里,玩耍就是读报。

从这时候起勃朗特家的孩子们就在有意无意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了。

大约1824年时,在一个叫柯文桥的地方有位威尔逊牧师办起了一所牧师女儿学校,专门接收贫穷的牧师女儿上学,勃朗特立即把他四个较大的女儿送了过去。

那所可怕的学校大家将在后面讲《简·爱》时看到,我这里只说,那是孩子们的地狱。

玛丽亚和她的大妹妹很快就在学校里死了,那悲惨的景象一直深深地刻在夏洛蒂·勃朗特心里,留下浓重的阴影。

自从两个姐姐死去后,夏洛蒂·勃朗特便成了剩下的几个孩子的新母亲,这时她才十来岁,默默地肩负起了过于沉重的担子。

她教孩子们做游戏,例如演戏,并且自己写剧本。从他们那时留下来的一大堆手稿看内容惊人的丰富,从诗歌、小说到戏剧、寓言无所不包。例如从1829年到1930年间夏洛蒂所写的东西就有22卷之多,这时她才十三四岁。

夏洛蒂的责任还不止于此,她们的父亲只是一个牧师,虽然现在还能养活孩子们,但几乎没有任何的积蓄,一旦他有什么不幸,他的孩子们将一无所有。为了预备那可怕的可能性,夏洛蒂被送进了伍勒小姐的学校。

这所学校同地狱般的牧师女儿学校有天壤之别,是那时流行的私人小学校,教师只是一些稍微受过教育的女士,但也有一些是真正有才华的,只是由于时代对女性的不公才没有机会大展宏图。伍勒小姐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好老师,最了不起的本事是让学习成为乐趣。这里的生活也很有趣,女孩子们住在一块儿,互相产生了真挚的友谊。夏洛蒂几个终生良友就是在这时候找到的,她同她们的通信持续到她生命的尾声。

在这里呆了一年半后她回到了家,此后就呆在家里教导弟妹们,度过了平静的三年。

离开伍勒小姐的学校三年之后,1835年,夏洛蒂又回来了,这次是来当老师。同去的还有她妹妹爱米莉,她后来也成为了与姐姐一样伟大的作家。

爱米莉是去当学生的,夏洛蒂刚好可以用她的薪金来付妹妹的学费。

但仅仅三个月之后爱米莉就因为思乡成疾回去了。

夏洛蒂一直在伍勒小姐的学校里工作,接替爱米莉来学习的是安妮。夏洛蒂的工作繁重累人,薪水却十分微薄,更加严重的是她患上了神经衰弱症,而且日重一日。

一次,安妮得了病,夏洛蒂发现正是以前夺去两个姐姐的病,但她的雇主伍勒小姐却不这样认为,也没有尽心为安妮治疗。她愤怒了,不久便带安妮回了家。这时已经是1838年了。

回到家后她又肩负起以前的责任,家里那位忠实的老女佣身体很差,不但不能照料她们,自己还要靠她们来照顾,再加上身体同样不好的父亲与姨妈,作为大姐的夏洛蒂身上担子之重可想而知。

这时夏洛蒂·勃朗特已经23岁了,早到了论婚嫁的年龄。她虽然貌不惊人,矮小纤弱,但一个才智非凡的女人自有其魅力。她的眼光异常深邃,有如大海,平时她看上去是宁静的,一旦说起话来却神采飞扬,显出她才智过人,简直令人倾倒。

被她倾倒的第一个对象是亨利牧师,他是夏洛蒂最好的朋友纳西的哥哥,一个仪表堂堂、正直明理的人。无论从外表还是地位来说夏洛蒂都应当感谢上帝送给她一个这样好的求婚者,但夏洛蒂令人不可思议地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她不爱他。

她对于婚姻的要求只有一个:她爱他。

她的第二个求婚者也是牧师,他同上面那个牧师的严肃不一样,是和蔼而诙谐的人。他只同夏洛蒂认识了一天就爱上了她,写了一封炽烈的情书来。她呢,只是笑笑而已。

她在一封谈到这事的信中告诉纳西说:“我从12岁起就打定主意不结婚了。”

不结婚怎么办呢?既然不能将来靠丈夫养活自己,家里又如此贫穷,她唯一的出路是去挣钱,对于夏洛蒂,她唯一可行的工作就是家庭教师了。在回家后的第二年,她又出门了,在一个有钱人家当上了教师。

但她恰恰不适合这类工作。首先,她体质纤弱,这对管教那些顽皮的孩子们简直是致命的弱点。其次,她性格相当忧郁,这些小孩子怎么喜欢呢?

雇主当然不会喜欢这样,几个月后她就走了。但这只意味着她得到另一个家庭去同另外一些小孩子相处。经过一番努力她又得到了工作,而且在这里她遇到了一家好人。然而又怎样呢?她在这里同样地不快乐,于是她又离开了。

夏洛蒂不想再这样地一次次离开,她想出了另一个谋生的主意,不再去别人家里做教师,而是让学生到自己的家里来。

也就是说,她要自己开一所伍勒小姐那样的学校,此时正好有她的一个好朋友玛丽在布鲁塞尔,便决定到那里去接受成为一个好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训练,例如音乐、绘画、外语,等等。

1842年2月,夏洛蒂同妹妹爱米莉来到了布鲁塞尔。

她在这里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她们有一个热情而诚恳的老师赫格先生,他是这所学校的所有者。赫格夫人也热情地帮助这两个异国的姑娘。在这里姐妹俩都很快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天赋,令赫格先生大为惊喜。他自己同样是博学而敏锐的人,他发现妹妹的天赋甚至比姐姐更高,但姐姐却远比妹妹更易于被人接受。爱米莉在这里同她在家之外的任何地方一样永远是一个孤独的人。

但到这里不久她们便接到了姨妈去世的消息,姐妹俩立即回家奔丧。之后,由于赫格先生诚恳的邀请,夏洛蒂又回到了布鲁塞尔,这时她不但是学生同时也是教师了,负责教授学生们的英语,薪金是每年16英镑。

但她很快发现这次远没有上次快乐了。一则她原来的同伴们,像妹妹、玛丽等,都不在了,她每天形单影只;二则有件事更令她伤神,就是她同赫格先生的关系。

他们喜欢彼此的优点:赫格发现夏洛蒂如此优秀不凡,夏洛蒂发现赫格也才华出众,还有他那古怪的性格正合乎她特殊的胃口。他们开始在相互之间表现出了一种热情,应该说夏洛蒂对赫格表达得更加明显。但她并不自知,也远谈不上是爱情,不过这已经足够让赫格夫人不安了,她开始冷淡夏洛蒂。赫格有所感觉之后明智地克制住自己。

敏感的夏洛蒂如何不能感受到这一切,她忧郁而痛苦,意气消沉。到1843年年底,她得知父亲双目近乎失明,渴望见到女儿时,如释重负地回国了。离开赫格先生令她难过,这是她一生之中相识最深的异性,也许她还对他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爱,这是她以前从未有过的。正如她在一封信中所说的:“在我离开布鲁塞尔时,我非常难过,我想不管我活多久,都不会忘记和赫格先生的别离对我来说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回到家里并没有给夏洛蒂带来快乐,她陷入更大的痛苦,生活中几乎事事不顺。

前面说过,夏洛蒂到布鲁塞尔的目的是为了接受教育以适合当一名教师。她准备开办一所学校,那时在她的梦中学校应该设在更合适的地方。她们所生活的哈尔斯是英格兰最荒凉的地区之一,阴冷潮湿,一片荒芜,实在太缺乏吸引力了。

但现在父亲差不多成了瞎子,她们姐妹怎么可能离开他呢?当然不能!也正是这个原因,夏洛蒂拒绝了去曼彻斯特做一名教师的机会,那里给的年薪达100镑。

她们只得在家里办起了学校,这是一个彻底的失败,她们一个学生也没有收到,甚至没有人来问过。

夏洛蒂的心灵异常痛苦而空虚,令她稍稍快乐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与赫格的通信。

离开赫格之后,夏洛蒂才知道自己原来那么依恋他。她给他写了许多信,现在还剩下四封。

在第一封中有这样的话:“即使在信中说再见也十分令人伤心,哎……我一定再去看你,哪怕只见你一分钟。”

第二封信中她写道:“梦中我看到了你……”

第三封信中又说:“你对我有一点点兴趣,我就紧紧抓住,使那一点点能维持下去——我抓住了它就像是抓住了生命一样。”

第四封信更令人痛苦:“当我盼望看到你的手迹和读到你的忠告所带给我的甜蜜的喜悦成为泡影时,我就发高烧了……我憔悴了。”

我们看到,夏洛蒂无疑已经爱上了赫格,而且爱得深刻,爱得绝望。

面对这样的痛苦,放到往日她也许可以通过疯狂地写作来麻木痛苦。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她的眼睛这时也出了大问题,几乎不能视物。

她该怎么办呢?

如果任由痛苦煎熬自己她也许会发疯,别无选择的夏洛蒂等眼睛勉强能看书时就不顾一切地投入了写作。

这时,不但她,她的两个妹妹也在写作。安妮已经正式发表了一首诗,爱米莉也在默默地写一部家族编年史。

一天,夏洛蒂偶尔看到艾米莉忘记藏起来的一本手稿,是本诗集。令夏洛蒂惊喜的是那些诗句精炼、简洁,充满活力。

她和安妮这时也写了不少诗,一个主意在她们心头升起,她们何不出版一诗集呢?

经过一番努力,有一家出版社接受了,因为夏洛蒂说出版费由她们自己来付。这就是《柯勒、艾利斯及阿克顿·贝尔诗集》。

诗集的结局是悲惨的,仅仅卖掉了两本。

她们虽然失望,但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创作。夏洛蒂写的是《教授》,完工后她寄给各家出版社,结果如泥牛入海。她便把它像诗集一样丢到一边,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开始新的创作。

这次的新作就是《简·爱》,这时她正在医院里服侍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父亲。

医院的安静倒给了夏洛蒂难得的创作环境,鹅毛笔在她手里急速地滑行着,当她回哈尔斯时已经攥着一大把手稿了。这是1846年的事。

在这时的一封信中夏洛蒂写道:“到下一个生日我就31岁了。我的青春如梦幻般逝去,我没有很好地利用宝贵的光阴。我在过去的三十年做了些什么呢?真是太少了!”

她做得已经不少了,只是她还不满足而已。

这年冬天异常寒冷,就是在这样的寒冷里,夏洛蒂把《简·爱》寄出去了,它这时的名字叫《简·爱:自传》。

她没想到作品会如此成功。

它被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了,这时距它到达出版社只有六个星期,时值1847年。

虽然评论界一开始保持沉默,但它不需要任何评论,读者的眼光就是最好的评论,从普通读者到大作家萨克雷立即给予它极高的评价。

印数飞速地增长,评论界像梦醒了一样手忙脚乱地唱起了赞歌。

面对如潮的好评,夏洛蒂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得意忘形,她甚至依然不那么自信,也不愿人们发现夏洛蒂·勃朗特就是亨利·贝尔——《简·爱》就是以这个作者名字出版的。

她衷心地感激那些善意的赞扬或者批评,她特别感激萨克雷——《名利场》的作者,他不惜笔墨地美誉一个如此无名的后进,夏洛蒂在第二版扉页印上了献给萨克雷的题词。

就在《简·爱》大获成功后不太久,二妹爱米莉的《呼啸山庄》和三妹安妮的《艾格妮丝·格蕾》也出版了。

第三部我们不谈,它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一部巨作,当然这不是说它很差,它在文学史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只是无法同两位姐姐的大作相比。现在《呼啸山庄》在人们眼中的地位丝毫不亚于《简·爱》,二者的命运当时却天差地远。书一出版,它那雕塑般的语言——它雕出来的塑像有如鬼魅,魆黑而恐怖——吓着了许多人,特别是道学家们。

只有夏洛蒂从来坚信妹妹的伟大。

《简·爱》是成功的,它带来的喜悦却没有持续太久,不到一年,夏洛蒂就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

这个痛苦来自她的弟弟与妹妹。

过去我们一直没有谈一个人,这个人对勃朗特姐妹们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他就是夏洛蒂的弟弟布兰韦尔。

还在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比他的任何姐妹都更像天才。然而由于过度的宠爱——想想吧,在有六个子女的家庭里,他是唯一的男孩,他会受到何等的娇惯——他很早就沉沦了。他酗酒,吸食鸦片,成天昏头昏脑,到头来一事无成。1848年9月,他死了,年仅31岁。

父亲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姐妹们失去了唯一的兄弟,勃朗特家一片悲声。

但勃朗特一家的悲剧远没有结束,悲剧还刚刚开始。

紧接着发病的是爱米莉,她是在布兰韦尔的葬礼上发病的。她的身体本来就很羸弱,在葬礼上感冒了再加上心中的忧伤令她的病情迅速恶化,咳嗽时像要把整个的肺都吐出来。

但爱米莉这时候显出了她那不可思议的坚强与倔强,虽然病得要死,她也装着没事人一般,拒绝任何人——亲人甚至医生——的帮助。——就像评论界拒绝帮助她一样,那些评论家们这时候对爱米莉仍只有冷漠与敌意。

这年12月19日,哥哥布兰韦尔死去仅三个月,爱米莉,她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批评家们的讽刺声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夏洛蒂已经被痛苦压垮了,但痛苦还在压来。

爱米莉去世后,安妮也开始发病,症状同刚死去的哥哥、姐姐一样。

夏洛蒂拖着疲惫的双腿又开始照料病人,她知道这又是一场无望的战斗,安妮的命运早就决定了。

第二年,即1849年5月,安妮死了。同姐姐爱米莉不同,她生如羔羊之驯服,死如落叶般宁静。

短短八个月内夏洛蒂失去了三个亲人,都死于肺结核。

如今只有夏洛蒂一个了。

这时她已名满英伦。为了排遣心中的痛,夏洛蒂开始写新作《雪莉》。以前,一章一节写完后她可以把它朗读给妹妹们听,听取善意的批评,如今呢,空荡荡的牧师住宅里只有她的笔落在纸上的沙沙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孤寂。

《雪莉》顺利地完成,出版了,她得到500英镑版权费,同《简·爱》一个价钱。她的下一部作品也是这个价钱。虽然她的作品能让一个人发大财,但这个发财的人不是作者而是出版商。

书出版后,基于对自己健康的忧虑,夏洛蒂去了一次伦敦,她在伦敦有许多神交已久的朋友,像她的出版商们、作家同行们。最让夏洛蒂激动的是与萨克雷的会晤,他是当时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夏洛蒂对他心仪已久。

这时她已经不乏崇拜者。由于《雪莉》描写的是她自己周围的人与事,于是,经常地,牧师住宅的墙头便有了许多脑袋,偷偷朝里头窥望。一些地方的权贵们也开始对夏洛蒂表达敬意,例如某爵士请她去做客,这令她父亲大感光荣,但夏洛蒂对这一切毫无兴趣,她不是一个虚荣的人,正如她不是爱热闹的人一样。

这年6月,她又到伦敦去了,这次她是受出版商的母亲史密斯夫人邀请去的。在那里她度过了一段颇为愉快的日子,特别是同史密斯处得很好,他是一个漂亮风趣的年轻人,对夏洛蒂很热情,以至引起了不少绯闻。

两个月后,为了满足父亲的虚荣心,她又接受了爵士的邀请,这次她过得不错,并且碰到了盖斯凯尔夫人,一个很有名气的作家。她对夏洛蒂,两人谈得十分投缘,后来她成了夏洛蒂的良友与传记作者,也因此分享了夏洛蒂的不朽。

回家后她又接到了一项任务:修订爱米莉和安妮的作品。史密斯已经把它们的版权买过来,准备出第二版了。睹物思人,夏洛蒂看着看着,每每不由潸然泪下。

当她把稿子送到伦敦去时,又遇到了第三个求婚者,他是她的出版商之一,一个各方面都很平庸的人,夏洛蒂根本看不上他。最后一次努力失败之后他远走印度。

1851年她又到了伦敦,还是史密斯一家邀请的。这时她在伦敦也有了大量的崇拜者,一次当她听完萨克雷的讲演出门时,人们像夹道欢迎般站在两旁等待她走过。

两部作品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她的出版商,他们在付版权费时很小气,但要求夏洛蒂写作时可大气得很。在他们的再三催促下夏洛蒂开始撰写她的第三部小说。

她完成时已经是1852年11月中旬了,这就是《维莱特》,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

现在我们要来谈谈夏洛蒂的最后一件大事,她的婚姻。

勃朗特牧师有一个助手,名叫尼科尔森,他几乎同勃朗特家生活在一起,每天都会见到夏洛蒂。渐渐地他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年收入不过100英镑,他曾力图克制自己的情感,但爱情的力量超出了他的控制力。1852年圣诞节时,他终于鼓起勇气向夏洛蒂求婚了。

老勃朗特觉得一个穷助手竟然打他女儿的主意,这简直是对他的侮辱,他充分地表达了对可怜的尼科尔森的蔑视。

不仅如此,由于尼科尔森平时就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夏洛蒂周围的人都对他这种胆大包天的行为表现出了同样的轻蔑。

这倒令富有同情心的夏洛蒂怜悯他了,尤其是凭她作家的敏锐感觉尼科尔森对她的爱何其深厚,她感动了。

虽然她生性比较冷漠内向,但毕竟是一个女人,岂会真的不渴望爱情?而且她已经三十有余,还有多少机会获得爱呢?

于是她瞒着父亲,开始了同尼科尔森秘密的交往。后来渐渐地,勃朗特牧师变得冷静起来,经过夏洛蒂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同意接受自己的前任助手当自己的女婿了——此前绝望的尼科尔森已经向他辞职,准备到澳洲去当传教士。

夏洛蒂越同尼科尔森交往就越发觉他有许多优点,如果说她还没有爱上他的话至少已经十分喜欢他了。

1854年6月29日,他们在哈尔斯教堂举行了婚礼,夏洛蒂年已38岁。

对一个女人而言这个年龄结婚实在大了点儿,但这并没有影响她的幸福。婚礼后他们开始了蜜月旅行。

这段日子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星期,却是夏洛蒂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他们一起眺望大海。尼科尔森不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但是一个合格的保护者:他不会去打扰她浪漫的遐想,却时刻准备不让她浪漫到走近海边悬崖危险的边缘。

蜜月的结束是夏洛蒂对丈夫热爱的开始,现在她写给朋友们的信中满眼都是“亚瑟”、“我亲爱的亚瑟”、“我亲爱的孩子”之类的字句。

然而这些幸福只属于她的心灵,不属于她的身体。1854年12月的一天,酷爱散步和呼吸新鲜空气的丈夫带着妻子出门,一口气走了几英里去看瀑布,路上遇到了暴风雨。这时正值冬天,身体本来就不好的夏洛蒂如何受得了这样的风寒!当天夜里重感冒就袭击了她。

这时她已经怀上了身孕,体弱、感冒、身孕加在一起成了一把屠刀。

夏洛蒂再也没有从病中恢复过来。

1855年3月31日,她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