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涅阿斯纪》
第八章 《埃涅阿斯纪》
我们已经知道伟大的罗马帝国的历史,现在让我们用诗来歌唱它吧!
把古希腊与古罗马比较一下颇有意思。
在《西方历史的故事》中,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之时,我们用庞大的篇幅描述了古罗马人的历史,因为古罗马人用他们强悍的武力缔造了西方的历史,他们所建立的伟大的罗马帝国是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西方人的昨日与今天都是同这个帝国息息相关的。由于这些原因,我们花了整整三大章去讲述罗马人的历史。
然而当我们讲到哲学卷时,风云突变,原来占了三大章的罗马人似乎一下子从西方“消失”了。我们压根儿没有看到罗马人的哲学,哲学史由伟大的希腊直接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这样写的原因很简单:罗马人的确谈不上有什么哲学,一本常见的《西方哲学史》教科书当然会勉为其难地搜罗一些古罗马的“哲学家”来记载他们的哲学思想,然而对于我那本只记录精英中的精英,而且“要么不说,要么就说清楚”的《西方哲学的故事》,是压根儿没有罗马哲学家能够在里面据有一席之地的。
现在到了文学卷,要讲文学了,罗马人的运气又怎样了呢?没有哲学的罗马人是不是也没有文学?——好一点儿了。如果不是有一个人替罗马人挣了面子,写下了一部如同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提亚》或者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一般的了不起的文学佳作,那么罗马人真得要再次泡汤了。
这个人就是维吉尔。
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已经熟悉了,我们在历史卷时已经好几次提到他。
的确如此,维吉尔,作为伟大的古罗马诗人,向来是罗马和意大利诗人的精神领袖,他的这个地位是从尚未辞世之时起就奠定了的,即使在黑暗的中世纪,他的地位在文学家中也是无与伦比的——或许可以称他为诗人中的托马斯·阿奎那。他这样绝非是浪得虚名,因为他的经典巨作《埃涅阿斯纪》堪称自荷马之后最伟大的史诗,也是整个西方文学史上第二部最伟大的史诗。
维吉尔平静的一生
维吉尔于公元前70年10月生于罗马曼图亚附近一个叫安第斯的地方,农民出身,父亲只有一小块土地。由于从小在农村中长大,培养了他对于农村广阔天地和质朴善良的农民们的热爱,这些真挚的爱有一天将化于他的著作之中,成为优美的诗篇。
在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中度过童年后,他离开父老兄弟,远走他乡,开始求学。先到了小城克雷莫纳,又到了比较大的城米兰,最后到了帝国的中心——罗马。
他先学了修辞与演讲术,准备未来从政为官,但不久就放弃了,因为他天性羞怯,还笨嘴笨舌,这样如何能在大庭广众之下雄辩滔滔呢?
放弃之后怎么办呢?年轻的维吉尔便选了一门只要用脑,不怎么要用嘴的功课:哲学。这大概很对他的胃口,因为他把这门课修完了,接受了也许是当时最完备的哲学教育,他的老师之一名叫西罗,是当时一个属于伊壁鸠鲁学派的著名哲学家。
受完教育后,他先在罗马当过一段时期的律师,他不是那块料,没人来请这讲话都羞怯的律师打官司。他只得回转故乡,住在大自然中并歌颂它的美丽。
这种美好的日子并没有多久,因为罗马内战已经开始。
我们在《西方历史的故事》中已经提到过罗马内战。第七章《古罗马名人传》的《屋大维传》一节中曾经讲到,屋大维打败反对派,惩罚谋杀凯撒者之后,随即履行了对士兵们许下的诺言,把意大利最好的土地给予了他们。
这些“最好的土地”早已“名花有主”了,屋大维怎么能将它们交给士兵们呢?
屋大维采取了一个后人常学的措施:没收。他将意大利最好的土地来个大小通吃,然后分给了他的士兵们。
在这些被没收土地的人之中就有维吉尔。
这对于靠土地维持生计的维吉尔自然打击非小,因此他这时写的一些诗里便充满了一种悲哀:对失去财产感到深深的悲哀。
然而这时写诗已经小有名气的维吉尔得到了贵人相助,屋大维发还了曾经剥夺的他的土地。
这令维吉尔简直感激涕零,从此成了屋大维最忠实的拥护者。《牧歌》第一章表达了对屋大维的感激之情。
他早期的重要作品是十章《牧歌》,然而给他带来声誉的却是第二部杰作《农事诗》。
这时他已经加入了由一个叫梅塞纳斯的贵人庇护的诗人团体,生活总算安稳了。这个梅塞纳斯既是屋大维的首辅之一,又是当时文学艺术家们的主要赞助者与保护者。
由于维吉尔赞颂农耕与收获的《农事诗》符合了是时帝国的政策,他立即得到了屋大维的青睐,据说屋大维曾一连四天倾听他朗诵。
完成《农事诗》时已是公元前30年左右,这时内战已经结束,罗马人民开始了伟大的复兴事业,重振被战争蹂躏得千疮百孔的国家,而诗人也年届不惑了。
写完《农事诗》后的十一年里他埋首创作另一部作品,一部伟大的史诗,据说是屋大维建议他写的,但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维吉尔自己早有此意。甚至从某个角度上说,他的一生都在为这部巨作做准备。须知史诗是诗歌最高贵的形态,一个伟大的诗人如何会不想献身于它呢?
这部伟大的史诗就是《埃涅阿斯纪》,据说这部作品还在写作中时便得到了屋大维极力的赞赏,他曾在百忙之中两次向维吉尔索要已经完成的手稿来欣赏。
维吉尔也将创作这部作品看做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准备用余生来完成它。
埋首创作整整十一年,史诗仍只完成了初稿,然而维吉尔已经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因为《埃涅阿斯纪》中许多段落发生在希腊和小亚细亚,他亲自前往实地考察,体验生活,好让他的作品更具真实感。归途中不幸染上了重病,在一个叫布伦迪休姆的地方去世。
据说他临死时叮嘱友人将只是初稿的《埃涅阿斯纪》烧掉,他不愿意让他认为尚不完美的作品流传于世。
所幸的是屋大维用他的帝王之权阻止了这个行动,他这样做诚然是对的,因为,大家马上就会看到,《埃涅阿斯纪》的确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虽不完美,但近乎完美。
罗马人的史诗与诗史
《埃涅阿斯纪》内容实际上是罗马人的民族史与罗马帝国的建国史,我们在读完了《埃涅阿斯纪》之后对罗马的整个历史也就一清二楚了。
我们曾在《西方历史的故事》的第五章《罗马的改革》和第六章《罗马的征服》中比较详细地记叙了罗马人的建国史,大家可以去参考一下。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这里便无需详述了,只用最简短的篇幅来说几句,然后我们将把笔力集中在《埃涅阿斯纪》中那段不属于罗马人的建国史,然而却是整个《埃涅阿斯纪》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段——迦太基女王狄多之死。
《埃涅阿斯纪》的内容大致如下:
希腊人从木马中冲将出来,顿时令特洛伊变成了屠场,绝望中的特洛伊人仍然殊死搏斗,这其中就有埃涅阿斯,这位特洛伊人中仅次于赫克托耳的伟大英雄。这时赫克托耳显灵了,他命令埃涅阿斯立即停止战斗,逃出城去,在其它地方建立新特洛伊,一座比雅典更伟大的城市。
得到神谕之后,埃涅阿斯停止战斗,回到了家。他聚齐一家老小和仆人随从,在赫克托耳和那爱神母亲的帮助下,成功地逃出了特洛伊,来到了大海上。
路上,他同妻子,也就是普里阿摩斯老王的女儿,失散了。她已经死了,她的幽灵告诉他,他要到遥远的台伯河边去,在那里建立一座新城。
以后的路漫长而艰险,最后他的船在阿非利加岸边遇险沉没。但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次遇险却带来了他漫长艰难困苦之后的欢愉。
他遇险的地方属于迦太基,这个名字我们在《西方历史的故事》中早说过了,它就是汉尼拔的故乡,罗马在成长途中遇到的最大阻碍,三次布匿战争中罗马的死敌。
迦太基的历史比罗马要悠远得多,当罗马人的始祖还在海上飘零时,甚至远在他们出生之前,迦太基的旗帜已经在阿非利加上空飘扬了很久。
这时迦太基由女王狄多执政,她美丽而忠贞,自丈夫死后一直守寡。她热情招待了远方来的遇险者。在宴会上,埃涅阿斯向女王讲述了特洛伊的陷落和他在海上的千般惊险遭遇,把女王听得一时目瞪口呆,一时又心摇意荡。后面的一切不说我们也明白,总之他们相爱了。埃涅阿斯留在了迦太基,享受起温柔艳福来。以他自己的意志,他会在这里终老天年,与女王相伴到永远。然而神却不让他这样,宙斯——现在该叫朱庇特了——派神使来严厉地警告他,让他注意自己的伟大使命。在神意面前,埃涅阿斯别无选择,他离开了女王,前往神要他去的地方,绝望的女王用自杀最后一次表达了她的爱。
埃涅阿斯到了神指示他的地方,台伯河边,在那里受到了国王拉丁努斯的盛情欢迎,他将自己的女儿拉维妮娅许给了这位特洛伊英雄。然而另一些人,包括国王的妻子,还有当地鲁图利人的王图耳努斯,十分不满这帮异乡人。于是战争爆发了,结果是这样的:埃涅阿斯胜利了,他杀死了图耳努斯,并同拉维妮娅结婚,建立了新城。
这就是《埃涅阿斯纪》的大致内容。
然而这样的内容过于简单了,《埃涅阿斯纪》的具体内容却与这有相当的区别,作为文学作品它有复杂得多的结构,因此我们下面再分卷讲述其内容。
《埃涅阿斯纪》全书共分十二卷。其中,第一卷说的是埃涅阿斯在海上艰难漂泊,整整七年后终于抵达了迦太基;第二、三卷写他在宴会上向狄多女王讲述特洛伊的陷落以及他在来到迦太基之前历经的千辛万苦,还有他的父亲安喀塞斯之死;第四卷写他同狄多的相恋结婚,然而朱庇特派神使来警告他,他只得离开女王,以及狄多之死;第五卷讲埃涅阿斯离开迦太基后,来到了西西里岛,适逢安喀塞斯逝世周年,埃涅阿斯为父亲举行了纪念运动会,这时特洛伊妇女们厌倦了漫长而痛苦的航行,要留在这里,并纵火烧船,他的父亲安喀塞斯托梦献计;第六卷写埃涅阿斯一行终于到达意大利,在女先知西比尔的引导下,他到了地府,见到了父亲的亡魂,父亲向儿子描述了罗马人未来的英雄,埃涅阿斯伟大的子孙,从罗马城的奠基者罗慕洛斯直到凯撒与屋大维;第七卷写埃涅阿斯到达拉丁姆后,拉丁努斯因为受到神示,热情接待了远道而来的特洛伊英雄并答应把女儿嫁给他,然而图耳努斯也在向拉维妮娅求婚,便起来反对,于是在埃涅阿斯与图耳努斯之间爆发了战争;第八卷写失利的埃涅阿斯寻找盟友和他的爱神母亲阿芙洛狄忒,现在她该叫维纳斯了,她请匠神为儿子打造一副好甲胄和盾牌,盾牌上面描绘了罗马伟大的未来;第九卷写埃涅阿斯不在时特洛伊人作战失利;第十卷写天神们聚会,会上大神朱庇特谴责他的妻子朱诺——前面她叫赫拉——不应再去捣蛋,接着图尔努斯杀死了埃涅阿斯的好朋友派拉斯;第十一卷写埃涅阿斯提议双方军队停战,由他同图耳努斯单独决斗;第十二卷写两人都在为决斗做准备,但图耳努斯爽约了,在战场上埃涅阿斯迎击图耳努斯并杀死了他。
这就是十二卷《埃涅阿斯纪》的内容提要。
就结构与内容而言,《埃涅阿斯纪》的一大特色就是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大模仿。
首先,它的内容本身就是《伊利亚特》的延续,是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发生的事,因此可以说是《伊利亚特》的续集,里面的基本人物如埃涅阿斯和诸神等也都直接来自荷马史诗。
其次,它述事的方式也有许多地方模仿荷马史诗。例如前面讲埃涅阿斯在海上的历险就明显是参照了《奥德赛》,而后面讲特洛伊人与鲁图利人之间的战争则模拟了《伊利亚特》。还有,《伊利亚特》中有希腊人最伟大的英雄阿喀留斯为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报仇的事,《埃涅阿斯纪》中也有埃涅阿斯替他的盟友派拉斯复仇,连神们也像《伊利亚特》里头一样仍分成两派,明争暗斗。
当然,结构与内容上《埃涅阿斯纪》也并非全无创新,它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中较独特者也许是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极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对和平的向往。
我们知道,在荷马时候,希腊虽然强大,但从来不是统一的帝国,希腊人在外邦人面前也许有点儿自我优越感,但从没有做什么帝国之梦,要把全世界的人都统一在它的旗帜之下,甚至连自己都统一不了!
然而罗马就不同了,维吉尔时代的罗马已经是一个极其强大而统一的帝国了,它统治着欧洲、亚洲与非洲无数民族,地中海差不多要变成它的内湖了。而且它还在继续征服。
因此,当维吉尔写作《埃涅阿斯纪》时就不能不受到这种帝国理想的激励,将罗马人那种天生的伟大感,自认为有权统治其他民族的思想表诸于文字间。这种文字是《伊利亚特》里断乎没有的。
在第一卷中朱庇特就用毫不隐晦的甚至令人生畏的语言宣告了罗马的伟大,他说:对这些人我没有设置时空方面的任何限制——我给予他们无限的统治。
这类文字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第六卷中埃涅阿斯的父亲安喀塞斯在地府中告诉儿子的话:毫无疑问,别人会把青铜像铸造得精美无比,会把大理石刻得栩栩如生,会在法庭诉讼上说得头头是道,会用规尺计量天体的运行,会预告星辰的升起。但你们罗马人啊,却要牢记以威力统辖天下万民。这正是你的天才所在——在世界推行和平之道,对驯服者宽宏大量,对桀骜者严惩不贷。
大家猜猜这里的“别人”指的是谁?就是希腊人,作为特洛伊人后裔的罗马人虽然有点儿不服,却一向承认希腊人文化上的优越。
除了罗马那种命定要统治世界的优越感之外,《埃涅阿斯纪》内容的另一个特色是对和平的向往。
我们知道,在《伊利亚特》里战争是美好的东西,诗人赞美战争正如赞美战争带来的英雄主义,这是荷马对战争的基调,然而《埃涅阿斯纪》就不同了,在这里诗人虽然描写了战争,然而诗人却绝不把战争本身当做目的,战争的目的是和平,罗马的未来将是一个和平而繁荣的世界,正如在第一卷之中大神朱庇特所言:光荣的特洛伊人中将会诞生一个凯撒,他的权力远被寰宇,那时,战争将熄灭,动乱的年代将趋于和平;白发苍苍的正义女神,守护家庭的维斯塔女神,还有罗慕洛斯和他的孪生兄弟勒摩将制订法律;战争的可怕大门将关闭,用精巧的铁栓紧系。
对罗马的赞美与对和平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埃涅阿斯纪》的重要特色。
然而它们都不是《埃涅阿斯纪》的主要特色。
什么是《埃涅阿斯纪》的主要特色呢?
是语言。
可以说,正是这一特色令《埃涅阿斯纪》得以成为几乎与《伊利亚特》比肩的伟大史诗。
就语言来说,《埃涅阿斯纪》不但是卓有特色的,而且维吉尔的文学语言同荷马的文学语言比起来各有擅长,不相高下。
我们知道,荷马史诗,不管是一个人还是许多人写出来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作者并非职业作家,而是游吟歌手之类的人物。因此荷马史诗的语言是相当质朴的语言,是一种文明初期特有的无拘无束的人写出的无拘无束的语言,它的力量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力量。但《埃涅阿斯纪》就不同了,它是由维吉尔一个人写出来的,而维吉尔不再是到处游吟的艺人了,称得上是职业作家,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包括学习过哲学与修辞,使得维吉尔的诗歌必然也是一种正儿八经的文人写就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具有的特色,首先是文字的多彩多姿,维吉尔会依据不同的时间、情节与地点用不同特色的语言来写作,写到战争时就用战争般雄壮的语言,写到爱情时就用爱情般柔美的语言,这些语言都不再是那种质朴与原始的语言,而经过了精雕细琢。
或者我们可以来个比喻,我们可以把《伊利亚特》与《埃涅阿斯纪》比做两个美女,《伊利亚特》就像前面欧里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一样野性十足、热情如火,而《埃涅阿斯纪》则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样欲说还休、娇柔婉转。
请问这两种语言您喜欢哪种呢?如果您问我这问题,那我就会这样说,讲到喜欢,我还是比较喜欢荷马的那些原始而充满了灵气,仿佛就是大自然本身的语言,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语言是学不来的,就像我们已经永远地失去了文明初期那虽然小国寡民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浪漫生活一样,我们也已经永远失去那时的人们所用的那种将自然与心灵完美地合为一体的语言。现在我们只能学习维吉尔这样经过沉思与修辞而成的文学语言。我们也不必伤心,因为这样的语言诚然是美好值得学习的。
我们还是结合《埃涅阿斯纪》本身的语言来叙说它的这个特色吧!
我在这里将选择《埃涅阿斯纪》中对那段不朽的爱情的记叙作为范本。
它如果不是《埃涅阿斯纪》中最好的段子,也是最有名的,据说它创造的那个人物狄多女王是古罗马向世界贡献的唯一一个文学角色呢。
我将举出三段以飨读者,这三段写出了沉没在爱之痛苦中的狄多的心理,这些对人物细腻无比的描写——无论是心理、行动的描写还是对话或者打比喻——正体现了维吉尔语言的特色,也是读《埃涅阿斯纪》之时令我最惊叹的地方。
我所引用的第一段描述了狄多爱上埃涅阿斯,又为这种爱犹豫不决的心情。诗中写道:但女王狄多早已被怜爱之情深深刺伤,她用自己的生命之血将创伤调养,任那无名孽火把她腐蚀。埃涅阿斯的英武之气与高贵的身世一次又一次在她脑海徘徊,他的音容笑貌在她心里镌刻,这爱慕之情令女王手足无措,不得安宁。
接着,第二段中写女王来到神庙,祈求神明的恩典,她祭献了一匹羊,打开羊肚想发现征兆,诗中写道:唉!自以为先知先觉的人其实无知,在神庙许愿对一个爱得发狂的人有何用处?爱火还在吞噬她温柔的心,她心中的创伤也依旧活跃。不幸的狄多心急如焚,如痴如狂满城踯躅,就如一头麋鹿,在克里特的树林里徜徉,不防被一个携箭的牧人远远射中,而牧人却并不理会仍带在它身上的羽箭;这鹿儿穿过林莽在林间小径奔逃,那根致命的箭一直深扎腰间。
瞧,多么细腻动人的语言呀!后面那比喻是说,狄多已经被对埃涅阿斯狂热的爱深深伤害,而将爱情之箭射在她身上的埃涅阿斯却仍浑然不觉——也正是这浑然不觉令得这爱更加难熬。
第三段则写埃涅阿斯受到神命,决定要走了。一切准备就绪,只等起锚——此前他已经拒绝了狄多让妹妹来诉说的最后的祈求。狄多被痛苦折磨得撕心裂肺,心中一片迷惘,不知何去何从,诗人写道:夜幕降临了,满世界疲惫的生灵都在享受甜蜜的睡眠,森林和狂暴的海洋趋于平静,星辰已经运行到中天,田野一片寂寥。但腓尼基的女王却不如此,她心中悲痛、无法入梦,爱火一再涌上心头,刺痛着她,阵阵愤懑如同巨浪令她辗转反侧。她于是独自在心头开始盘算:“啊,我怎么办呢?我还要回到从前,受到奚落吗?那时我屡次说不屑于和那些蛮族结婚,难道现在要我过去低声下气地求他们娶我吗?不行!那么去追随特洛伊人的船队,听他们的颐指气使吗?难道因为我曾拯救他们,就会得到他们的帮助?难道他们真会把我过去的恩惠牢记并且感谢于我?即使我自愿,谁又会接受我——一个他们憎恨的人?将我带上他们傲慢的船舶?唉,被抛弃的人呀,莫非你到现在还不明白,还没有感觉特洛伊人背信弃义?如果他们愿意带我走,又该怎么办?是我独自一个跟着这些欢呼着一心想离开此地的航海者远走,还是带领我所有的推罗亲友簇拥着参加特洛伊人的行列?从前我好不容易把他们从土生土长的西顿带到这儿,现在怎能再次叫他们扬起风帆,漂洋过海?不行啊,你只能一死,这是你的应得!用宝剑斩断你的愁绪吧……”就这样,狄多自怨自艾,芳心欲碎。
如何?伟大的诗人是不是通过这几段文字,将一个沉醉于爱情之中并且矛盾痛苦的女人的种种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欣赏这些优美地方的最好方法是大家用自己的双眼与心灵到《埃涅阿斯纪》那里去感觉。我们有杨周翰先生依据拉丁文译出来的本子,译得相当不错。
狄多的结局如下:她看到埃涅阿斯已经扬帆出海,便来到后宫,登上早准备好的柴堆,呜咽着将一把短剑深深地扎入胸膛,“鲜血从剑刃边喷出,溅满了双手”。
最后,她“体温散失,元气化入清风”。
让如此美丽、高贵、痴情的迦太基女王就这么悲壮地死去了,我们写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呢?——就此结束维吉尔和他的史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