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最喜爱的伟大的小说家

第三十二章 英国人最喜爱的伟大的小说家

谁能想到呢,狄更斯还是伦敦最快的速记专家、优秀的业余演员和朗诵家。

这一节我们来讲狄更斯。一讲到狄更斯我的心中就涌起一股亲情,因为他是我偏爱的人物,就像我的朋友一样。

其实有这种感受的远不止我一个人,他在世时拥有的读者数量甚至超过了通俗作家。

狄更斯是地道的英国人,1812年2月7日生于朴茨茅斯,这是位于英国南面的大海港。他的母亲原姓巴罗,一个鲸吞了英国国库50000英镑的官员的女儿。这官员曾经替自己儿子谋到一个美差,这个儿子有一个与他同一天上班的同事,名叫约翰·狄更斯。

当这位狄更斯同巴罗局长女儿恋爱时她还没有成年,局长大人也看不上这样的女婿,狄更斯便采取了在当时的英国十分盛行的办法:将情人拐走。待生米煮成熟饭后老巴罗不答应也不行了。

巴罗小姐是个美人儿,对自己的美貌一向自负,她很爱跳舞,据说在她的第一个孩子降生前几个小时还在跳呢,这孩子就是狄更斯了,全名叫查尔斯·狄更斯。

小狄更斯最初五年生活在家乡朴茨茅斯,五岁时随父母离开家乡,搬到了一个叫查塔姆的地方,这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他真正的童年生活开始的地方。后来在他的作品之中多次提到过这里。

总的说来狄更斯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时他的父亲是海军军需部职员,年薪超过两百镑,这在当时足够使一个小家庭过得滋润了。还在很小的时候母亲便教他认字母,这是最初的学习。不过也有一种说法,主要是狄更斯自己说的,说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因为母亲对他不好,如他自己在一封信中所言,他童年时是:“一个非常瘦小,没有得到特别照顾的男孩。”

但无论如何,比起他以后的遭遇来他生命中最初的十年时光是幸福的。

狄更斯有了两个妹妹,与家庭一起扩大的是父亲挥霍的恶习。他们一家过得越来越艰难了,渐渐地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狄更斯永远忘不了的一件事是在他12岁时发生的。这一年为了给家庭找到收入来源,狄更斯夫人决定办一所学校,就是前面讲过的夏洛蒂·勃朗特想办的那种私立学校,而且这次狄更斯夫人办的学校命运同勃朗特她们的学校的命运也并无区分,都是姜子牙开店——鬼都不上门。

结果,狄更斯的父亲终于被捕,给送进了负债者监狱。这在当时是最为可怕的事情,它表示一个家庭已经到了最惨的地步,比现在的破产还要可怕呢。

12岁的狄更斯则被送进了一家新开的皮鞋油作坊给瓶子贴商标。

这样,当别的孩子们正在上学的时候狄更斯却已经独立谋生了,他在一座摇摇欲坠的旧厂房里终日同玻璃瓶子打交道。

后来他父亲出了狱,家里经济条件也有了一些改善,他可以不去做工而接着上学了,他的母亲却想要他继续做下去,对于这事狄更斯后来回忆说:“我事后从来没有忘记,我也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因为把我送回皮鞋油作坊而感到满意这件事。”

最后父亲的意见占了上风,他又进了学校。

狄更斯对这些学校没什么印象,多半因为它们一点儿也谈不上好,如果不算是很坏的话。两三年后他便结束了受教育,又开始了工作。这时他已经15岁了。

这次的工作与上次大不一样,他当了一家法律事务所的职员,后来又到了法庭做速记,记录各种法庭辩论。为了掌握这个本事,狄更斯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因为这实在不是一种容易掌握的技巧呢,据说相当于学两三门外国话。狄更斯最后自豪地声称他速记的速度能赶得上最善辩的律师们的口舌了。

他对这个职位的满意没持续多久,他发现法庭里那些一本正经的法官们和口若悬河的律师们都很可笑,就像一群演戏的猴子一样。后来他又找到了新工作,替一家报馆干活儿,专门采访议会新闻。

1834年他转到《晨报》当记者,这是一家自由党报纸,很合狄更斯的胃口,他终于感到自己得其所哉。

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叫玛丽·比德内尔的姑娘,开始全心全意地追求她。然而他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不是他小伙子不行,而是他没钱,也看不到会有什么前途。

对于一个有才能、有自尊心的人,这种打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只会使他更加努力,取得成就,去征服那个所爱的女人,去证明她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

狄更斯一直梦想当作家,现在的打击促使他立即朝这条道路奔去。

其实他一直在小规模地写作,不时替报纸杂志撰写短篇故事和散文,现在他把更多时间投入写作,他的文风很快就激起了人们的兴趣,这些文章被编成《博兹特写集》,1836年出版,立即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真正确立狄更斯在文坛地位的是下一本著作。当时一个很著名的版画家画了许多幽默画,需要一些文字与画配对儿,狄更斯揽下了这差事。

这种故事与画相配的连载类似于现在的漫画连载。几个星期后《匹克威克外传》第一篇问世了。要说明它激起了何等的影响是困难的,打个比方吧,在一堆英国人中扔下一袋金子所产生的反响也许都没有狄更斯把《匹克威克外传》扔出来时所产生的反响大呢。

英国人发疯似的抢购、抢读《匹克威克外传》,匹克威克先生的下一步行动成为他们最关心的事,至少比他们对自己的下一步要关心得多呢。

据说每到邮差应该把新一期《匹克威克外传》送来的这天,没有一个人会老老实实地在家里等着邮差,他们总是走上一英里去迎接,书一到手没哪个不就地读将开来,一大堆人立即朝他围过来,大家一起聚精会神地看着,哈哈大笑声响彻云霄。

狄更斯在一夜之间成了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

也就是在这年,他结婚了,对象不是他倾慕的玛丽,而是当时一个有名的记者和作家的女儿凯瑟琳。

他辞去记者的职务,开始了作家生涯。

他看到自己的连载小说那么受人欢迎,又不愿让出版商们白白赚走自己的银子,就亲自动手编辑一份刊物,叫《本特利氏杂志》。从1837年起的两年之间连载了《奥列弗·退斯特》。

他的另一个收获是妻子生了儿子,这将是他九个孩子中的第一个。

他的新连载同《匹克威克外传》一样受到热烈欢迎,于是狄更斯趁热打铁,一部接着一部地写将起来,先是《尼古拉斯·尼科尔贝》,接着是《老古玩店》,还有《巴纳比·拉奇》。

狄更斯夜以继日地写作,直到1841年,他终于累得有点儿受不了了。

他决定去散散心,目的地是新大陆。这时的美国像英国一样已经传遍了狄更斯的大名与大作,他一到就受到美国人的狂热欢呼,仿佛他不是作家而是国家元首。

狄更斯在美国尽情游玩,但对美国的印象却是爱恨参半。一方面,他看到美国人给他如此厚爱,岂能不高兴又感激?另一方面他却看到尽管美国书店里摆满他的作品,到处有人夹着他的书招摇过市,然而他却没有收到几个版税,他感觉自己像是被人谋了财。他并没有把这些想法藏在心里,而是放到了嘴边上,那些美国人当然不会对他的反应感到高兴了,于是便有一些美国人,特别是新闻记者,开始冒出对他的不恭之词。

这次美国之行的收获是《美国札记》和《马丁·朱述尔维特》。

这时已经到了1843年,这年圣诞节前夕,狄更斯突然想到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并且在几个星期内写成了《圣诞故事集》,它由一个个的小故事组成,形式上就像给儿童们读的童话书一样。

这年它成了英国人最好的圣诞节礼物,从此,几乎每个识字的英国人每当到了圣诞节,除了想得到圣诞老人的礼物外就是想读到狄更斯的圣诞故事了。

从此,狄更斯几乎每年圣诞节都要给他们献上一本新的《圣诞故事集》,直到死前三年。

这时狄更斯在英国的名声已经如日中天,他的书不但摆满了英国的大小书店,甚至摆满了大小的剧院。由于它们通畅幽默,很适合改编成剧本,被大量改编上演了,有时光伦敦就有二十家剧院同时上演按他的小说改编成的戏剧。

当时有个人写了本书叫《时代的新精神》,分析了那个时代的新精神领袖们,狄更斯高居第一,作者评论说狄更斯的作品“显然是时代的产物……真正散发着他所凝聚的时代的全部精神……他对时代的影响既深且远……”

这时的狄更斯不但是著名的作家,而且是伦敦最快的速记专家、优秀的业余演员和朗诵家,甚至也是最成功的期刊编辑,一句话,他无论做什么事几乎都取得了成功。

伴随着他蒸蒸日上的事业的是他一天天扩大的家庭,他是一个强健的男人,一匹良种马,生孩子简直就像写小说那么容易,仅仅由夫人生下来并且活下来的就有九个!至于其他,例如情人生了几个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他是有情人的。

他也是一个比较顾家的男人,除了很少几次出远门外总呆在伦敦的家里,照顾老婆孩子,他把全家搬进了一幢大房子,一大群孩子加上川流不息的客人们,家里简直摩肩接踵,像集市一般热闹哩。

后来他开始编辑《家常话》和《一年四季》等综合性期刊,内容以文学为主,兼及其他,发行得十分之好,有时竟高达30万份!

读过狄更斯小说的人都知道狄更斯有一种特别的本领,能将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描述得入木三分,这种本领在他从1852年开始写作的小说《荒凉山庄》及后来的《艰难时世》和《小杜丽》等作品中达到了极致,虽然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正搞得轰轰烈烈,但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确乎在许多方面是黑暗的,普通劳苦大众的生活无疑也是异常艰难的。

从1855年开始狄更斯的生活出现了波澜,他感觉从前的幸福悄悄自心中隐去,痛苦偷偷袭来。

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对时政的不满,他看到,伴随国家经济繁荣、资本家们纸醉金迷的是劳苦大众可怕的赤贫,整个社会好像被分成了两个世界:对富人而言是天堂,对穷人而言是地狱,而且统治阶级们对于人民的苦难表现出惊人的麻木不仁。富于同情心与正义感的狄更斯如何不感到愤怒?

另一个令他痛苦的原因就没有这么伟大了。我们知道他的妻子叫凯瑟琳,她很善于生孩子,但夫妻俩的感情却不像孩子这么丰富。当然主要是由于狄更斯,不知从何时起他总认为自己没找到一个好妻子,心中愤愤不平。

他不会将这些感觉深藏起来,而是以或明或暗的方式表达出来。凯瑟琳呢,依据有关材料来看,她似乎对自己的丈夫颇有些惧怕呢。

他们夫妻的感情一天天地淡下去,终于,有一天,1858年5月,她,这可怜的女人,在为丈夫生育了一长串孩子后,永远地离开了家。当然,她绝不是希望离开,更不是同什么人私奔。

由于这个事件狄更斯遭到了生平第一次猛烈的攻击,大家都把他看做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因为夫妻双方谁是受害者不言而喻。狄更斯把这归因于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他写了一封有名的“亵渎信”,信中写道:“据本人猜想,世界上共同生活的夫妻中,如果本身并不邪恶,那么,像我们这样互不理解,毫无共同之处实属罕见。”

我想大家明白,这样的借口直到今天都是丈夫或者妻子想离开对方时最常找的所谓理由。

虽然狄更斯是我喜爱的作家,但在这一点上我可不想偏袒他。我想他这样做无非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凯瑟琳在生了一长串孩子之后,从身体到容貌大概很难对丈夫再有吸引力了;二是狄更斯作为一个精力充沛的男人,一个当时最有名的作家,对女性的魅力可想而知。当这二者同时并存,又没有最坚定的道德与自律精神作为武器,男人是很难不做出自然的反应的。

妻子离开后,不,其实远在妻子离开之前,狄更斯的感情生活就远不寂寞了,他有的是崇拜他的年轻漂亮的女子,其中最有名的是埃伦·特南,这个小狄更斯差不多30岁的女演员做了作家的情妇直到他辞世。

前面说过,狄更斯被称为当时了不起的朗诵家,以前他为一些慈善组织搞过朗诵,但从这时起朗诵不再是慈善活动而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了。

这是一种收门票的朗诵,来听他朗诵就像去戏院观剧一样,要买票的。

不同的是这场剧的演员只有一个,收票子的演员自然也只有一个,而看戏的观众却并不少,这样门票费自然滚滚而来,甚至超过了他从自己最受欢迎的小说获得的收入,把作家本来就鼓鼓的腰包都撑破了。

他先在伦敦朗诵,后来又到了英国其他地方,最后一直诵到了遥远的大洋彼岸。

这些朗诵会虽然替他带来了成堆的英镑和美元,但也有两个害处:一是由于他把大量精力用来朗诵现存的作品,自然没多少精力去写新作品了;二是这种朗诵十分劳神费力,几年下来大大地损害了狄更斯的健康。

1867年,当他到美国去朗诵时,虽然举止同以前一样轻快敏捷,有如年轻人,然而他头发已经花白,经常感到筋疲力尽。他的朗诵会在这里激起的波涛丝毫不低于伦敦,如当时著名的诗人朗费罗所言:“人们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无法感受到他的名声是多么的大。”

从美国回来时已经是1868年了,他的身体更趋虚弱,但他仍然像上了瘾一样坚持干这种累人的活儿,直到下一年4月,他一病不起。

他只得取消了本已经安排好的巡回朗诵,在伦敦举行了一次告别朗诵会,最后一句话是:现在我将从这耀眼的灯光中永远地消失了……

他的预言是正确的,不久,即1870年6月的一天,他在家中猝然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