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第九章 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当但丁终于摆脱痛苦,重新回到诗人的生活时,他将成为一个新的诗人。
到现在我们已经走完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我们从《西方历史的故事》的第八章《古怪的中世纪》与第九章《封邦建国》中已经知道,就是中世纪。这也就是本章的历史背景,它的特点是基督教像山一样压迫着西方的人们,这体现在当时西方人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并且有许多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们在《西方哲学的故事》的第十章《基督教的故事》和第十二章《一切为了主》中已经讲到了基督教对西方哲学的强大影响,事实上那时的哲学被称为“神学之婢女”。
现在,我们讲到中世纪文学了,它又如何呢?
它当然也不例外,中世纪的作家们大都是顶虔诚的基督徒,他们在写作时总会把上帝放在心中,他们无论在写诗、写小说还是写现实性剧本时总忘不了赞美上帝。
然而,忠于上帝与忠于教会是两码事,在赞美上帝的同时,许多作家们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并不赞美教会,相反,他们常常谴责它。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中世纪的教会实在腐败。大家知道一个通例,专制必然产生腐败。中世纪比王权还要高的教权牢牢地统治着西方世界,统治着人们从精神到肉体的方方面面,如此的专制怎能不产生腐败?因此那时候教士们虽然号称是上帝的仆人,要守身如玉,事实上却贪财好利、淫乱不堪、无恶不作。
面对如此腐败的教会,有良心的作家们当然不会去赞美而只会去谴责。这种谴责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到文艺复兴时代的作家们更是锋刃锐利,谴责得最有趣最厉害的是我们后面会谈的薄伽丘。
但丁的作品也表现了这些思想。
但丁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同我们前面讲过的两个伟大诗人——荷马与维吉尔——比肩。
关于但丁,我们在《西方历史的故事》的第十五章《走遍欧洲》中已经说过了一小段。
我们说过,但丁的全名是但丁·阿列格里,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骑士家庭,他生性勤奋,刻苦学习,真是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无所不知,无知不晓,如此等等。
后世的人们主要根据两条途径知道了但丁的一生:一是他自己的叙述,他在其著作的许多地方都记下了自己生平的点点滴滴,例如他的生日,这些是最权威的材料。二是薄伽丘的记录,他是但丁最早的崇拜者之一,为了表达他的崇拜,还为但丁写了一本《但丁传》。
据但丁自己说,他出生于1265年的“双子宫时段”。这种用星象来定时间的方法是中世纪时博学的人们常爱用的,这段时间是5月21日到6月20日,然而到底是哪一天就不得而知了。
但丁出生在佛罗伦萨,其家族在当地算不得名门贵胄,据说他的高祖父名叫卡恰圭达,曾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这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我们在《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章《基督教的故事》中已经讲过,大量高贵的骑士把他们的鲜血洒在了遥远的亚细亚。这些埋骨异国他乡的骑士中有一个就是但丁的高祖父,这位高祖父的妻子姓阿列格里,丈夫死后她便让孩子们随自己的姓,这就是但丁后来姓阿列格里的原因。
但丁在描述自己的生平时极少提到亲人们,他提到过父亲,然而提到时的口气并不十分热爱或者尊敬,那只是他在同朋友们写一些互相取笑的诗中的主角。他还约略提到过有一位姐姐或者妹妹,他称为“那个与我血缘最近的女人”。
看得出来,但丁对自己的家庭没有多少感情,这可能是因为他早年丧母的缘故。他的父亲后来又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恰鲁菲,她给但丁生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与妹妹。
但丁的父亲虽然只是小贵族,但还有些钱,他让儿子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如学习拉丁文、逻辑、修辞之类,据说但丁从小就是小大人,经常摆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像个哲学家。
在但丁后来的老师之中,有一个叫拉蒂尼的,他被称为那时候最渊博的学者,也是但丁那一代青年们的伟大导师,他在修辞与哲学上教导过很多佛罗伦萨人,使他们说话文雅得体,且思想敏锐。
但丁对于自己的童年没有很多回忆,但有一件事却是对他一生影响至深的,这就是同俾得丽采的相遇,她是但丁人生的指路明灯。
1277年,由父亲做主,但丁同一个名叫杰玛·多纳蒂的女孩儿订婚,这年他12岁。早婚与包办婚姻都是这时候意大利的风俗。我记得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当十三四岁的朱丽叶对母亲说自己太小,不想结婚时,她母亲告诉她:“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已经生下你了哩!”
这次婚姻后来给但丁带来了两个儿子,他们热爱父亲,以父亲的巨作而自豪,成为这巨作最早的诠释与传播者。
但丁的父亲死于1283年之前,这时他还不到18岁,便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所幸的是他的父亲为他留下了一笔财产,足以令他过上小康生活。
如果说父亲和家庭没有对但丁产生很大影响的话,那么政治可以说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我们曾经讲过,自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意大利一直像中世纪时的德意志一样,只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四分五裂。这时候统治意大利主要是两股力量:支持教皇的力量被称为归尔甫党,支持皇帝的阵营被称为吉伯林党。这两种势力在意大利互相倾轧,你争我斗。在这个城市你占优势,在那个城市我又占上风,彼此的势力交错分割,把美丽的意大利弄得破碎不堪,佛罗伦萨当然也不例外。
在佛罗伦萨先是归尔甫人取得了优势,但在不久后的一次战役中,吉伯林党击败了归尔甫党,统治了佛罗伦萨。到了1266年,归尔甫党再次崛起,在教皇与法国人的帮助之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牢牢地控制了佛罗伦萨。
击败吉伯林党后,执掌政权的归尔甫党人立即分裂成了两派,分别被称为黑党和白党,实际上又开始了新一轮争斗。没有赶上前一轮的但丁如今积极地加入进来。
当时佛罗伦萨的法律规定,只有加入了某一个行会的人才能从政,于是但丁加入了医师和药剂师行会,因为但丁当时被认为是一位哲学家,根据规定哲学家有权加入这个行会。
加入行会之后,但丁在1285年时成了人民首领特别会议成员,正式踏入仕途,属于白党。
1289年,但丁一口气参加了两次激战——坎帕尔迪诺之战和佛罗伦萨人攻占比萨的卡普纳城堡的战斗,并立下战功。
几年之后,他成了佛罗伦萨百人会议的成员,相当于市议会议员。
又过了几年,即1300年,他正式当选为佛罗伦萨行政官。他接受了第一项重大政治使命,率代表团去毗邻的圣吉米尼亚诺市商议对抗教皇。
大家听起来也许会感到奇怪,归尔甫党人不是属教皇派吗?怎么会反对教皇呢?
原来这时对意大利和佛罗伦萨的自由产生最大威胁的已经不再是皇帝,而是教皇了!特别是新上任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想将教权与俗权结合起来,统治全意大利。但丁虽然一开始属教皇党,但在认识到教皇统治的种种弊端后便开始反对教皇干政,并且寻找同盟者一起行动,这就是他之所以去圣吉米尼亚诺市的缘故。
一开始但丁所属的白党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了优势,放逐了黑党,黑党便同教皇和法国人暗暗联合起来。不久,一支法国军队要求进入佛罗伦萨,佛罗伦萨人尚未知悉黑党与他们联合的事,但也不敢贸然让他们进来。这时教皇的种种举动也让他们感到了危机,决定派员去罗马同教皇谈判,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项危险的使命。
这时但丁面对着自己去还是不去的两难局面。“若我去,谁留下?若我留下,谁又去?”就是他这时候留下来的名言。
为了城市的利益,他还是亲自去了。
这一去不啻是送羊入狼口,教皇立即将他扣了起来。
而这时的佛罗伦萨呢,1301年11月,市政当局允许法国军队进入。就在当晚,已经同法国人联合起来了的黑党偷偷地溜了进来,随之夺取了大权,紧接着便对白党开始大迫害。他们不但迫害正在市内的白党人,还想迫害不在市内的但丁,便向但丁发出了宣召,令他回来。
但丁当然知道如果他回来等待他的将是什么,莫须有的罪名将令他坐牢甚至送命,因此他拒绝回来。
这更给了黑党人以口实。1302年1月,他们正式给但丁判罪:罚款5000弗罗林,流放五年,并永久剥夺他担任公职的权力。
他们给但丁的罪名是贪污公款,反对教皇,扰乱佛罗伦萨共和国。
这些罪名当然像秦桧加给岳飞的一样,是“莫须有”的,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对这样的判决但丁当然不服,拒绝缴纳罚款,并再次拒绝回乡。不久他便遭到了更加严厉的处罚。1302年3月10日,他被判处以火刑。也就是说若他一旦被黑党逮住,等待他的将是与布鲁诺一样的命运。
这年但丁37岁,不得不到处流浪,在异乡度过漫长的余生,如他自己所言:“几乎是乞讨着走遍所有说这种语言的地方。”
“这种语言”指的是意大利语,不过这时的意大利语还只是一种民间土话。
但丁不会默然忍受命运的不公,他热爱自己的故乡,无时不想回去,甚至想要“打回去”。
特别是有一段时间,亨利当选为皇帝,这时的新教皇是来自法国的克莱芒五世,他宣布亨利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并答应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替他加冕。
由于好久以来意大利一直分崩离析,根本没有统一的领袖,亨利七世一旦加冕,也就成为全意大利的国王了。这至少会令意大利表面上有一个共同的统治者,亨利七世也宣布他将致力于意大利诸邦的团结与统一,并答应让所有被流放者回到家乡。
这些消息令但丁倍感鼓舞,他成了亨利七世热烈的拥护者,不停地给意大利各地的大小封建诸侯和城市写信,号召他们团结在教皇的旗帜之下,又呈书给亨利七世,要他讨伐那些反对他的人。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为皇帝与帝制辩护的政治学名著《帝制论》。
然而不久但丁便失望了。亨利七世太不争气,到达意大利之后他一直呆在北方,令许多城市里反对他的人得以集合起来,强大的敌对势力使他无法实现理想,兑现诺言。
1313年,亨利七世病死,但丁曾经抱有的殷切期望化为泡影。
佛罗伦萨是站在最前面反对皇帝最激烈的城市之一,但丁为此撰文对“穷凶极恶的佛罗伦萨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对他回到故乡当然没有好处。因此,虽然佛罗伦萨当局曾经搞过一次大赦,许多被流放者得以回到故乡,然而名单中没有但丁。
虽然到处漂泊,不过由于他毕竟曾是佛罗伦萨的长官,又已经有了诗人的名声,他还是在一些地方受到了礼貌的接待。特别是在维罗纳和拉文那。
他先是得到了维罗纳的统治者格兰德·德·斯卡拉的礼遇,在这里度过了许多时光。这时候的但丁已经放弃了归国的希望,决心以创作来追求不朽的荣誉了。
、他接受了一个叫圭多的拉文那贵人的邀请,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1321年9月14日,但丁因患疟疾逝世于拉文那,享年56岁。
他在逝世前终于完成了使他永垂不朽的作品,也是西方与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神曲》。
这就是但丁的一生,这样的一生恐怕无论如何也说不上幸福吧!他的一生,正如他在《神曲》中所言:好像希坡利忒由于他残忍背信的后母的诬陷,走出了雅典城,你也不得不和佛罗伦萨分离。这是天意如此,这计谋已经议定,在那个基督整日被买卖的地方计议此事的人就要把它执行。那罪过必将归之于在名誉上受损害的一方,那是由来如此。但复仇必将公正地使真相大白。你必将抛弃一切最可宝贵,最可珍惜的事物。这是“放逐的弓弩”必将向你射来的第一支毒箭。然后你必将体味到吃人家的面包心里是如何辛酸,在人家的楼梯上去下来,走时是多么的艰难。
这几句话是卡恰圭达对但丁所说的有关于他未来的预言,真将但丁对被佛罗伦萨当局诬陷与迫害的愤懑以及流浪的辛酸说得淋漓尽致!
也许大家可以仔细体味一下,度过这样的人生,即便能写出伟大的诗歌又如何呢?
我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在不朽而辛酸的人生与速朽而幸福的人生之间如何选择——会见仁见智,不过我们在这里且不谈它,现在该说说那令但丁不朽的作品了。
但丁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还在世时就被看做是惊人的博学家。他不但是伟大的诗人,还是杰出的政论家,甚至是一个哲学家。这从他那些多种多样的著作就看得出来。
他写了语言学著作《论俗语》,对解决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帝制论》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政论文之一。
当然,真正令他不朽的还是诗歌。他被尊为是所有时代最了不起的诗人之一,甚至有人,例如T·S·艾略特,把他和莎士比亚看做是自荷马与维吉尔以后两个最伟大的诗人,而且“没有第三者”。
但丁最有名的《新生》与《神曲》都同爱情有关,具体说都同他对俾得丽采的爱情有关。
但丁与俾得丽采第一次相遇时但丁只有9岁,但诗人天生的早熟已经使他胸心中勃发着朦胧的爱情了,她在但丁眼中“宛如幼小天使”,从此情根深种。
九年之后两人再次相遇。这时候他们都长大了,俾得丽采出落得更加美丽,有倾城倾国之色。更令但丁神魂颠倒的是:这位惊世美女居然还向他打了招呼!这下诗人更加堕入了深不见底的爱河,不能自拔了。
事实上,他对俾得丽采的爱情完全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一则但丁已经结婚了,二则他那时既称不上有什么社会地位,也谈不上富有,甚至也不怎么英俊,如何能博得美女的青睐呢?
于是我们的诗人便满足于用另一种形式表达爱了,他为美女写了大量的诗篇,编成了一个集子,叫《新生》,意思就是俾得丽采给了他新的生命:他的母亲给了他作为人之生命,而俾得丽采却给了他作为诗人的生命。
正所谓红颜薄命,美丽的碑得丽采1290年便去世了。
她的死令但丁肝肠寸断、万念俱灰。为了消心中之苦,他便暂时脱离诗歌,投入了哲学与神学的研究。
当诗人终于摆脱痛苦,重新回到诗人的生活时,他将成为一个新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