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神圣之诗

第十章 神圣之诗

惊鸿一瞥之间,诗人看到了圣三位一体的“最后的幻象”。

《神曲》的结构

我们还是来谈谈《神曲》吧。《神曲》共分三篇,分别叫《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但丁大约从1307年左右开始创作,直到逝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历时十四载。

《神曲》初版时有一个怪名字叫《喜剧》,这是那时意大利文学家们的习俗,把什么东西都称做“喜剧”。它一炮打响,不多年就被公认是堪与伟大的古典作家们的代表作相匹的巨作。到本世纪末已经有了十余种详细的注释本。崇拜他的文艺复兴巨匠薄伽丘为他写了传记,又在大学里开办了专门解读《神曲》的讲座。渐渐地但丁享有了“神之诗人”那阔得吓人的头衔。1555年,当威尼斯人出版《喜剧》时,把“神的诗人”这个头衔也加在它名字的前面,这样《喜剧》就变成了《神的喜剧》,我们译过来就成了《神曲》,更简化了一点儿,倒很传神。

《神曲》每篇33歌,加上序诗刚好100歌,共14233行。

《神曲》的情节说起来并不复杂,只是一个人——但丁自己——在1300年复活节前后的几天里进行的一次神奇的旅行:他由我们前面刚讲过的伟大的维吉尔和他的梦中情人俾得丽采先后领着,在我们人死后要呆的那些个地方——地狱、炼狱和天堂——逛了一遍,《神曲》所描写的就是他这次的“旅行见闻录”。

《神曲》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诗的缘起: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此后,经过稍稍一番曲折之后,他就开始这趟旅行了。

地狱游记

我还是像讲故事一样来讲吧,就像我小时候外婆给我讲故事时的样子。

从前,有个人名叫但丁,他爱写诗,曾经当过官,后来被别人赶下台来了,把他赶到了老远的地方,不让他回家。他到处流浪。有一天,大约是距今年,20000年,七百年左右的一天,他在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来到了一个地方,这是一片十分黑暗的原始森林,好像亘古未有人走过一般,他迷路了。

这时候有个老人家过来了,他是但丁十分尊敬的诗人,曾经写过一部伟大的史诗《埃涅阿斯纪》。

他是来给但丁领路的,他为什么来呢?因为但丁已经仙逝的梦中情人俾得丽采请他来,从这时起由他带着但丁开始了那一段不朽的旅程。

他们先来到的第一个大地方是可怕的地狱,他们将在这里走过旅行的第一站。

乘着船儿渡过界河后,他们走进了地狱。

地狱的大门上镌刻着几句诗:从我,是进入悲惨之城的道路,从我,是进入永恒之痛苦的道路,从我,是走进永劫的人群的道路。你们走进这里的,把一切希望捐弃吧!

很可怕吧!因为,人所最恐惧的,除了了无希望还会是什么呢?

但大家可不要以为在地狱里承受那绝望的都是坏人,相反,里头好人可多哩。例如地狱的第一层叫林菩狱,里头住的便都是些大好人,荷马、赫克托耳、埃涅阿斯、凯撒、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等等。

他们为什么要下地狱呢?只有一个原因:当他们出生之时,基督教尚未诞生,因此他们出生时没有受洗成为基督徒,而成为基督教是不下地狱的先决条件。

离开林菩狱之后就不同了,以后地狱中每一层的每一个人都是犯了在神眼里不可宽宥之罪的。

地狱的第二层是那些放纵自己情欲的,例如有个美女是因为同小叔子偷情而被丈夫杀害的,然而那却是十分动人的爱情故事,听得人不由潸然泪下。

除这个美女外,这里还有我们熟悉的两个大美人儿: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和海伦。

第三层中住着“饕餮者”,那些贪吃的家伙被“永恒的、可怕的、寒冷的大雨”淋着,浸泡在洪水里,地上散着恶心的臭气,还有一条三头狗看着他们,把他们“剥皮、撕裂”。这些人当中有许多但丁在佛罗伦萨的老相识。

第四层中住着那些小气或者浪费的家伙,他们“不能正当地使用他们的钱财”。他们分成两边,要推动重物,但只是像推磨一样绕着圈子,永远地从事无效劳动,这里头包括许多在人间时有头有脸的人物,例如牧师、主教甚至教皇。

但丁在维吉尔的带领下就这么走着,见到那一个个犯下这样那样罪孽的人,有对他人使用暴力的人、自杀者、蔑视上帝者,还有淫媒与诱奸者,有贪官污吏、盗贼乃至制造假币的人,这些人都各自住在地狱的不同层面,在里头受着那永远没有尽头的痛苦。有的被火烤油煮、枪刺剑剁,等等等等,读起来令人心惊肉跳。

诗人到达地狱的第九层,这里住着“悲哀之国的皇帝”,也就是地狱之王,他是一个身材比巨人还巨大的家伙,上身以下被冻在冰海里,他有三张脸,三张口,每张口里都在不停地咀嚼着一个坏人,这三个坏人都是我们熟悉的背叛者。

他们就是出卖耶稣的犹大、谋杀凯撒的卡西约和布鲁托斯。

至此但丁逛完地狱了,他与导师开始在阴暗中往外走,《神曲·地狱》最后说:导师和我从那条暗道走进去,回到那光辉灿烂的世界里;然后,不想作任何休息,我们就往上登,他在前而我在后,一直登到我从圆孔里辨出了天上累累地负载着的美丽事物;我们从那里面走出,又见到了繁多的星辰。

炼狱游记

在地狱中看过太多的眼泪与痛苦之后,两位伟大的诗人开始下一站旅行了。

这一站就是炼狱之旅。

它是这样开始的:如今我才智的小舟扯篷帆,把一座悲惨的大海抛在后面,此后将在平静的海面上航行。而我将歌唱那第二个境界,人类的心灵在那里洗净了罪,为上登天堂做好了一切准备。

炼狱位于一个岛上,四周是茫茫大海。它是干什么用的呢?简而言之,它是用来忏悔的。那些在活着时虽然有错,但是“错”而非“罪”,上帝认为他们是孺子可教、朽木可雕,就让他们来这里,先好好地忏悔一番,洗净身上的罪过,然后就可以升天了。

这天是复活节,他们迎着刚萌发的春之气息,来到了虽然痛苦却有无比珍贵的希望之所在。

他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孤单的老翁”,他“蓄着一把长长的胡子,已经有一些斑白,就像垂在胸前的两绺头发”。他就是炼狱之门的守望者伽图。我们在《西方历史的故事》中曾提到过他。他是罗马深孚众望的元老院领袖,连凯撒也很尊敬他,当凯撒击败了他时,他宁死不降,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用手扯断,然后纵身投入大海。他自杀了,本来该下地狱的,但由于上帝特别的恩宠,让他来到炼狱做了守门人。

伟大的伽图没有留难,让他们顺利地进入了炼狱的前界。

在炼狱前界,他们遇上了一队灵魂,里面有但丁的一个好朋友。他的歌儿唱得好,他生前,当但丁累了时,就会来找他,听他歌唱,那些歌词大多是但丁写的。这次,当但丁看到他时,惊喜之余,请他低唱了一首《在我的心灵中向我低诉的爱情啊!》,听得那群忏悔的灵魂呆住了,“仿佛任什么事都不再放在心上”。

接着他们来到了一座高山之下,它是那样的陡峭,望得但丁两腿发软。

在这里但丁遇上了一些同教会作对的人,有的还被革除了教籍,这些人受到的惩罚只是等待,他们在生时同教会对抗了多久,就必须在这里等待比那对抗之期长整整三十倍的时间。

他们找到了一条登山的路,是一道裂隙,有多宽呢?但丁做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他说:“当葡萄变得紫黑的时候,农民们常用他们的叉子叉起一小束荆棘,塞住篱笆上的洞”,甚至那洞也大于他们将要从这里登山的缝。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抵达了炼狱之门,这已经是第九歌了,它的名字叫“象征之门”。

在那门口有三级石阶,各自的颜色不同:第一级是块如镜子般闪亮的白云石,第二级是很深的灰蓝色,且有裂隙,第三级则如火如血般红。在那最上面一级站着守护的天使。他用锋利的剑在但丁的额头刻了七个“P”,然后打开了门,这是用铿锵有声的金属制作的神圣之门。

踏过这门之后,但丁进了真正的炼狱之内。

他们看到了一面奇妙的墙,上面栩栩如生地雕刻着许多的人物,描绘了一段段历史,有以色列人的王大卫在耶和华的约柜前跳舞的故事,有图拉真——我们在《西方历史的故事》之《罗马的征服》一章已经讲过,他是令罗马走向征服之巅峰的君王——同那个可怜的寡妇一段著名的对话。寡妇请求正要出征的皇帝替她被害的儿子报仇,皇帝说:“你暂且等等吧,等我回来再说。”寡妇说:“要是你不能回来呢?”皇帝说:“接替我位的人会替你办。”寡妇问:“要是你不行这善,干吗又要人家行呢?”图拉真帝便说:“请你安心吧……正义这样命令,怜悯使我留下。”

此后他们开始遇到了炼狱中那些生时犯有这样那样错的人。首先遇到的是骄傲者,他们必须在炼狱中低下他们生前高高昂起的头颅,弓腰背负起沉重的大石,不停地走动,直到上帝满意为止。这里头有但丁几位艺术家朋友,他们像大多数艺术家一样,总以为他们的作品如何伟大。骄傲的结果就是如此。

再往后遇到的是嫉妒者,只见他们穿着乞丐穿的粗布衣服,互相紧挨着坐在一个斜坡边上,低垂着头,正像一群饿晕了头快要断气的乞丐。看到这悲惨的情形,诗人不由热泪盈眶。

像在地狱中一样,但丁在炼狱也遇上了各色各样的人,有的是古代的英雄,有的是他同时代较早死去的名人,他们都犯了各种的错,除上面的骄傲与嫉妒外,还有懒惰、贪财、好色、馋嘴,如此种种,在这里受到相应处罚。但由于是“过”而非“罪”,他们得到了上帝一半的宽恕,他们在炼狱中所受的责罚比起地狱中那些可怕的严惩来要轻得太多太多了。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拥有无比宝贵的希望,终有一天会洗尽自己的耻辱上达天堂。

这一章里最美妙的事是但丁见到了他的梦中情人俾得丽采。

这时已经是第三十歌了,维吉尔已离他而去,因为他已经抵达了炼狱的最高层,称做“人间的天国”,维吉尔这个只能呆在地狱里的伟人,不能再往上行了。

诗中是这样描述但丁见到俾得丽采的情形的:一位仙女忽然在我面前出现,她戴着橄榄枝的花冠,遮着白面纱,绿色斗篷内穿着火红的衣裳。那么漫长的一段岁月已经过去了,我的精神无从去亲她的芳泽,她曾怎样使我面含羞涩,敬畏不已,如今再不能用我的眼睛详视,但从她圣体中发出的灵气,使我又一度感到旧情的炽烈。

然而他从她那里得到的是一场无情的指责,她让他看到了自己那样多的缺点与过错,令诗人羞愧得晕倒在地。其实俾得丽采只是为了令诗人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是要惩罚他,看到他已经悔恨,她派了四个美丽的仙女将诗人浸到忘川里,洁净了身子。

当这一切完结之后,但丁将开始他这趟梦幻之旅的最后一站——天堂。诗中是这样说的:我从那圣洁无比的河水走了回来,仿佛再生了一般,正如新的树用新的枝叶更新,一身洁净,准备就绪,要飞往星辰。

这“星辰”就是天堂。与俾得丽采一起,但丁将看到那死后最高的境界、永恒的幸福。

天堂游记

在《神曲·天堂》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片辉煌的金色调,到处充满了微笑与对主的虔诚,打个比方说吧,从头到尾是一曲《欢乐颂》。

但不知为何我觉得可写的东西要少些。也许是因为它太完美的缘故,对那些太过完美的东西,就像现实中太好的人一样,谈起其人时我们可能反而感到无话可说,只能说:“他吗?是个好人哪。”相反,对那些有各种毛病的人我们却往往可以说出一大通来。

故此我只好简单给大家谈谈天堂。

天堂由九重圆环组成,每一重都有天使保卫,这里一切,一句话,美好而和谐。

但并非一切都同样美好,就像人间一样,天堂也分等级,越往上越高级也越幸福,因此生活在天堂底层的人们相对而言就不那么幸福了,而且我们将可以看到每一层的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这其实很好理解,人即使能上天堂又怎能说是完美无瑕的呢?一切凡人必有缺点,惟上帝完美。

例如第一重是月亮天,住着一些虽然善良,却不那么坚定的灵魂。其中有一个是但丁好友的妹妹,她因为“在某方面没有遵循誓言”,只能住在天堂的最底层,但她仍感到满足,因为她已经与神合一,全心全意地遵循神的意志。

月亮天之上是水星天,这里住着又一个我们熟悉的人物——查士丁尼大帝,他制定了一部伟大的法典,在人间他在万民之上,然而在这里他只在一层之上,也许他的缺点是太追求世俗的名誉。

再上是金星天,这里住着相爱的人们,例如那个风浪女子姑尼柴,生前曾嫁过五个丈夫,同一个诗人私奔。

金星天往上是太阳天,它是“哲人之天”。那个我们曾在《西方哲学的故事》中大力叙述过的哲者就在这里享福,他就是“圣人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

这里还住着另一个如哲学家一般聪睿的大智者:所罗门王。《圣经》中说上帝曾赐他无穷的智慧,并对他说:“在你以前没有像你的,在你以后也没有像你的。”

在太阳天,两位智者对诗人说了一大通话,从第十一节直说到第十四节。

接着便是火星天了,这里住着那些为信仰而战的勇士。例如我们曾两次提到的卡恰圭达,他是但丁的高祖,死于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他预言了但丁的悲惨生活。

火星天上是“正义者之天”,又住着一位我们的熟人——图拉真。他同另一个异教徒特洛伊人利弗司住在这里。为什么作为异教徒能生活在天堂,而且是如此之高的天堂呢?这是因为他们虽然没有受洗,却怀着对救世主虔诚的信仰,正是这种虔诚令他们得救。

这时也许您在心里生了疑问: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这在中世纪被尊为圣人者只因为不是基督徒就不能上天堂,图拉真等反而能上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信仰救世主的缘故吗?

我也觉得这里有点儿说不通,也许体现了但丁在上面一歌中说的话:许多口中叫基督基督的人,比不信基督的人更不靠近基督身边。

这也与我们在《西方哲学的故事》中提到过的圣保罗的精神是相合的。

离开火星天后他们已经到达第七重天——土星天了。这里住着的是那些严格遵守教规的主教与修士,他们是人间那时已经污秽的教会得以改良的希望。

第八重天是恒星天,但丁瞻仰了基督教中最为神圣之人物——基督、圣母玛利亚、天使加百列,等等。但丁还在这里接受了三个使徒的考验:第一个是大使徒圣彼得,他考试但丁关于信心的问题,还顺便骂了但丁痛恨的卜尼法斯八世教皇一顿;第二个是圣雅各,他考但丁关于希望的问题;第三个是圣约翰,他考但丁关于爱的问题。

但丁考试及格了,由此可以上升至最高的天——水晶天了,这就是第二十七歌的名字:《飞向水晶天》。

在水晶天里但丁看到了天使们,还看到一个奇异的景象:九个明亮的环一环套着一环,绕着中心一个圆点旋转。这个圆点象征上帝,旁边的九个环则象征九重天。然而问题是后面俾得丽采说了一句话:但是在那感官的宇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切旋转若是离中心愈远,就愈神圣。

这似乎说人间与天上是相反的,为何如此,大家可以自己去理解。

到达水晶天之后,但丁仍没有停止,因为虽然水晶天是最高的一层天,然而却并不是最后的,在它上面还有最后的天,它无名,也超越了一切凡俗可以言说的,那就是由上帝本真所在的天。

在此,惊鸿一瞥之间,但丁看到了圣三位一体的“最后的幻象”。

《神曲》中的隐喻与哲学

《神曲》的大体内容就是如此,大家看后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感受?觉得难懂吗?也许不,因为我已经尽力将它变得简明了。然而我要说,这只是一种假象,就像我在哲学卷中说康德与黑格尔一样,他们都并非如此简单!

事实上,我读《神曲》直到今天也不敢说自己如何明白,因为它实在是诗中的哲学,即使到了哲学之中,它仍是哲学中的《纯粹理性批判》或者《存在与虚无》,像它们一般难读难懂。

这样《神曲》的第一大特征大家可以猜到了,就是难懂。

不要笑,这的确是《神曲》的第一特征,要知道,文学著作可不像本来就该难懂的哲学,它的特征可不是难懂。

《神曲》的难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神曲》有一个中世纪文学的共同特点,爱用隐喻。例如《神曲》全诗的开头是“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这里就有两个地方不好明白:“人生旅程的中途”与“昏暗的森林”。这些词虽然有它字面的含义,然而在《神曲》里却是一种隐喻,有其独特的喻义。

首先,何谓“人生旅程的中途”?

《旧约全书·诗篇》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一生的年日是70岁。”但丁自己在《飨宴》里也有这样的话,他首先把人生比做一座穹门,又说:“这座穹门的顶点在哪里,是很难确定的……但就大多数的生命来说,我相信,达到这顶点是在30到40岁之间。而且我相信,身体组织最健全的人,达到这顶点是在35岁。”这些,再依据我们前面说过但丁的生辰1265年,他这个“人生旅程的中途”的意思才明白了:原来是在他35岁这年,也就是1300年!

如何?如果不是这样解释一番,能够明白“人生旅程的中途”的含义吗?

至于“昏暗的森林”,就是但丁认为人度过一生就像在一片没有路的森林之中跋涉一样,容易迷误,因此难走正路,“除非由他的长辈指点给他看”。

这些隐喻由于有但丁自己的解释还好懂,然而在《神曲》里的大量类似隐喻之中有这样解释的并不多。例如紧接着,还是在第一歌,便出现著名的隐喻。是时但丁正在那片昏暗的森林之中,来到一座小山脚下,看到了“有一只豹,轻巧而十分矫捷”。又有一头狮子,“直挺着头,带着剧烈的饿火,似乎要向我身上扑来”。还有一只母狼,“她的瘦削愈显得她有着无边的欲望,她以前曾使许多人在烦恼之中生活”。

这三头野兽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很容易看出来但丁是想以之隐喻某些东西,但到底是什么?这是但丁既没有自己说明,后人也无从断定,只能猜测的。看上去那狼最好猜,无疑是“欲望”的象征,且是那种“性之欲望”。然而又可能不是,因为许多注释家说那只豹才代表性之欲。到底如何,是从来没有共识的。

类似的隐喻在《神曲》里俯拾即是,它们为诗生色,然而也令之如这些神秘的隐喻本身一般难懂。

第二个难懂的方面是思想。我们知道但丁对哲学十分感兴趣,还专门研究过哲学,他当初加入医师和药剂师行会时用的也是哲学家的名义。事实上,讲思想之深邃而言他不逊于那个时代任何哲学家,如此,处处深嵌着作者神学与哲学思想的《神曲》又如何好懂呢?

贯穿《神曲》全篇的哲学思想当然是他的对于神的思考,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关于三位一体的沉思。

三位一体是基督教神学中的基本观念。在《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章《基督教的故事》之《痛苦与胜利》一节中我们已经讲过,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举行了全罗马帝国的宗教大会——尼西亚主教大会,在这次会上制订了一部《尼西亚信经》,它消除了基督教思想界一度乱七八糟的局面,关键是确认了圣父、圣子与圣灵的三位一体,以及圣父与圣子的“本体同一”;在第十八章讲斯宾诺莎哲学时也讲过斯宾诺莎认为实体、神与自然是三位一体的,并且包括了我们整个宇宙及其万物。然而究竟什么是三位一体?为何三位能成为一体?三能成为一?又是如何三而一、一而三的?这些都是神学中顶神秘的东西,就是专业的神学家们用一整本书来讲也很难理解,然而但丁却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讨论这样的问题,试图说明之,这又如何能不晦涩深奥呢!且诗人不是明白地去解释,而是用了一些奇妙的隐喻。例如在最后一歌中,我们说过,但丁行将完成他的惊世之旅,《神曲》即将结束时,但丁在惊鸿一瞥之间看到了圣三位一体的“最后的幻象”,诗中如此说的:在那澄澈又崇高的幽光的生命里,我看到了三个圈环,三个圈环有三种不同的颜色,一个容积;第一个圈环仿佛为第二个所反映,如彩虹为彩虹所反映,第三个像是相等地从这两者里面发出一片火光。

但丁也许想用这来“形象地”描述那神秘而神圣的“圣三位一体”,然而大家看得明白么?

在《神曲》里有大量如此涉及神学与哲学的段落,有的几乎整段都是,特别是在《天堂》里,第五歌名《誓约与自由意志》,第十三歌《阿奎那的谈话》,第二十四歌《圣彼得考试但丁关于信心的问题》,第二十五歌《圣雅各考试但丁关于希望的问题》,第二十六歌《圣约翰考试但丁关于爱的问题》,第二十九歌《天使的创造与性质》,第三十三歌《最后的幻象》,等等,这些歌内容如其名,都是以神学与哲学为核心的。例如《誓约与自由意志》讨论的是有关人之自由意志的问题,这问题我们在《西方哲学的故事》中讲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思想时就讨论过,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神曲》中的艺术之美

我们前面讨论了一大通《神曲》之难懂,也许大家会觉得有些小题大做,就像弗洛伊德在为他的经典之作《梦的解析》写序时,有一篇堪称“世界之最”的长达百页的序言,详细列举、分析了历史上大量的解梦之道,结论只是一个:他们都错了!但我认为不是呢,因为这两个方面——语言与思想——的难懂并不是《神曲》的缺憾,相反,正是其深刻与优越之处,甚至可以说正是它们令《神曲》如此伟大而卓显特色!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但丁难懂的隐喻与思想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是难懂,还有那惊人的艺术之美。例如那第一个关于人生旅程的隐喻,原文如下: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因为我在那里迷失了正确的道路。唉!要说出那是一片如何荒凉、如何崎岖、如何原始的森林地是多难的一件事呀,我一想起它心中就会惊惧!

如何?并不乏文学之优美吧!这样,但丁“难懂”的语言应该改个形容词了,大家想想什么词儿能将但丁这种语言的既优美又深刻的特征表达出来呢?

我想应该是“玄妙”,既玄又妙:玄,谓其含意之深;妙,谓其用语之美。

即使但丁在写最深刻的哲学思想时,他用的也仍然是文学的语言,并非哲学语言,这我们也可以从上面那些有引文的例子中看出来。像写三位一体时,但丁并没有像托马斯·阿奎那一样直写圣父、圣子与圣灵如何三位而一体,而是用了那个圈环与彩虹的奇比妙喻,力图用文学的形象化语言来抒写哲学的内涵。

我还来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吧,大家可能听说过哲学史上那头有名的“布里丹的驴子”吧!那是说:有一头驴子,在它的两边各有一堆草,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大小、一样的新鲜、离驴子一样的远近,到底先吃哪堆干草呢?这头驴子无法决定,最后只能活活饿死。但丁在《神曲》里也有一段描写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是这样写的,是时他正被两个难题困扰,一个是有关善良意志的问题,另一个是有关灵魂的问题,他想问俾得丽采,可不知道先问哪个,诗中如此说:在两种放在同等的距离,发出同等的香味的食物之间,一个人纵然自由,也会吃不上食物活活饿死。一只羔羊会在两只馋涎欲滴的恶狼之间站着不动,对它们抱着同等的恐惧;一只狗也会这样站在两只母鹿之间。

正是用这些优美的诗歌化的语言来抒写他那深刻异常的哲学思想,才令但丁在《神曲》中不但不致因有许多哲学内容而失去其文学价值,反而倍添之。

这样我们就回到了上面那句说过的话:正是它们——《神曲》中的隐喻性的语言与深刻的思想——令《神曲》如此伟大而卓显特色!

当然,《神曲》之不朽也并不是全赖于这两个特色,就是作为一部纯粹的文学作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它也是卓越的。

我这里只举一个小例子。

《神曲》中最让我喜欢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有好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注意,是纯文学的比喻,不是前面说的隐喻。例如在《地狱》里但丁碰到一群灵魂,诗人是这样描写他们看见他这个活人时的样子:他们正沿着堤岸走来,一个个盯住我们不放,又对着我们眯起他们的双眼,如同年老的裁缝穿针引线时的模样。

如何?传神吧!

在《炼狱》里,诗人描写他同一群灵魂默默地围着卡塞拉,听他唱歌时的情形:好像一群野鸽围着麦子或豌豆一声不响,只管在那里啄食。

类似的妙喻《神曲》里还有很多,令读者忍俊不住,发出会心的微笑。

这样,前面我们从三个方面——玄妙的语言、深刻的思想、传神的比喻——分析了《神曲》的特色,它们综合起来不外是两个:一是文学之优美,二是哲学之深刻。纵览整个西方文学史,能做到这二者如此完美之结合的,实在罕有胜于但丁者!

不过,我仍不会向广大读者推荐《神曲》作他们日常的文学读物,因为,虽有这文哲兼通的妙处,但总的来说,《神曲》依然是一本极难读的书,八成会令大家如坠五里雾中,像那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还是去读那些较为通畅明白的著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