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心不老

人老心不老

心理年龄永不老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时尚杂志上的外国女明星,年过半百却依然美丽动人、风采不减,令人赞叹不已。她们为什么可以抵挡岁月的侵蚀,可以对年龄说“NO”?仅仅是因为那些昂贵的化妆品或者美容吗?当然不是,这主要是因为她们的心态。

健/康/方/向/盘

自我调节心理最关键

衰老感一经产生,就意味着一个人已经精神老化,降低生活的意愿和积极性,失去工作学习的劲头。所以,老年人应该注意锻炼身体,加强营养,有规律地作息,保持身体健康。同时,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防止消极情绪产生。对生活充满信心,生活起居尽量自己料理,不要以老自居,这样,就可以推迟衰老感。

人到老年期,在生理衰老的同时也伴随着心理上的衰老,而心理衰老比生理衰老更可怕,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未老先衰”。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老年,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老。如果一个人认为他只有20岁,那么即使他活到50岁也依然会有20岁的风采,因为他有一颗20岁的心。可见,衰老感的产生,并不是单纯地由身体变化引起,心理因素也起很大的作用。就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说过:“一个人就像他自己想的那么老。”说的正是心态对于人的年龄的影响。

人活一世,每个人都会经历老年,但是人人都应该有颗不老的心。容貌终会随岁月逝去,只有心态是可以自己掌控的。有些老年人,虽然年纪很大了,但是对生活却充满激情,做什么事都有朝气、有雄心,无论是工作、学习都认真负责。这样的人,身在老人的群体中,过的却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的生活,跟年轻人没有什么分别,甚至比很多年轻人都做得好。

西方人习惯把人心理的衰老看作是老的标志,对他们而言,只要心理还没有老化,人的老年就没有真正到来。虽然容貌上的衰老不可逆转,但是却可以用好的心态对其施加影响。我国古代也有诸如“心宽体胖”等强调心理作用的说法。精神状态对于身体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抵御疾病方面。

中医也这样认为,七情可以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失调而患病,如“怒伤肝”等。而好的精神可以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不好的精神不仅会引起疾病,而且可能恶化病情。因此对于老年朋友来说,应该保有一颗年轻的心,只要心理年龄不老,我们就永远不会老。

最容易被忽略的“病由心生”

病从口入,人人皆知,但病由心生,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很多病是吃东西吃出来的,比如不干净的饮食,吃了以后细菌就会由口腔进入体内,这是患病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患病的另外一个因素却常常被人们忽略,那就是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可以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哮喘、胃溃疡、癌症、不孕症,以及斑秃、定期牙疼、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都与人的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健/康/方/向/盘

克服“病由心生”

▲老年人应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做到凡事能以科学的态度面对,保持心胸豁达、视野开阔、畅怀乐观;即使遇到不顺心的事也能正确面对,做到情绪平稳,知足常乐。

▲老年人培养一些业余爱好,会把人的情绪引导到一个舒畅、欢愉的精神境界,如琴棋书画、散步打拳、养鸟赏花、阅读书报等。可以想象,当一个人把全部的注意力倾注到自己所爱好的活动中去的时候,忧愁烦恼自然会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心理-社会因素还可影响身体内脏器官的功能,一般认为是通过情绪活动而实现的,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功能失调,由于情绪的变化引起体内化学物质——交感神经素的改变和大脑功能的改变,而引起某些内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态方面的变化。据调查发现,有 0%的人在生活剧变之后两年内生病。还有人发现,一个人在其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里,各科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所增加。老年人失去伴侣后的死亡率比同期相似的对照组人群要高出 倍!

医学家与心理学家们一直在告诫老年人,必须重视心理卫生,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乐观处世,平衡心态,在气闷难受、心灵创伤太大时,不妨哭笑一番,将“感情势能”释放出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只要我们每天都保持一个向上的好心情,各种疾病就不会主动找上你。

改改你的坏脾气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时常八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生气也是在所难免的。偶尔生点气,气消了之后很快恢复常态,对健康并没有大的妨碍。但是一个人如果经常生闲气或发脾气,那么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

最近,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毫无节制的愤怒生气,是对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对愤怒情感进行评估的调查问卷显示,易怒的人心脏病发病率比心情平和的人发病率高出近3倍。美国的“弗明翰心脏研究”调查了压抑性的生气与心脏病的关系。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了大约13 000人。

问题有:脾气是否暴躁;生气时是否想打人;如果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承认时,是否有挫折感和愤怒感。 %的人(约1 000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基本上是“是”。接下来6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他们患心脏病或猝死的几率是答“否”的人的2.69倍。脾气温和、不易生气的人,冠状动脉疾病发病率只是易怒的人的35%。易怒的人似乎更爱吸烟,这也是一个危险的致病因素。

可见,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何等重要!作为老年人应该改改自己的坏脾气,应该像珍惜自己青春美貌一样去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无论对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泰然自若,平静如水。那种处在外界飓风恶浪仍然可以神态自若的心理状态才是人的最高境界。

健/康/方/向/盘

怎样才能不生气或少生气

不生气或是少生气关键在于不断完善自己,胸怀大志,心想大事,天天有事做,就不会计较琐事而生闲气了。此外,还要加强个人修养,宽厚待人,变责人严为责己严,这样就不会看谁都不顺眼而生闲气了。如果发现生气、易怒已经干扰了正常生活,要及时去就医。

空巢“孤独”需当心

“空巢”字面理解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空巢”老人最容易感觉孤独,终日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情绪持续低落,经常感到心情郁闷、沮丧、寂寞、孤独。说话语音平淡并时常叹气。有时在身体方面还会出现夜不能寐,经常失眠,或浅眠。出现食欲不振,无精打采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引起精神障碍。

那么,如何克服“空巢”的心理呢?

1.老年人要对亲子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不是附属关系。子女就像鸟儿一样,幼时依偎父母,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子女的离家是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

2.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实现心理上的满足,充实了日常生活,从而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发展。

3.结交朋友是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途径。对于一些身体较好的老年人,可积极投身于社会,重新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

4.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因此,子女离家后,夫妇之间应给予对方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安慰,建立新的生活规律和情感支持系统,使自己的心态保持稳定。子女也应常回家看看,这是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最大的安慰。

总之,亲情的抚慰对“空巢”老人的生活至关重要。一旦发现父母患有严重的“空巢综合征”,如严重的抑郁、失眠或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者,应及时求助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警惕老年人的“回归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发生紊乱,导致他们的思维、理解、记忆能力降低,大脑释放的储存信息,大大超过老人的日常生活中吸收和累积信息的水平。而大脑贮存的“往事”却留有很深的痕迹,遇到现实刺激则易触景生情,对于不良情绪不能自我疏导者,容易产生一种现象,也就是老年人的“回归心理”。

对于老年人来说,“回归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机制。它不仅会引发老年人的不良心绪,造成抑郁悲观、烦躁易怒、情绪异常、性格孤僻;更会对老年人生理上产生不良影响,这样容易加重各种老年性疾病,对身心健康不利。

健/康/方/向/盘

“忘老”可以从心理消除衰老

有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忘老则老不到,好乐则乐常来”,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功能对人体的各个器官有着极其微妙而又神奇的作用,它可能延缓机体衰老过程。俗话说“人老心先老”,说的就是人的心理功能与生理功能的辩证关系。延缓生理的衰老,就是要从心理消除衰老,也就是“忘老”。

老年人的“回归心理”与其受教育程度和性格类型有关。一般地说,所受教育程度偏低,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更容易产生上述消极情绪,更爱追忆过去,常常沉湎于往事的回忆中,以此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其实,一个人老或不老,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而更是心理上的问题。衰老和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人的心理老化和年龄老化有一定关系,但并非完全一致。有人年纪不大,心理上却已未老先衰,对所有的事情失去兴趣,整日闷闷不乐。而有的人虽然年纪很大,却仍然充满朝气,做起事来非常起劲,年轻人可以做的事他们也可以做,甚至做得更好,永远不老。

那么,如何“忘老”呢?

1.老年人自身要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积极对待新事物。

2.培养各种兴趣爱好,调节、丰富精神生活。

3.多出去走走、听听、看看,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体力。

4.生活上应注意饮食营养,摄取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如瘦肉、乳、鱼、蛋及豆制品、莲子、桂圆等,适当服用何首乌延寿片、参茸王浆等滋补品也有一定作用。

总之,要防老、延缓衰老,让自己活得更加年轻,那么我们就要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青春常驻。

子女也要关心老人,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帮助他们调节、消除因回归心理而造成的一些不良情绪。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人一生要管理的东西还真多,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管理好自己的金钱,还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人问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会怎么办?答案是:会生病。

健/康/方/向/盘

判断老年抑郁症的标准

要识别老年抑郁症也很简单,只要发现老年人具有持续两周以上的抑郁、悲观、焦虑情绪,伴有下述9项症状中的任何4项以上者,都可能是老年抑郁症。这9项症状包括:

1.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动作明显缓慢,焦虑不安,易发脾气;

4.经常自责或有内疚感,严重感到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5.思维迟缓或自觉思维能力明显下降;

6.经常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7.失眠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一个人的情绪决定着他的健康状况。在生活中,很多老年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有调查表明,很多老年人处于消极状态,有27%~40%的老年人有抑郁及焦虑情绪。假如不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宣泄和调节,将给身心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自从老伴去世后,李大爷整个人一下子变得沉闷了许多,他总是觉得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毛病。子女来看望他时他还常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总说自己活不了多久了,身体不好还没人关心等等。后来在子女的强烈要求下到医院的心理科就诊,医生诊断李大爷患上了轻度的老年抑郁症。后来医生为其提供了一套心理治疗方案,让李大爷进行自我情绪管理。经过几周的训练,李大爷现在的精神比以前好了许多。

一个人的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对人的大脑、内脏及其他器官产生危害。例如,抑郁时大脑过度抑制,造成免疫功能失调,从而引起营养性功能紊乱,使人体虚弱早衰;发怒时,胃的出口处肌肉急剧收缩,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器质性损伤。

老年人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呢?以下几个小方法可供借鉴。

·宣泄法

要是你心中有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千万不要闷在心里,而要向知心朋友或亲人倾吐出来或找一些事情来做。这种发泄能够快速释放出积于内心的郁积,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当然,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不要伤害到他人。

·解脱法

为了保持心态健康,应该经常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和文体活动,广交朋友,促膝谈心,交流情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生活的乐趣。

·心闲法

一个人只要有闲意、闲心、亲情等,就可以消除身心的疲劳,就可以克服心态障碍,保持健康的心态。

·松弛法

当你十分烦恼的时候,应该迅速离开现场,进行深呼吸,并配合肌肉的松弛训练,甚至还可以进行放松训练,采用以意导气的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全身得到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