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教育的根本与做人的基础

孝是教育的根本与做人的基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这个字一直得到很高的重视,如《三字经》说:“孝于亲,所当执。”《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儒家十三经中还有一部专门讲孝道的经——《孝经》……这充分说明了“孝”在传统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对父母长辈尽孝,是人性善良最根本的体现,是为人子女的本分。父母对我们的爱最无私、最伟大,它是人伦底线。《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应该知恩报恩、孝敬父母。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就是要让父母活得安心、开心,还要时刻记得给父母一个好脸色……

舜是上古时期的帝王,也是大孝的典范。每当他受到父亲、继母责骂时,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仔细地践行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他的异母弟弟刁难他,他不仅能包容,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还经常自责,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心?

尽管经历种种磨难,但大舜依旧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友爱。尧帝知道了舜的孝行后,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把帝位传给了舜。舜登天子位后,仍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父母,还有弟弟。

孟子曾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是谁?我又是谁?舜能够这样孝敬,我们也能。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心。假如我们能以大舜为榜样,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一定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

《孝经》又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要在这个时代努力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建功立业,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从而获得好的名声,严格来讲,这个名声不是给自己的,而是为了彰显父母的德行和对他的良好教育,这就是孝道的圆满。

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所有教化产生的根源,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所有的教育都应该从教孩子学孝道开始。一个懂得孝道的孩子,他一定会好好学习、积极乐观地生活,以后也会有好的工作,有好的前程,更会有幸福美满的人生。那我们为什么不教孩子学孝呢?为什么不带头学孝呢?

孔子还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父母的身体健康,作为儿女的应该时刻挂念在心。但是根据一些数据显示,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针对北京某中学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有近50%的学生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更谈不上对父母的生日祝福。

有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有些家庭甚至出现了“倒孝”现象,有人对此说:“孝子,孝子,孝敬儿子。”这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和心酸。很多孩子不会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在生日的那天大都会受到父母的祝福和礼物。但是,父母的生日孩子却很少记得。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父母忽视了对孩子孝心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父母自己的孝心就不够,没有给孩子作出好的榜样,致使孩子认为不孝父母理所应当。

孝心,对于人来说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一个不会尽孝的人同样不会尽忠。中国有句俗话,“忠孝不能两全”,但请试想一下,一个连至亲的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的人,能对别人有真情吗?能为了集体的利益、国家发展而忘我工作吗?答案显而易见,一个不孝父母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勇于付出的人。

可见,是否懂得孝敬父母,不仅表示了一个人是否具备了做人的基本标准,也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拥有幸福的生活。因为,孝心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没有孝,其他美德就像空中楼阁。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只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已经足够伟大。所以,要孝敬父母,给孩子也做一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