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之道】
作为父母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孩子自身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会增加孩子很多“责任感”的体验,不断积累后会使孩子的责任意识得到明显的强化和提高。所以,父母千万不要越俎代庖,而是这样帮助孩子: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无论是2岁还是5岁,都有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父母端杯水、擦桌子、扫地等;大一点可以帮着洗碗、洗菜、洗小件衣服等。千万别小看这些小事,这不但可以培养孩子为家庭承担的意识,而且在无形中培养他的责任感。
这个过程,父母最易出现的就是急躁,看着孩子笨手笨脚地干那些大人两三下就能做好的事情,很容易说:“算了,算了,我来吧!”要记得,我们的用意不是赶快把事情做完,而是培养孩子。所以,父母要耐心地对孩子提供帮助,告诉他:“不要着急,慢慢来。”等孩子做熟了,就可以让他经常做,千万别忘记给予明确的鼓励和肯定。
◇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
孩子的生活空间很细致,他的家当无非是一些铅笔、橡皮等文具或是一些小物件。父母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管理物品的习惯,自然是在培养孩子小小的责任心。
一位爷爷有一次在孙子的铅笔盒里发现了不属于孙子的铅笔。爷爷一再追问那是谁的铅笔,孩子也是稀里糊涂,并不知道何人所有。爷爷说:“借用完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归还,明天要找到失主,并还给他,而且记得道歉。”
看看这位爷爷多么细致!其实这位爷爷也是在提醒父母:孩子的责任心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
◇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
孩子们相处时,难免出现小打小闹的情形,有的孩子可能会来告状,在耐心听完他们的讲述之后,就问他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你错在哪里?”从而引导他们各自检讨自己的过失,并互相道歉。其实,帮助孩子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就是在培养他强烈的责任意识。
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破了谁家的玻璃,或损坏了公共物品。不要责备,请孩子详细描述事情的经过,从中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当然,去给损失的一方承认错误是必需的,但并没有结束,请一定要支持孩子赔偿物品。这是孩子懂得负责任的开始。这个过程中,虽然孩子有错,但别忘了肯定他的诚实和勇敢。
◇要求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
很多孩子做事都虎头蛇尾,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没有责任心。所以,父母一定要选难度适当的任务让孩子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监督,提醒孩子不轻易放弃,养成有始有终的做事习惯。这样,一方面能培养他做事的信心,也能培养他做事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