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适度自由的空间
每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无非是孩子能成才立业,生活美满。而教育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孩子的自主创新能力反而越来越差。根本原因是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孩子失去了锻炼自主能力的愿望和机会。如果父母真的希望孩子成功优秀,就请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漫画家蔡志忠有一位开明的父亲。父亲从不随意约束他,一向给他自由选择的权利。父亲是民间书法家,但蔡家孩子似乎对书法一点也不感兴趣,父亲也没有逼孩子学书法。而蔡志忠四五岁时,就迷上了画漫画,父亲也很支持他。
蔡志忠上中学时,一有空就直扑漫画书店。回到家里,不是看漫画,就是自己画漫画。由于对漫画的痴迷,他的成绩一落千丈,遭到了留级的惩罚。父亲虽然责备了他,但并没有终日盯着儿子,逼迫他用功读书,在生气之余采用了静观的态度。
就是在准备留级的那年暑假,台北市一家漫画出版社写信给蔡志忠,邀请他去画漫画。 当天晚上,父亲坐在藤椅上看报,蔡志忠走到父亲身后说:“爸,我明天要到台北去画漫画。”父亲边看报边问:“有工作了吗?”蔡志忠回答:“有了!”父亲点点头说:“那就去吧!”
知子莫如父,父亲极其平静地接受了儿子放弃学业的事实。
后来,蔡志忠说:“父亲平日对我观察入微,他能猜出我去台北必定是从事我挚爱的事业。”
再后来,《时代周刊》的记者问已是81岁高龄的蔡志忠的父亲:“24年前,你怎么那么放心地让儿子离家远走?”老人淡淡地回答:“对儿子的行为,其实我一直都很注意。我知道他的兴趣和天分,所以给他自由,事情只要认真做就好。”
与今天的许多孩子相比,童年时的蔡志忠是幸运的,父亲给了他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使他天赋很好地发挥出来。
蔡志忠入选中国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后说:“我特别要感谢我的父亲,感谢他没有逼我继续上学,感谢他没有叫我进补习班,没有叫我念电脑班,更没有把他一生没有完成的愿望,叫我替他实现。”当今的父母也应该明白: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做事的保障,他自己的意愿是推动他成功的强大动力。
遗憾的是,今天很多父母常常以自己的思维模式规范孩子,幻想着把孩子培养成父母心目中完美的人才。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不切实际,也很容易使孩子走向相反的路。如果父母保持平和的心态,让孩子健康地长大,让孩子快乐地做自己,这样的孩子不会让父母失望。
所以,父母不要以“这是为孩子好”为借口,自以为是地做出“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的行为,那对孩子而言,是非常残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