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观念应符合时代需要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所以也会带有时代的特征。教育也具有时代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时期所受教育的对象也将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教育观念也应时而生,只有充分了解时代特征,抓住教育重点,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而今,什么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观念?父母的教育如何利用时代优势帮助孩子,又怎样避免时代劣势污染孩子?而我们教育出的孩子不但要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素质决定了下一个时代的特色。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一个大数据时代、一个人工智能时代……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离不开高科技。如果父母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难免会落后于他人。所以,要看清“时局”,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再回到教育这个主题上来。在这个时代,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可见,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知识技术过硬,还要有更高尚的品德,也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实际上,一个人有德有才是“正品”,无德没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毒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恐怕,最危险的不是废品或次品,而是毒品。关于德与才的论述,史学家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说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对我们正确理解“德”与“才”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德”是“才”的灵魂与方向,而“才”是人得以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德”与“才”之间,“德”是首要的。
了解到这些,就明白了培养孩子的基本方向,那就是重视对孩子德行的培养,同时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德行是孩子将来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而才华是他发展的条件,只有重视对孩子的德行教育,让他先能够立足于社会,才有发展可言。
所以,新时代的教育观念应该是:“打好德行基础,培养一技之长。”有德行有技能的孩子不但是符合时代需要,更是推动时代发展的社会接 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