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要合脚,不盲目替孩子择校
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上一所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小升初”中显得尤其突出。近年来,我国的大中型城市就掀起了一股“择校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择校热”不但波及到中小城市,“择校费”也暴涨到漫无边际。但是,高额的“择校费”并未消弱父母的热情,越来越多的父母逐渐加入到择校的行列中。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小升初”是孩子求学路上的关键一步,这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初中生活,还关系到进入什么样的高中,考进什么样的大学。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成绩尚可,但是对口初中实在“不入流”,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入流”的学校,不得不择校。
父母的心理导致了另一个现象的发生:很多重点学校的报名人数远远超过招收人数。如北京一些著名中学,各个学校原本招生都在100人左右,但报名的就两三千人。而父母们也不辞辛劳地带着孩子奔波在各个重点中学的测试点。还有的父母甚至花费巨额择校费,或者不惜通过买“学区房”等非常规手段让孩子上到“心仪”的学校。对于每天花费很长时间来回接送孩子的情况,父母更是毫无怨言。
择校之所以这么“热”,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但是,在教育资源配置尚且不均衡的背景下,父母要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不是只有进入名校的孩子才会有更好的前途?
很多父母认为,只有让孩子进入好学校,才会有好发展。而父母应该冷静地分析一下,名校升学率高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招收了大量的优秀学生,这些优秀生自身基础扎实、学习习惯良好,在哪个学校都能有较好的成绩。而花钱进去的孩子由于基础差,反而跟不上,容易自卑。如果让孩子顺其自然在普通中学就读,很可能是优秀生,容易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位记者曾专门对某市的一所高中做了调查。这所高中有一个尖子班,该班级在高考前已有26名保送生。这批保送生中除了5个学生来自有名的中小学,其余学生入读的均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学和初中。其中,6名已被北大等知名学校接受的尖子生中,有4人都不是出自受家长追捧的“名校”,而其余的20名学生中,17人都是来自很普通的小学或初中。
这些出自普通学校的学生表示:从小就是就近入学,父母没有在择校方面花功夫,但是,他们普遍认为父母对自己学习和心灵上的帮助,比起在哪个学校上学更重要。看来,父母是否能够给孩子必要的关爱和帮助,是孩子是否能成才的根本因素。
同时,在大部分父母纷纷加入到择校队伍的时候,恰恰有一些父母不愿意择校。也许这部分父母的想法、做法能给疲于择校的父母一些借鉴。可见,一个学校的师资和环境虽然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影响作用,但绝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也许这是一个不合适的比喻,教育就像一双鞋,而孩子就是穿鞋的人,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如果孩子感觉到了鞋是硌脚的,那这种教育就会使孩子感到难受。而孩子穿了一双合脚的鞋,孩子就感觉不到脚的存在。同样,当父母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合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孩子就会愉快地融入学习中,忘我地学习。难道不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