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套的主谓谓语句
徐烈炯、刘丹青(2007)认为汉语是话题优先型语言,在话题优先的语言和方言中,话题可以有多层性的表现,他们认为虽然Li﹠Thompson和Chomsky都将话题位置局限在句首,但事实上在有些语言中,同一小句的话题可以不止一个,话题的位置不可能都在句首,这样在同一小句中处于不同结构层次的话题形成了话题的多层化,主谓谓语句本身就是汉语话题多层化的表现。而在主话题内部分出的下层话题为次话题,次话题下还可以有更低层次的次次话题,其中主话题是IP以外的话题,也称为句子的话题,而次话题则是IP以内的话题,也称为谓语的话题。汉语中的话题大多同时兼作主语,因此在汉语中形成了多层主语的现象。
我们所说的嵌套的主谓谓语句就是多层主语的表现,它是指两个以上的主谓谓语句的嵌套组合,也就是主谓谓语句的小谓语也为主谓谓语句的句子。我们从四部书中提取到这类句子共14例,其中《论衡》13例,《撰集百缘经》1例。这类主谓谓语句体现为两个主谓谓语句的层层套合,其句式为S1‖S2(S3P),这类句子中第二层的小主语S3多为代词“莫”“孰”,或者为“者”字短语,S3为一般名词的很少。
S3为代词“莫”的,如:
用恶报恶,乱莫甚焉。(论衡·谴告,604)
赦而不罪,惠莫大焉。(论衡·福虚,263)
不忠不孝,其罪莫大。(世说新语·政事,145)
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论衡·非韩,435)
这一小类句子的特点在于第一层大主语S1为谓词性成分,表示与某种品德相关的事件,S2则是表示与这一事件某一方面的性质相关的名词,整个S3 P呈现为形容词比较结构,表示前面所提事件在某种性质上已经达到了极点。
S3为代词“孰”的,如:
夫岁生而食人,与时出而害物,灾孰为甚?(论衡·适虫,720)
夫斩赴火之首,与赦被刃者之身,德虐孰大也?(论衡·恢国,828)
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论衡·非韩,436)
这一小类句子与上一类略有不同,S1多为并列的两件事情,S2表示这两件事情某一方面的性质特点,整个S3P要求对前面所说两件事情进行比较后作出选择。有的句子,如第三句,虽然没有列出对比项,但在上下文语境中已经暗示了是要将这一事件与其他事件进行对比。
S3为“者”字短语的,如:
人目之视也,物大者易察,小者难审。(论衡·书虚,172)
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论衡·气寿,29)
《撰集百缘经》中的1例嵌套主谓谓语句,S3为名词:
时彼城中波斯匿王,后宫婇女,名曰善爱。(撰集百缘经·老母善爱悭贪缘)
这3例句子中的S3都为名词性成分,句中的三层主语之间都呈现为从属关系。
三类嵌套的主谓谓语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对比或比较,或相反的两项进行对比,或同类的项目进行程度上的比较。在对比或比较句中出现这种嵌套主谓谓语句与对比、比较概念有关,对比和比较本身需要的相关成分本就比较多,需要至少两个比较主体、一个比较项、一个比较结果,要将这些成分全部放在一个句子内,所需句法位置就比一般的主谓句要多,比较结果一般在谓语位置,其余三项则只能在主语和宾语位置上进行选择,若将多余成分置于动词后,就会形成特殊的双宾语句;若将多余成分置于谓语前,则形成多层主语句。汉语是话题型语言,话题型语言一个很重要的表现便是多层话题的存在,而这种层层从属关系的主谓谓语句就是汉语为话题型语言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