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谓谓语句大主语(话题)在篇章组织上的价值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大主语在主谓谓语句组句成篇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哪一类主谓谓语句在组织篇章时都是以大主语作为主要的联系成分,只是不同语义类型的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在与上下文进行联系时的情况有所不同。
领属性主谓谓语句与上下文建立语义联系的成分绝大多数是大主语,而大主语又是整个主谓谓语句的话题,在主谓谓语句中是已知信息,位于句子的最前端,作为话题的大主语除了引领整个领属性主谓谓语句之外,还可以通过与上下文建立语义联系而将主谓谓语句置于整个篇章中。在大的篇章中领属性主谓谓语句担任起始句的很少,它往往是处于“起始段+后续段+结论段”的后续段中,这种模式中起始段往往单独成段或比较独立。而在“后续段+结论段”部分,领属性主谓谓语句则利用大主语与起始段中的某一成分建立起语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往往只是比较隐晦的语义上的照应,而很少为形式和语义上都相关的同指,这样领属性主谓谓语句便完成了连接旧信息的功能。我们在上文的考察中了解到领属性主谓谓语句出现在结论段的也比较少,在起始段之后“后续段+结论段”形成另一段落,在这一段落中处于后续段的领属性主谓谓语句又与下文结论段的成分,尤其是主语建立语义联系,而在这一次的语义联系中则以同指类的联系居多,通过这种同指性的联系,领属性主谓谓语句又完成了拓展新信息的功能,并且也保持了上下文话题的一致性。具体示例如下:
一曰:人之见鬼,目光卧乱也。人之昼也,气倦精尽,夜则欲卧,卧而目光反,反而精神见人物之象矣。人病亦气倦精尽,目虽不卧,光已乱于卧也,故亦见人物象。病者之见也,若卧若否,与梦相似。当其见也,其人不自知觉与梦,故其见物不能知其鬼与人,精尽气倦之效也。何以验之?以狂者见鬼也。狂痴独语,不与善人相得者,病困精乱也。夫病且死之时,亦与狂等。卧、病及狂,三者皆精衰倦,目光反照,故皆独见人物之象焉。(论衡·订鬼,933)
这一段文字中领属性主谓谓语句之前的句子分别对卧、病、狂三者的情况进行了描述,而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与上文所描述的这三种情况建立照应,并对这三种人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同时大主语还与结论句的主语省略同指,表明三者是因为这种共同点才表现出共同的举动。
妖或施其毒,不见其体;或见其形,不施其毒;或出其声,不成其言;或明其言,不知其音……晋惠公身当获,命未死,故妖直见而毒不射。(论衡·订鬼,945)
这一段中起始段列出“妖”的几种情形,后续段中则分别用申生、杜伯、周宣王、晋惠公的事例来说明这几种情形,并对每个人出现不同情形的原因进行分析。而晋惠公正是其中的一种情形。
总分式主谓谓语句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处于篇章的中段,并且其内部成分之间存在复指或对应关系,所以在与上下文建立联系时往往会出现两个或两个成分同时与上下文中的成分相对应,其中有的成分与上文对应,有的成分与下文对应。而与上文建立联系的往往是大主语。如:
世称圣人纯而贤者骄,纯则行操无非,无非则政治无失。然而世之圣君,莫有如尧汤。尧造洪水,汤遭大旱。(论衡·明雩,670)
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与上文的“圣人”在语义上照应,而宾语“尧汤”又与下文同指,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两个成分临近联系的模式。
有的总分式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在篇章中既与上文有对应关系,又与下文中的成分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如:
孝明时虽无凤凰,亦致麟、甘露、醴泉、神雀、白薙、紫芝、嘉禾,五帝三王,经传所载瑞应,莫盛孝明。如以瑞应效太平,宣、明之年,倍五帝三王也。(论衡·宣汉,820)
大主语“五帝三王”与上文中的“孝明”同为帝王,具有语义上的联系,并且二者为比较的对象,同时它又与下文的宾语具有同指关系。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个成分双向联系的模式。这两种模式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使得主谓谓语句在篇章中成为中心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施受式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与上下文建立联系时与领属类不太相同,在篇章中的价值也不太一样。领属类主要是通过大主语与上下文主语的同指、照应关系使得上下文的话题具有一致性,整个篇章中的句子从不同方面描写和说明同一话题。施受式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与上下文主语的关系大多为语义上的照应,或者是内容上的对比,篇章的各个话题之间很少是同一关系,整个篇章往往通过对相关、相对话题的讨论来阐述一个道理。施受式主谓谓语句在篇章中有延伸话题、转换话题的功能。如:
且人之梦也,占者谓之魂行。梦见帝,是魂之上天也。(论衡·纪妖,918)
这一例中大主语“人之梦”与下文主语“梦见帝”之间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保证了篇章在语义上的联系,同时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人之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下句主语“梦见帝”则是一个具体的情况,通过这种从抽象到具体的变化,话题得以延伸和细化。
空器在厨,金银涂饰,其中无物益于饥,人不顾也;‖希膳甘醢,土釜之盛,入者享之……故器空无食,饥者不顾;胸虚无怀,朝廷不御也。(论衡·别通,597)
夫经艺传书,人当览之,‖犹社当通气于天地也。故人之不通览者,薄社之类也。(论衡·别通,594)
这两例是主谓谓语句与其他句子在意义上相反或相比的,整个篇章是通过比喻来阐明事理,其中第一例大主语与篇章中其他句子的主语相反,通过这种反向比较更加强调了“器空无食,饥者不顾;胸虚无怀,朝廷不御”这一道理。第二例是通过相关事例的对比,说明两件事情的关系,强调观览经艺传书的重要性。
【注释】
[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张先亮、范晓.汉语句式在篇章中的适用性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