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语的语义价值和语义指向

第四节 状语的语义价值和语义指向

主谓谓语句中的状语数量非常多,但作状语的大多为副词。而汉语语法对副词作状语的研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经突破了传统研究的束缚,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副词的语义方面的研究。很多学者从单个副词入手,研究单个副词与句中成分的语义关系以及副词所隐含的与句外成分的语义关系,邵敬敏(1990)将这总结为对副词的“指”“项”“联”的研究。她认为副词的“指”是说一个副词语义所指的方向,是只能指向它前边的成分,还是只能指向它后边的成分,或者是可以和前后的成分都发生语义联系;副词的“项”指的是一个副词可以和句子中的几个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副词的“联”则指的是副词在语义上同时联系的对象,而这些同时联系的对象可以在句子中作为句子成分出现,也可以在上下文中出现,或者也可以是潜在的意念上的联系。我们要对主谓谓语句中状语的语义价值和语义指向进行探讨。其实主要就是对作状语的不同种类的副词的语义进行探讨,这些作状语的副词的种类不同,在句子中的位置的不同都会影响其语义价值和语义指向。我们这里的状语的语义价值与邵先生的“联”相关,同时有些状语仅仅起修饰限制的作用,而有的状语除了修饰限制中心语外,甚至会成为句子的语义焦点,我们把状语在句中的这些作用也作为状语的语义价值的一部分内容;而语义指向则与邵先生所说的“指”和“项”相关。

主谓谓语句中作状语的成分主要是副词,包括否定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情态副词、时间副词、语气副词等,其次便是助动词,另外有少量的介词短语作状语。从位置上来说,状语绝大多数都在小主语之后、小谓语之前,只有很少的状语在小主语之前或在句首大主语之前。

现将状语的具体情况总结为表13。

表13

状语种类和位置的不同对其语义价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对以上几类状语的语义价值及语义指向进行具体分析。

否定副词作状语是状语中最大的一类,除了单个的否定副词外,还有一些是否定副词和能愿动词或其他词的组合形式,因为这些组合形式绝大多数是以另一成分为重心的,所以我们这里只讨论单个否定副词作状语的情况。单个的否定副词中“不”所占比例最大,且位置也相当固定,即在小谓语之前,就其存在的句式而言,大体有两种:一是一般的主谓谓语句;二是小主语为代词“莫”的主谓谓语句。在这两种情况下,否定副词“不”都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小谓语前,否定动作行为的发生以及动作行为发生后造成的状态结果,或者否定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这时状语后指,指向小谓语,且多数情况下没有附加的语义价值。当否定副词“不”在第二种情况下时,它与“莫”一起形成双重否定,对大主语所提出的范围内的所有对象进行了肯定性强调,申明所有对象都具有某一特征或都实施了某一行为,但“不”的作用还是单纯的否定。“未”和“非”数量很少,“非”共4例,有3例在名词性小谓语前,还有1例在句首:

晦与弦望一实也,非月晦日月光气与月朔异也。(论衡·四讳,977)

通常情况下,“非”作状语,用在名词性小谓语前,对小主语和小谓语之间的判断关系进行否定,这种判断关系或者是两种事物的性质相同,或者是二者之间有领属关系,而“非”就是对这种判断关系进行否定,我们认为“非”是同时指向小主语和小谓语的,属于双向双指的副词。而在句首的“非”是一个特例,这一个“非”否定的是整个主谓谓语句所表示的事实,它除了否定这一事实外,还起到连接上下文义的作用。

范围副词有两类,一类是表示总括的,如“俱、并、皆、悉、共”;一类是表示限制的,如“唯、独”。表总括的范围副词在主谓谓语句中都是前指的,或指向小主语,或指向大主语,表示“共同、全都”之义。有的句子中,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似乎可以做不同的理解,如:

今之经典,子皆谓非;说文所言,子皆云是。(颜氏家训·书证,509)

这两句中的总括范围副词“皆”,我们可以理解为指向小主语“子”,表示所有的“子”都“谓非”“云是”,也可以理解为指向大主语“今之经典”“说文所言”,表示人们认为“今之经典”都是错的,而“说文所言”都是对的。在21例总括副词中指向小主语的16例,指向大主语的3例,这3例都为副词“皆”,另外就是上边所说2例两可的情况。可见指向小主语是常例,而指向大主语则是变例,这种变例是“皆”这一副词特有的功能还是其他因素的作用?李杰群在《商君书虚词研究》一书中对总括范围副词的总括对象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总括范围副词的总括对象为主语,而在主谓谓语句中主语有两个,所以总括副词到底指向哪一个,我们认为应该由两个主语的单复数性质决定,因为总括副词要求其总括的对象为复数,而两可的那个句例就是一个由大小主语都是复数造成的歧义句。在16例指向小主语的句子中,小主语都为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如“身心”“子孙弟侄”“人琴”等,而在2例指向大主语的句子中,大主语则为复数形式的,如:

含血之禽,有形之兽,虎皆食之。(论衡·遭虎,707)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世说新语·任诞,653)

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有“唯、独”两个。“唯”共3例有2例在小主语之前,语义上指向小主语;还有1例在大主语之前,语义指向大主语。“独”在小谓语前,语义指向小谓语。其句例如下:

天地之性,唯人为贵。(论衡·奇怪,160)

凡此诸子,唯瞻为冠。(世说新语·赏誉,388)

唯王者天乃歆。(论衡·明雩,668)

物之饮食,天不能知;人之饮食,天独知之。(论衡·雷虚,299)

前两例“唯”在小主语之前,语义指向小主语,表示在“天地”“诸子”中只有“人”和“瞻”才具有小谓语所说的品质。第3例“唯”在大主语前,指向大主语,表示只有大主语“王者”才可以受到上天的恩惠。从以上3个例句可以看出限制性范围副词“唯”是后指单项的。而“独”则不太一样,第4例中的“独”在小谓语之前,语义指向小谓语。

以上两类副词作状语在语义价值上都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指向特定的成分,并对其进行修饰或限制,很少有其他的附加语义值。而另外几类成分作状语就有所不同了。

除了否定副词外,作状语最多的就属程度副词了。程度副词的位置比较单纯,就是在形容词小谓语前,对形容词小谓语所表示的事物的性质状态所达到的级别和程度进行说明。因此其语义指向非常简单,就是指向形容词小谓语,但程度副词有三类,一类是绝对程度,一类是相对程度,还有一类是程度的变化。绝对程度副词如“甚、至、极、大、殊”,这些程度副词只单纯表示程度很深,而相对程度副词如“尤、最”,是经过比较以后事物的性质状态所达到的程度级别,因此这类副词除了外在的表程度达到最高级,还具有潜在的表比较的功能,而这种潜在的表比较的功能是这类副词的“联”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说这类相对程度副词是一种多联副词,或者说这类副词的语义价值不仅仅是表程度,还附加表比较。表示程度变化的副词如“愈、弥”,这类副词在语义价值上与相对程度副词一样,也是多联的,既表示程度的变化,又隐含着变化前后的比较。

程度副词中的相对程度副词和表示程度变化的副词除了外在的表示程度的意义,还隐含着比较,但这种隐含的比较义是这类副词本身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它们不论出现在什么情况下都具有这样的特征。而另一些成分作状语也有附加的语义价值,但这种附加的语义价值不是这些成分自身的语义特征,而是为了满足主谓谓语句的某种条件而凸显出来的,这些特征只在主谓谓语句中出现,如情态副词与能愿动词、数词作状语。

情态副词与能愿动词、数词作状语在语义价值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除了对小谓语进行修饰限制外,还具有消减动词的动作性特征,而强调动作行为发生和持续的状态或动作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的功能。

我们对这些状语所修饰的成分进行了考察,发现大部分都是动作性比较强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如:求食、观、读、犯、西益宅、随、遭、献、览、死、举等,而主谓谓语句则是以描写、说明、评判事物为主的一种句式,而动作性强的动词并不适合这种表达功能,因此我们在小谓语部分进行讨论的时候认为主谓谓语句的小谓语对强动作性具有排斥倾向,一旦有强动作性成分进入小谓语位置,句子就会对其强动作性进行消减,而消减的方法便是加上修饰性状语,加情态副词和数词可以凸显动作行为的状态,使这种状态成为句子表达的焦点,而使动词的动作性语义反而被消减、隐藏。加能愿动词则使动作行为转化成为一种可能性,并且全句的语义核心也成为对这种可能性的强调,并且我们在考察中发现这些能愿动词作状语时往往还有一个否定副词与之一起修饰小谓语,这样就使得动作行为的施行更加不可能,而整个句子也正是要对这种不可能进行强调。所以这三类成分作状语时,其语义指向都是小谓语,它们除了对小谓语进行修饰限制外,还起到消减小谓语动词的动作性的作用,而这种附加的作用是由主谓谓语句的表达功能决定的,是主谓谓语句这种特殊句式赋予它们的。

另外还有语气副词和时间词,这两类成分在作状语时位置比较多样,在小谓语前、小主语前和句首的都有。这两类成分在语义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或者全部或者部分不只是对某一个成分起作用,而是对整个句子起作用,如语气副词是为整个句子附加上某种语气的,其中“实、必、固”可以表示一种加强肯定的语气,这种语气不只是对小谓语的,而是对整个句子的。时间词作状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小谓语之前的,有“已、始”等,这类时间状语指向小谓语,说明小谓语所表示的事件或行为发生发展的状况;另一种是在句首的,在《撰集百缘经》中出现得非常多,这些时间词多为“时、尔时”等,经常放在句首,说明整个事件发生的当下时间,如:

尔时梵志,心怀惶怖。(撰集百缘经·长爪梵志缘)

时彼商主,心生厌恶。(撰集百缘经·化生比丘缘)

当于尔时,彼女心恼。(撰集百缘经·波斯匿王丑女缘)

综上所述,我们对主谓谓语句中状语的语义状况进行总结,我们认为主谓谓语句中状语的语义指向和语义价值与一般的主谓句是不太相同的。

首先,在一般主谓句中副词状语有些可以指向主语,有些可以指向宾语,而在主谓谓语句中这些副词却只能指向主语,或者是大主语,或者是小主语,尤其是在那些大小主语为施受关系的主谓谓语句中。因为此类句子的大主语大多是通过一般主谓句的宾语完全移位或分裂移位形成的。

其次,主谓谓语句中有些状语除了自身的语义之外,还被主谓谓语句特殊的表达功能赋予了另外的语义价值,尤其是对那些强动作性小谓语前的状语而言更是如此,这类小谓语的状语除了自身的功能外还负有消减小谓语的动作性并使自身成为语义重心的功能。

最后,由于主谓谓语句绝大多数都不能单独成段,而是作复句的分句或篇章的一部分,因此在不少主谓谓语句中往往有一些状语成分起到联系句子与背景成分、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如“尤、最”类程度副词可以将句内的项与背景中的比较项联系起来,而某些时间词可以将上下文通过时间关系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