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小 结

第四节 小 结

通过对这一时期主谓谓语句句法形式的详尽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主谓谓语句在组合和使用上的一些规律。

(1)从使用上看,主谓谓语句单独使用的比较少,大多为复句的分句,同时存在比较多的主谓谓语句连用的情况。

(2)就主谓谓语句的结构类型而言,大多数表现为“名+名+形”“名+名+动”“名+代+动(形)”这三大类,另外有少量的“名+动+形”“动+名+动”及“名+名+名”。

(3)就主谓谓语句而言,其结构大多表现为“复杂大主语+简单小主语+较为简单的小谓语”,这应该与大小主语所携带的信息及所表达的意义有关。

(4)就大小主语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大主语极少用代词充当,而充当小主语的却有大量的代词或代词组成的词组,这应该与话题的有定、无定性有关。

(5)汉魏六朝时期主谓谓语句中的状语位置具有非常强的一致性,作状语的成分集中为否定副词、程度副词、助动词等类,短语充当状语的较少。

(6)从整个时代看,主谓谓语句的结构比较整齐,基本句式在每部文献中的分布也比较整齐,但有些句式、有些现象却对不同的文献具有选择性。如代词词组做大主语的主谓谓语句在《撰集百缘经》中出现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三部专书;《世说新语》中出现的谓词性成分作大主语的句子,结构整齐,两两对应,这是其他文献中所没有的;《论衡》大量出现的比较结构谓语句在其他文献中也较少出现。这些适应于某部文献的句式折射出的应该是主谓谓语句的时代变迁及语体选择,这一内容我们将在下文进行详细讨论。

【注释】

[1]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343.

[2]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3.

[3]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18.

[4]魏兆惠.两汉语法比较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1.

[5]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3.

[6]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9.

[7]李宗江.语法化与汉语实词虚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17:10—11.

[8]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6—57.

[9]姜南.基于梵汉对勘的《法华经》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0]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

[11]常海星.《论衡》比较句研究.贵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12]Sun Chaofen.Word-Order Change and Grammatic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3]杨荣祥.从历史演变看“VP+甚/极”的句法语义结构关系及“甚/极”的词性.沈家煊,吴福祥,马贝加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63.

[14]王洪君.汉语表自指的名词化标记“之”的消失.语言学论丛(第十四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5]沈家煊.从“优雅准则”看两种“动单名双”说.第三届两岸三地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小型研讨会论文,2011.

[16]杨荣祥.从历史演变看“VP+甚/极”的句法语义结构关系及“甚/极”的词性.沈家煊,吴福祥,马贝加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59.

[17]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22.

[18]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9.

[19]郭锡良.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第一届国际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1994.

[20]此处二人的观点转引自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9.

[21]陈远秀.上古汉语“主之谓”结构的语体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3.

[22]杨荣祥.从历史演变看“VP+甚/极”的句法语义结构关系及“甚/极”的词性.沈家煊,吴福祥,马贝加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59.

[23]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81—89.

[24]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