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S1P相关
这类主谓谓语句的特点是大主语既不是语域式话题,与小主语构成领属关系;也不是论元式话题,与小谓语动词具有论元语义关系;而是只与大谓语整体有语义上的联系,大谓语对大主语进行描述或解说。这类句子虽然不多,但其内部却比较复杂。我们按照大谓语部分表达的语义的不同将这类主谓谓语句分为四小类来描写:第一类大主语隐含条件;第二类大主语是比较的方面;第三类大主语是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处所;第四类大主语是描写的对象。
(一)S1隐含P发生的条件
这类主谓谓语句整个句子表达的是“某事物具备了某种条件将会出现某种状况或产生某种结果”,大主语隐含条件,大谓语表示的是在大主语表示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下会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句子从内容上蕴含了一个复句要表达的内容,但形式上却是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主谓谓语句。
前人之业,菜果甘甜;后人新造,蜜酪辛苦。(论衡·超奇,615)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自纪,1202)
山大者云多。(论衡·效力,582)
地力盛者,草木畅茂。(论衡·效力,581)这些句子的大主语或者为“之”字结构,或者为“者”字结构,这两种结构本身就带有分类的性质,而这种分类已经隐含了某种条件或标准。尤其是前两组对应的句子,更是通过对比将这种条件显现出来,大谓语则是对这种条件下发生的事情进行陈述。后两句虽然没有对比,但大主语本身也明确了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便是一种条件。
(二)S1为P进行比较的方面
这类主谓谓语句整个句子表达的是“就某一方面而论,A与B相同或A更加突出,甚至最为突出”,大主语是A与B比较的方面,大谓语是比较的结果。整个句子的语义结构可以概括为“若论……,A(与B)……”,有假设的成分在其中。
五行之性,水土不同。(论衡·顺鼓,683)
天地之性,人最为贵。(论衡·无形,62)
书论之造,汉家尤多。(论衡·对作,1182)
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颜氏家训·音辞,529)
以上句中谓语部分表示的都是比较义,或者为异同的比较,或者为高下、尤最的比较,而大主语则是比较的方面。比较的方面其实也是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的条件,这类比较句在语段中通常以同类并列或异类对比的形式出现,隐含比较方面的大主语往往含有假设的意味。
Haiman(1978)提出著名的“条件句就是话题”的论断[17],此后研究语法化的学者们多次从话题和条件小句之间的关系上来论证,江蓝生(2004)在研究话题标记的来源时指出,话题标记与假设助词可以互相转化,话题和条件小句在功能上是互通的[18]。正是基于这种功能上的互通性,担任话题的大主语虽然是名词性短语,但依然隐含了条件和假设的意味,这应该是小句向结构语法化过程中深层语义的保留。
(三)S1为P描写的时间或处所
我们在收集语料时,对句首的时间词和处所词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力求将句首时间、处所状语排除在外,但还是有一些例句无法剔除出去,这些例句中大主语或者小主语都不同程度地显示出时间处所义。
表示主谓谓语所描述的时间的,大主语往往是某一个时代或某一些帝王,谓语部分对这个时代的社会面貌进行描述,或者对某些帝王在位时发生的事情进行陈述。这些描写和陈述往往与其他情况形成对比,整个句子的重点是将大主语所代表时代的状况与其他时代进行比较。如:
太平之世,家为君子,人有礼仪,父不失礼,子不废行。(论衡·艺增,389)
上世和气纯渥,婚姻以时。(论衡·齐世,803)
实者尧舜之时,鸿水未治。(论衡·书虚,175)
黄帝、尧舜,凤凰一至。(论衡·恢国,830)
表示主谓谓语所描述的处所的,大主语多为处所名词,谓语部分针对这一处所的情况进行描述,或对这一处所中人物的状况进行描述。这些句首的处所词与句首状语有明显的不同,它们除了表示大谓语事件发生的处所外,同时还是大谓语描写或讨论的对象。
亡秦之路,赤衣比肩。(论衡·寒温,628)
雷电之地,雷雨晦冥。(论衡·雷虚,296)
帝都谷多,王市肩磨。(论衡·自纪,1202)
历阳之都,男女俱没;长平之坑,老少并陷。(论衡·命义,37)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这些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通常是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通过定语部分的修饰使得整个大主语所表示的处所成为了一个特定的对象,以上例句中后两例更是将同类处所进行类比,更加突出了这些处所中所发生的事件的相似性。
(四)S1为P描写的对象
这类主谓谓语句中的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的关系比较隐晦,不能完全定义为领属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并不隶属于大主语,也没有领属标记“其”“之”等,主谓谓语部分更倾向于整体对大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进行描写。这类主谓谓语句所表达的意义是介于第一类和第三类之间的。
这类主谓谓语句的小谓语有的是数词性结构,主谓谓语利用“名+数量”结构对大主语进行略带夸张性的描写。如:
信陵、孟尝、平原、春申,食客数千。(论衡·定贤,1105)
大将军卫青、霍去病门无一客,称为名将。(论衡·定贤,1105)
然而二子之书,篇章数十。(论衡·书解,1153)
一府员吏,儒生什九。(论衡·程材,545)
有的是形容词性结构,这类句子通常是两两相对的,主谓谓语通过“名+形”结构对两个大主语分别进行描写,造成对比的效果。如:
俗好高古而称所闻,前人之业,菜果甘甜;后人新造,蜜酪辛苦。(论衡·超奇,615)
公侯以下,玉石杂糅;贤士之行,善恶相苞。(论衡·逢遇,16)
天晏阳者,星辰晓烂;人性奇者,掌文藻炳。(论衡·佚文,867)
综上所述,我们对汉魏六朝时期主谓谓语句整体的语义结构进行了分类描写,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主谓谓语句的表现,可概括为表14。
表14

【注释】
[1]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65.
[2]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44.
[3]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0.
[4]杨荣祥.从历史演变看“VP+甚/极”的句法语义结构关系及“甚/极”的词性.沈家煊、吴福祥、马贝加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63.
[5]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1987(2).
[6]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54.
[7]王继红,朱庆之.佛典譬喻经语篇衔接方式的文体学考察.当代修辞学,2012(2):69.
[8]廖秋忠.廖秋忠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39.
[9]王继红,朱庆之.佛典譬喻经语篇衔接方式的文体学考察.当代修辞学,2012(2):69.
[10]姜南.基于梵汉对勘的《法华经》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01.
[11]姜南.基于梵汉对勘的《法华经》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01.
[12]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333—334.
[13]朱冠明.中古佛典与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发展——兼谈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语法的模式.中国语文,2011(2):169.
[14]朱冠明.中古佛典与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发展——兼谈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语法的模式.中国语文,2011(2):169.
[15]袁健惠.中古佛典中的受事话题句类型及其句法分析.聊城大学学报,2012(6):36.
[16]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67—172.
[17]Haiman,John.Conditionals are topics.Language,1978(54):564—589.
[18]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