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谓谓语陈述句
主谓谓语句结构复杂,句子表达的内容也比较丰富,这种句子更多地出现在逻辑严谨、组织严密的书面语体的语段中;它对结构简单、传达的信息也很单一的祈使句和感叹句无论从句法上还是语义上都不太契合,我们的考察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汉魏六朝时期的791例主谓谓语句中陈述句有738例,占93%左右。陈述性的主谓谓语句中用于描写的共501例,叙事句230例,判断句只有7例。
(一)描写句
主谓谓语句绝大多数是描写句,从句法形式上看,这些描写句包括小谓语为形容词、数量词及一些复杂结构的;从语义表达上,这些描写句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描写:一是纯粹对人或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形容;二是通过两个对象的比较对事物特征进行描写;三是对人物的年龄、名字、籍贯等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1.对人或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形容的,往往是人或事物为大主语,表人物的特性和方面的成分作小主语,小谓语通常为形容词、数词或其他结构。这类主谓谓语句在四部文献中都是数量最多的,分布也比较平衡。如:
杜伯弓矢,其色皆赤。(论衡·言毒,952)
其能力言者,文丑不好。(论衡·量知,548)
此女性甚正强,无有登车理。(世说新语·假谲,767)
子玄才甚丰赡,始数交,未快。(世说新语·文学,187)
以上主谓谓语句小谓语全部为形容词,这是描写性主谓谓语句中数量最大的一类,也是语言学界所谓的汉语式话题句。
在描写性主谓谓语句中,小谓语为数词的主谓谓语句的功能大多数是对事物进行夸张性描写,因此数词所表示的往往不是确定的数量,而是具有夸张性描写功能的概述。如:
仲尼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颜氏家训·诫兵,348)
信陵、孟尝,食客三千,称为贤君。(论衡·讲瑞,728)
句中“七十有二”和“三千”虽然是数词,但句子在表达上都不是为了说明数量,而是为了形容孔子的弟子数量众多,或信陵君、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众多。
2.通过两个对象的比较对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其实就是主谓谓语结构的比较句,这类比较句是结构最完整,包含比较成分最完备的比较句,其中有比较对象、比较方面、比较词。完整的比较句需要多个项目的参与,能够容纳这多个项目的句式与主谓谓语句的复杂结构相契合,这应该是主谓谓语比较句存在的一方面原因。《论衡》和《世说新语》中主谓谓语比较句的情况有所不同。《论衡》中这类句子的语序大多为“比较对象+比较方面+比较词”。如:
故夫瑞应妖祥,其实一也。(论衡·订鬼,941)
今太山广长不与人同,而其精神不异于人。(论衡·纪妖,920)
是谓天德不若曹参厚,而威不若汲黯重也。(论衡·自然,777)
只有极少数的呈现为“比较方面+比较对象+比较词”,且基本都是等比句。如:
五行之性,水土不同。(论衡·顺鼓,683)
五行之性,木、土钧也。(论衡·讥日,990)
五祭之祀,门与户均。(论衡·诘术,1038)
《世说新语》中主谓谓语比较句中第二类比较句则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比较多的句例,同时比较方面可以是表示属性的名词,也可以是表示事件的谓词性成分;并且主谓谓语比较句,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语序的,在《世说新语》中大多表示差比,表示等比的则比较少。如:
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近。(世说新语·赏誉,423)
谢安南清令不如其弟,学义不及孔严,居然自胜。(世说新语·品藻,466)
君才不及弟,而横得重名。(世说新语·雅量,329)
这些句子从格式上采用第一种语序,表达的是差比。
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世说新语·品藻,447)
端委朝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世说新语·品藻,457)
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雍雍论辩,恐殷欲制支。(世说新语·品藻,478)
这些句子从格式上是第二种语序,表达的也是差比。也就是说在《世说新语》中主谓谓语比较句表差比是主流,而《论衡》中主谓谓语比较句则是等比、差比、极比都可以表示。
3.对人物的年龄、名字、籍贯等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的,这类主谓谓语句更多出现在叙事性语篇中,在《世说新语》和《撰集百缘经》中出现的频率更高,且多位于篇首。如:
晋孝武年十三四。(世说新语·夙慧,537)
小人母年垂百岁。(世说新语·术解,637)
时舍利佛,年始七岁。(撰集百缘经·长爪梵志缘)
时王太子,名曰善生。(撰集百缘经·三藏比丘缘)
以上主谓谓语句的功能是对人物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这种功能的主谓谓语句的小谓语多为表年龄的名词性成分,或表命名的动宾结构。
这三种情况的描写句在文献中的分布是有差别的,在《论衡》中纯粹形容、比较和介绍基本情况,这三种句子所占比例为184∶114∶4,其中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特性的主谓谓语句所占比例虽比不上纯粹形容的,但已经是为数不少了,并且这些比较句种类齐全,等比、差比、极比都不少。因此得出结论:通过比较进行描写的比较句主要分布在《论衡》中。
在《世说新语》中这三者的比例为94∶24∶19,可以看出纯粹形容的描写句占绝对优势,介绍基本情况的虽然绝对数字少,但与《论衡》中所占比例相比却是有了大大的提高。
在《撰集百缘经》这部佛经中纯粹形容的有10例,而介绍基本情况的则有9例,表比较的则只有2例。
介绍基本情况的主谓谓语句主要集中在《世说新语》和《撰集百缘经》这两部叙事性语体的文献中。从整体情况来看,用于描写的主谓谓语句绝大部分是通过形容词性的成分直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通过比较进行描写的主谓谓语句在汉代比较盛行,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句子则急剧衰落。另外对人物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的主谓谓语描写句集中在叙事性文献中,而不适合论说性文献。
(二)叙事句
主谓谓语句除了对事物特征进行描写,对人物情况进行介绍外,还有一部分是用来叙述事物状况和人物的反应的。这类叙事句共230例,其中《论衡》147例,占全书陈述句的32.3%;《世说新语》34例,占全书陈述句的19.9%;《颜氏家训》32例,占全书陈述句的43.2%;《撰集百缘经》17例,占全书陈述句的44.7%。这些用于叙事的主谓谓语句在语义上主要表现为施受类主谓谓语句,总分式主谓谓语句中的一部分及小谓语为动词性成分的一些领属式主谓谓语句也可以用于叙事。这些叙事句多用来表示事物的存在与消失、人物的心理感知以及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论等。
1.表示事物存在与消失的,小谓语往往为动词“在”“出”“没”等。这类主谓谓语句其实也有两类:一类是大主语为一般名词的,一类是大主语为处所名词的,前者与一般的叙事句无异,后者与主谓谓语型存现句相似,但二者在表达上却都有很强的描写性倾向。如:
奇方异术,莫不争出。(论衡·道虚,317)
神雀、黄龙、甘露、醴泉,莫不毕现。(论衡·指瑞,743)
时诸比丘,或在虚中,或在中流,或在彼岸。(撰集百缘经·船师渡佛僧过水缘)
这些例句的大主语都是一般名词,小谓语为表存在、出现、消失的存现动词,这些句子是一般叙事句。
亡秦之路,赤衣比肩。(论衡·寒温,628)
雷电之地,雷雨晦冥。(论衡·雷虚,296)
历阳之都,男女俱没;长平之坑,老少并陷。(论衡·命义,37)
这些例句虽然以处所名词作大主语,当小谓语还都以描写性词语为主,整个句子虽然在成分构成上与存现句相似,但在语义表达上却更侧重描述事物。
2.表示人物心理或感知的,小谓语多为心理动词。句子多用来描述人物的心理状况或心理变化,大主语一般为表人的名词。这类句子在集中文献中的分布比较均匀,是主谓谓语句比较主要的表达功能。如:
观戚夫人者,莫不伤心。(论衡·雷虚,300)
尔时梵志,心怀惶怖。(撰集百缘经·长爪梵志缘)
似是而非者,孔子恶之。(论衡·定贤,1119)
3.表示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论的,小谓语多为动宾结构,动词往往为“谓”“云”“曰”“以为”等。这类句子一般为双宾语句,通过间接宾语移位后变为主谓谓语句,整个句子强调被评论的事物。如:
且人之梦也,占者谓之魂行。(论衡·纪妖,918)
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世说新语·政事,157)
挽歌辞者,或云古者虞殡之歌,或云出自田横之客。(颜氏家训·文章,285)
(三)判断句
主谓谓语句表判断的数量极少,仅限于小谓语为名词性成分的,主要分布在《论衡》中,名词谓语前多有副词作状语,表否定或强调。
五行之物,可改变者,唯土也。(论衡·无形,66)
天地之气,尤疾速者,飙风也。(论衡·纪妖,918)
棠溪、鱼肠之属,龙泉、太阿之辈,其本铤,山中之恒铁也。(论衡·率性,74)
然则陨星之形,其实非星。(论衡·说日,513)
瑞应符命,莫非文者。(论衡·书解,1150)
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颜氏家训·治家,43)
这类主谓谓语句所作的判断或者是对某一类事物中最具特色的个体进行判断,或者是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内部属性进行判断,或者是对某类事物的整体本质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