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性小谓语(440)
描写性小谓语共440例,其中描写事物性状的多为形容词性成分,共244例;介绍或判断人物身份、年龄、姓名或相关情况的大多为名词性成分,共57例;比较人物和事物高下异同的有形容词性比较结构,也有动词性比较结构,前者有60例,后者有79例,共139例。
(一)性状描写类
因为主谓谓语句的功能主要是用于描写说明人与事物的性质状貌的,所以小谓语中用来形容描写事物性状的成分特别多,这类成分绝大部分为单个形容词作小谓语的,另外还有一些有附加修饰成分的形容词短语的小谓语。如:
地力盛者,草木畅茂。(论衡·效力,581)
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论衡·自然,782)
王昭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世说新语·贤媛,606)
纵使相如天才鄙拙。(颜氏家训·书证,509)
彼所修习,其味精妙。(撰集百缘经·长者七日作王缘)
这类小谓语的主谓谓语句是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类,也是类型语言学中常说的汉语式话题句,在这类主谓谓语句中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往往是领属关系,小谓语形容词对大主语从某一方面进行描写,或对其某一属性进行描写。
(二)介绍说明类
这类小谓语的主谓谓语句的特殊性在于,大谓语部分是一个判断句,或者是“名+名”结构的判断句,或者是“名+数”结构的说明句,这类句子中前者往往用来介绍人或事物的性质状貌,后者用来说明人或事物的组成情况。如:
五行之物,可改变者,唯土也。(论衡·无形,66)
梁武小名阿练。(颜氏家训·风操,65)
波罗奈国王名梵摩达多。(撰集百缘经·婆罗门从佛债索缘)
这一组是“名+名”判断句作大谓语的主谓谓语句,这类句子在《论衡》中较多,《世说新语》表示判断时基本不用这种结构,而是用“为+名”格式,如:
凡此诸子,唯瞻为冠。(世说新语·赏誉,388)
另外一组句子谓语为“名+数”结构的主谓谓语句,这类句子中的数词小谓语在文献中的情况有所不同,《论衡》中的数词多为数量或比例,《世说新语》中的数词多为表示年龄的。如:
一府员吏,儒生什九。(论衡·程材,545)
然而二子之书,篇章数十。(论衡·书解,1153)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世说新语·言语,48)
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世说新语·夙慧,536)
这一组“名+数”结构作大谓语的主谓谓语句是对事物的数量、比例进行说明,或对人物的年龄进行介绍。《世说新语》中的这类句子通常在篇章之首,而《论衡》中的这类句子则往往在篇章的中间部分。
(三)比较差异类
比较结构在功能上与形容词相近,都可以对事物的性质状貌进行描写,只是比较结构更加关注事物性质状貌所达到的程度。对性质状貌的程度进行限定的句法手段一是用程度副词,二是通过与其他事物的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的不同可以将比较结构所表示的意义分为四类:等比、差比、极比、相似。这几种比较结果所用的结构形式也不尽相同。
我们在考察中发现,当句式为主谓谓语句时,表比较的小谓语部分所采用的句法形式有以下几种:等比可以用表示异同义的形容词表示,也可以用形容词性的比较结构“与名+形”“形+于名”来表示,这类形容词有“同、均、一、俱、等、同一、均等,异、殊、不同、不异”等,与这种程度上的等同相关的是程度上的接近或相似,这类意义的表达可以用“类、似类、如、若”等。表现差比的形式可以是形容词结构“形+于名”,也可以是动词或动词结构,如“不及、过、胜、不如、不若”等。而表现极比的形式可以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肯定式的用程度副词“最、尤”,否定式的用否定性无指代词“莫”。这些形式在比较结构中都是比较老的形式,而表比较的新形式“比”字句在汉魏六朝时期可以表现等比、差比、相似等多种比较,但是这种功能强大的“比”字结构,除了《论衡》中出现的“性恶者,心比木石”之外,却再没有在主谓谓语句中出现。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表比较的主谓谓语句的衰落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应该与这一时期“比”字结构的复杂性及“比”字的动词性有关。
就我们所收集到的主谓谓语句中,小谓语表比较的有139例,其中等比40例,差比37例,极比47例,类似15例。这139例中有117例出现在《论衡》中。
五行之性,水土不同。(论衡·顺鼓,683)
晦与弦望一实也,非月晦日月光气与月朔异也。(论衡·四讳,977)
采玉者心羡于玉,钻龟者智神于龟。(论衡·超奇,608)
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世说新语·言语,54)
王敬伦风姿似父。(世说新语·容止,564)
君才不如弟,而横得重名。(世说新语·雅量,329)
具体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续 表
